杜曉明 羅沖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然成為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產業鏈的發展能夠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得到有效的優化或轉型,全面推進蘇北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并拓寬蘇北農業的銷售渠道,以至于充分提高蘇北地區的農村經濟服務。以“互聯網+”時代作為基礎,對蘇北農業產業鏈展開有效的優化。所以,蘇北地區應科學的、合理的對“互聯網+”和虛擬產業的內涵進行充分的把握,從而使得“互聯網+”和農業產業的對接得到進一步的推進。
【關鍵詞】“互聯網+”;蘇北;農業產業鏈;優化
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互聯網逐漸漫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中,并且已然在各個領域中都有所滲透,當前正逐漸向農業產業融合方面發展。基于這一背景發展下,國際上提出了工業4.0的發展方向。譬如,德國的產業界一致認為,可充分將網絡空間的虛擬系統與信息通訊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充分以智能制造為主,使工業革命得到順利開展。由此說明,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時代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時代下,全新的農業產業鏈的模式所帶來的高效率,是蘇北地區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互聯網+”的概念與重要性
(一)“互聯網+”的基本概念
網絡經濟背景下,互聯網技術應運而生,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為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的便利。而從互聯網的演變中可以看出,當前我國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由“互聯網+”進行相關的創新而產生的,使得2.0的創新知識社會在“互聯網+”的充分促進下得到有效的演變。進行創新2.0能夠使得知識 2.0、管理 2.0 以及技術2.0 因此得以形成充分的相互交流。當前的知識社會載體已然能夠充分將資源、技術、管理進行有效的融合,這都是因為互聯網得到了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等相關信息技術的有效鞭策而形成的,全面將互聯網和創新2.0之間進行有效的融合,將會因此得到更具有發展性的空間,從而使得“互聯網+”得到更強有力的發展。在技術層面中可知“互聯網+”主要是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這些相關的信息技術在社會中、生活中廣泛使用的過程;在經濟層面中可知“互聯網+”體現的是比較新型的經濟樣式,主要是以互聯網作為在經濟當中的基礎設施,從而加以完成、鞏固經濟發展的新形態;在網絡層面可知,與其說“互聯網+”是一個在網絡上展現相關信息的工具,不如說互聯網是一個能夠充分將物質、能量以及信息進行融會貫通的物聯網。
(二)“互聯網+”時代融合產生的重要意義
李克強總理在參加政府工作報告時,對“互聯網+”的相關概念進行了多次強調,現階段,正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全面推進“互聯網+”能夠在極大程度上為我國的經濟轉型帶來重要契機,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高。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時代融合的趨勢在社會中、農業中已越來越明顯。因而移動互聯網逐漸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充分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與農業產業鏈服務管理進行相結合,進而使得社會的經濟發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搜索引擎、云計算等對于農業產業鏈服務管理的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國致力于將蘇北農業產業鏈服務管理模式向網絡平臺方向發展,充分將線上線下農業產業鏈服務進行有效的整合,進而使得農業產業鏈服務管理模式的創新得到加強。另外,“互聯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優勢,將“互聯網”時代與農業產業鏈服務管理進行充分的融合,能夠為蘇北地區的農業產業鏈服務模式的創新帶來有效的促進作用。
另外,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受到了全國各地的廣泛使用,互聯網也逐漸成為人們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主要形式,各行各業都憑借著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有利的發展與創新。對于農業產業的發展而言,傳統的管理方式與“互聯網+”管理方式相比,“互聯網+”所能帶來的高科技技術、相關資料的整合、多元化的呈現方式等都是傳統的管理模式所不能提供的。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更是風起云涌,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方式,還為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帶來了更加完整、更加創新與優化的管理模式。農業產業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產業之一,農業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狀況。當前蘇北地區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其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著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優化、創新蘇北地區的農業產業鏈發展,能夠為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保障。所以說,“互聯網+”時代與農業產業鏈的融合,對于蘇北是農業產業鏈的發展而言,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二、“互聯網+”時代下蘇北農業產業鏈的問題分析
(一)網絡服務尚未得到完善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在生活中、工作中都離不開網絡技術,網絡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性質與工作效率,但前提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網絡服務。然而,在蘇北地區中,其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普遍存在網絡服務尚未完善的現象,進而導致農業發展方面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并且很多農業服務品牌的建設也因此而受到制約,這就說明蘇北還未意識到網絡服務對于農業產業鏈的作用與意義。同時,蘇北地區存在較多的農村缺乏村級農機服務站點的建立,這一現象很容易造成服務機構人員流動性現象的產生。除此之外,因基層農民沒有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使基層農民的文化程度與職業化程度明顯偏低,進而就影響了他們采納現代農業服務的積極性。另外,在當前的農村勞動力中普遍存在低質化與老齡化等現象,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現代農業服務的發展,進而也就難以滿足基層服務的要求。所以,蘇北農業產業鏈發展中應充分完善網絡服務。
(二)服務環節有待提高
根據當前的情況能夠看出,蘇北地區的農戶都非常希望能夠充分掌握農產品包裝、儲存和營銷等的相關知識。但是,蘇北地區在進行農業產業鏈服務的過程中,服務環節不夠完善,存在一定的短板現象,主要是因為沒有根據農業產業配套展開相應的服務而引起的,也就造成了農業產業服務在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時出現相互分離的情況。總的來說,農業產業服務中產中的服務對于產生的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后的貯藏、加工、銷售等服務而言,前者明顯沒有展開很好的服務,進而導致農業產業的經營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影響。另外,由于為農業各環節提供服務的主體出現分散的現象,并且農民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能力明顯偏低,這就導致提供服務的主體與農業產業服務的產前、產中、產后無法進行服務信息的溝通,最終導致服務產生脫節的現象。
(三)服務模式缺乏一定的豐富性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蘇北地區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等也逐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農民也越來越需要共享性服務,充分促進農業產業服務產品的發展。然而,根據我國蘇北地區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言,其多元化的服務需求仍有待改進,明顯缺乏豐富的服務模式,沒有對傳統農業科技進行有效的轉變,仍舊占據著較大的比例,設施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都市型現代新型業態所需要的農業科技正處于比較缺乏的現象。同時,城市市區農業服務明顯缺乏具有科學性、有效性的市場化信息,并且還缺乏便捷的科技信息化服務等。
(四)農業產業融合有待加強
由于越來越多的相關概念出現,但卻無法充分將其概念徹底落實,從而便導致有很多事件都無法深入探究,形成吹得很邪乎,但離具體落實還有一段距離。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家農村的電商都逐漸開始升級,其內容逐漸變得復雜化,在最開始時能夠全面形成有買有賣的形式,但是,現在已然形成了若干板塊的形式,而每一個板塊也都有若干個業務,由此可見,在蘇北地區中,存在很多農民的電商獲得感還不夠強烈,這就說明農業產業的融合還有待加強。
(五)缺乏農業產業方面的管理人才
我國與西方國家相比,在農業產業風險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導致我國包括蘇北地區在內,存在許多農業產業風險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同時,蘇北地區也沒有積極與農業風險管理機構展開有效的合作。另外,在現階段中,蘇北地區關于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方面的培育體制與培育觀念仍處于比較落后的現象,這便給蘇北地區關于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基于此,便導致蘇北地區對于農業產業方面的操作風險管理人才處于相對較匱乏的現象,進而影響著蘇北地區農業產業鏈的發展。
三、“互聯網+”時代下蘇北農業產業鏈優化措施
(一)積極完善與優化網絡服務體系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蘇北地區只有充分對農業產業鏈的網絡服務體系優化引起重視,并積極完善與優化農業產業鏈的網絡服務體系,才能使其發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所以,蘇北地區可通過以科學化、合理化、規劃化作為依據,積極展開農業產業鏈網絡服務體系的建設,從而在具備一定科學化、合理化、規劃化的基礎上,其網絡服務體系的建設得到有效的完善與優化。通常來說,在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其服務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地位,同時,蘇北地區唯有對農業產業鏈網絡服務體系引起重視,才能在往后的相關服務工作中,有意識的對農業產業鏈服務工作謹慎處理,也就充分保證了農業產業鏈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應針對蘇北地區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現狀展開相應的發展指導,全面以蘇北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現狀作為依據,進而能夠清楚、明確蘇北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需求,在明確其的需求后,能夠根據蘇北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需求對其提出一些有效的指導意見,通過這一指導方式,使蘇北農業產業鏈的網絡服務體系因此得到有效提高。
(二)積極提高農業產業鏈的服務環節
當前,蘇北地區的農業產業鏈的服務水平一直都處于相對較低的層次中,其管理工作沒有將具體的作用與功能進行發揮,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層次中。基于此,對蘇北農業產業鏈的服務工作進行充分的提升是當前非常有必要的事情。首先,積極拓展農業產業服務的相關內容。在農業產業服務原有的基礎上,新增有效的服務與管理內容。其次,隨著時代的改變對農業產業鏈服務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創新與優化。第三,適當的完善農業產業服務管理手段。對農業產業信息化的建設進行有效加強,只有在農業產業鏈的服務得到有效提高的基礎下才能使得蘇北地區的農業產業鏈發展因此得到一定的保障。
(三)展開合作,積極創新服務模式
在當前的網絡競爭環境下,農業產業鏈服務機構普遍存在,這里以蘇北農業產業鏈為例,蘇北農業產業鏈只是單純的依靠本身的資源以及服務,是無法滿足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的。基于此,蘇北農業產業鏈應積極展開合作,進而充分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蘇北農業產業鏈積極與網絡上其他的農業產業服務機構展開資源共享和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使蘇北農業產業鏈能夠在這激烈的網絡競爭環境下得以生存。還應加強蘇北農業產業鏈資源的可見性,從而更加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另外,蘇北地區還可定期舉辦與農業產業相關的活動,通過開展活動能夠提高蘇北地區農業產業的影響度與關注度,進而為蘇北地區吸引更多的農業產業消費者,為提升蘇北農業產業鏈發展帶來一定的保障。這也是創新、優化其服務模式的一種表現。
(四)完善“互聯網+”的農業基礎設施,培育農業產業的融合
“互聯網+”時代下,首先需要對蘇北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完善,積極加強農業產業信息的深度開發,從而建立一個農業產業信息化平臺,使農業產業的研發與推廣得到進一步的促進,進而充分解決農業產業鏈發展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同時,還應培育農業產業的有效融合,通過積極推動各類農業生產、銷售主體,并加強完善農業產品的網絡營銷建設,對現有的電商農業產品銷售渠道進行擴大,從而充分壯大蘇北地區的農業產品網絡銷售的群體。在拓展農業產品網絡營銷渠道的同時,還需要建立一個農業產品網絡促銷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產業的營銷體系得到加強構建。
(五)積極培養專業的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人才
眼下,在蘇北地區中,關于農業產業方面的專業人才非常匱乏,同時也非常缺乏職業化的風險管理人才團隊,尤其是對一些操作農業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更為缺乏,基于此,蘇北地區當務之急就是需要培養更多關于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方面的人才。蘇北地區可通過以下方面展開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首先,對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的培養體系進行有效的優化。蘇北地區應對農業操作風險管理的相關人員培訓的力度進行充分的加強,進而使得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的相關人員能夠對農業操作風險管理的技術得到充分的掌握。
其次,蘇北地區應積極與一些相關機構展開有效的合作。蘇北地區通過與相關機構展開交流與溝通,由蘇北地區關于農業操作風險管理方面的專家與農業產業相關人才展開合作,共同聯手培養出“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人才,進而為蘇北地區提供更多農業產業操作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
第三,積極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人才引進戰略或措施。蘇北地區應時刻本著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精神,積極為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平臺,做好人才儲備,進而為蘇北地區關于農業產業的發展做好準備。另外,蘇北地區還可積極與國外一些農業風險管理機構展開合作,為培養國際化的、高素質的農業風險管理人才做準備,進而使得蘇北地區的農業產業風險管理技術與經驗能夠及時跟上時代,符合社會的發展,從而也就促進了數倍農業產業鏈的發展。
四、結論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下,社會經濟逐漸形成全球化的形勢,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有一定的競爭力以及生存壓力,要想我國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國首先需要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得以充分提高的重要保障。就以蘇北地區為例,我國必須要將眼光放得更長遠,并不斷創新與革新農業產業鏈的管理與服務,蘇北地區只有充分保證農業產業的經營得以順利開展,才能使蘇北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得到提高。基于此,蘇北地區應積極以“互聯網+”時代為基礎,適當摒棄陳舊的農業發展觀念,不斷創新、優化蘇北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從而使得蘇北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因此得到進一步的促進。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參考文獻:
[1]賈楚.“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06).
[2]竇祥銘,陳晨,彭莉.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探討——以安徽省宿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例[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8,(02).
[3]趙芝俊,李敬鎖,麻吉亮.構建農業發展新動能:理論、實踐與政策——2017年中國技術經濟學會農業技術經濟分會年會綜述[J].農業技術經濟,2017,(12).
[4]王山,奉公.產業互聯網模式下農業產業融合及其產業鏈優化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3).
[5]趙芝俊,陳耀.互聯網+農業:理論、實踐與政策——2015年中國技術經濟學會農業技術經濟分會年會綜述[J].農業技術經濟,2015,(11).
[6]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世界農業,2015,(12).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6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互聯網+”時代下蘇北農業產業鏈優化研究》(2016SJB630130)
作者簡介:杜曉明(1982-)女,碩士學歷,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企業管理;羅沖(1964-)男,碩士學歷,單位: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場營銷,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