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峰
1、處在風口中的便利店,是否存在泡沫?
2、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3、什么樣的便利店更容易引起資本關注?
4、現在是投資便利店的最好時機嗎?
風水輪流轉了10幾年后,投資的風口終于轉到了便利店業態上。
這個曾被視為“彎腰撿鋼镚兒”的傳統零售業態成為新的投資風口:3個月內,先后有4家實體便利店企業獲得了融資。其中,3家企業的融資金額超過了2億元人民幣。
6月1日, T oday宣布完成3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30億元。
4月底,見福便利獲得了紅杉資本2.4億元融資,紅杉占股20%;131連鎖便利店獲得了春曉資本4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此前的3月9日,西北連鎖便利企業西安每一天獲得了春曉資本領投的2億元A輪投資。
甚至有人慨嘆:這是便利店最好的時代。
有媒體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2月至今,約有30億元資金涌入便利店行業。
一個數據也許更能讓資本找到看好便利店的理由: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BCG共同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增速達23%,市場規模超過1900億元,門店數超過10萬家。
從2010年起連續8年的時間里,中國便利店行業銷售額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對于便利店業態的投資價值,不同投資機構的看法卻略有偏差。
“便利店”的投資價值在哪里?是否存在泡沫?
對便利店行業的投資,資本的態度并不相同。
核心的問題聚焦于三點:
一是,大方向有沒有錯?二是,哪個時點投?三是,投哪些企業?
有資本認為,便利店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業態,其利潤率并不高,同時回報周期太長,與投資其他零售業態相比機會成本太高。
甚至有資本認為,便利店投資隱有泡沫浮現。
以T oday便利為例,早在去年11月,就有媒體報道T oday便利店完成超過 2 億元的B輪融資,投后估值超20 億;加之今年6月完成的3億元B+輪融資, 在半年多的時間里,Today便利店融資金額超5億元,估值超30億元。
也就是說,Today便利店的估值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漲了10億元,而其門店也僅400家左右,主要分布于武漢、長沙、南寧等城市。
看好便利店的資本則認為,經過上一波“無人店”投資潮后,便利店的優勢顯現出來,風口已逐步轉向。
當然,難度更大的可能在于后兩者,即投資時點和投資企業的選擇。
舉個例子:
18年前,第一個在國內做“一小時免費配送”的是e國,其在北京推出“e國1小時”活動,希望通過“一小時免費配”吸引人們購買更高單價的商品,接受更長的配送時限。
當時一家名叫“中網”的互聯網公司員工只點了一罐百事可樂,穿紅馬甲的e國配送員真的在一小時內將可樂免運費送到該員工手中。
但遺憾的是,活動開展半年后,月訂單量也才達到上千單,銷售收入幾百萬元。而彼時,e國500多員工中,400人為配送員。
最后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e國”則成為了“一小時達”的先烈。
2010年,e國的域名eguo.com以1.74萬被掛牌拍賣。后來,這個域名屬于58同城,因為58同城C EO姚勁波就是那個曾在e國買可樂的e國用戶。
顯然,這個時間段不對,因為彼時,智能手機并未普及,物聯網、物流等的發展也不成熟,更關鍵的原因則在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沒有培育起來。
而近年出現的“淘鮮達”,承諾一小時送貨,甚至一些社區便利店可以做到半小時送達或20分鐘送達等,也深受消費者追捧。
因為無論是市場環境、配送成本及消費習慣的養成等諸多條件已經成熟。
同樣,對于便利店投資而言,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現在也許是一個相對合適的時點,但更關鍵的問題是找到合適的介入點和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便利店企業。
有資本表示,投資便利店的A- B輪或是最好的時機。因為經過天使輪后,基本模型和相對優勢已經初見端倪,并經過了簡單的試錯。
擺在資本面前的最緊迫問題,或是找到更具投資價值的便利店企業。什么樣的便利店更值得投資?
未來,網點資源和規模依然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具備更多網點資源的區域便利店龍頭將成為資本關注的首要目標。
因為只有足夠多的網店資源支撐,才能形成網絡覆蓋,也才能夠成為真正線下流量的入口。
換句話說,也只有離消費者更近并形成一定密度的覆蓋網絡的便利店企業才更具備投資價值。同樣,也只有具備這樣優勢的便利店企業,其門店才能嫁接更多的增值服務:比如金融、本地生活服務、O2O、物流等。
當然,寄望于便利店輸出供應鏈能力或商品力等也是資本投資其的重要原因。
無論是見福便利還是每一天,都在區域網點資源上具備一定的優勢。
根據《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報告來看,獲得融資的見福便利和每一天都在中國便利店門店數排名的前20名之內。見福便利2017年的門店數達1300家左右,而每一天的門店數達980家。
除了物理距離的近以外,“數字化”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門店數字化是為了提高效率,節儉成本,顧客數字化后才能夠更了解消費者,對消費者消費行為進行精準畫像,讓營銷變得更精準和可觸達。
因為只有完成對顧客的數字化,才能夠將線下用戶轉換成線上(移動端)用戶,實現顧客與門店和服務的在線連接。
此外,便利店本身是否具備一定的基本功或是否具備特殊的競爭優勢也是關鍵的因素。
比如131連鎖便利的優勢就在于“鮮食”。
131創始人陳登旺在供應鏈行業中有超過25年的從業經驗,作為鮮食供應商,其旗下鮮食工廠為海底撈、西貝和呷哺呷哺等連鎖餐飲及連鎖便利店企業供貨。可以說陳登旺是先有供應鏈端的資源優勢,為打造產業鏈閉環,才于2016年8月創建快消零售終端——131連鎖便利店。其希望依托自營鮮食加工廠,打造以非標配鮮食為主的核心競爭力。在131中,其鮮食銷售占比在50%以上,同時每個月會根據動銷和上線時長對產品進行輪換,定期推新。目前,現有的鮮食工廠中有20個人的研發團隊,每月可以開發出40- 50種新產品。雖然在北京僅有30幾家門店,日均銷售達9000元左右,最高近2萬元。
這些無疑都是加分項,更是其拓展和差異化運營的競爭優勢。
當然,資本的錢并不是那么好拿的,實體便利店企業可能為此付出難以想象的巨大成本,因為這個賽道一旦上去,就很難再下來,只能舍命狂奔。
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資管新規”今年4月27日正式發布實施,尤其是來自銀行的資金受到限制,資金面將不斷收緊,創投行業募資困難加劇,對于便利店行業的投資或將受到一定影響,資本將更多地向頭部便利店企業集中。
便利店格局或將重新改寫。
資本進入任何一個行業時,都將對行業格局產生較為巨大的影響,便利店行業格局亦是如此。
可以預見的是:
一,將會有更多的便利店區域龍頭拿到融資,便利店行業的并購整合將加劇;
二,便利店跨區域發展將成為必然,未來中國便利店將呈現外資、本土和全國性的便利店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高房租及高人力成本將倒閉零售技術進步,技術運用將越來越普遍,便利店+AI或將成為“標配”;
四,便利店創新將成為一種常態。
張利認為,中國便利店行業經過時間沉淀后,將會出現一個全國性的品牌。
未來在一個城市中可能會有3- 4個便利店品牌,一個是國際化的便利店品牌,一個全國性的品牌,一個區域性的品牌和一個當地的品牌,而全中國應該有10余個知名的品牌,同時占據50%以上的市場份額。
生產型的零售企業將更具競爭力,而見福正在努力從批發型零售企業向這個方向進化。目前,見福立足福建,正在加大基礎投入,主要是包括物流配送(多溫帶)和鮮食開發以及人才成長等。
張利強調,新技術應用極為重要,比如單品管理和單店運營的AI,這將有助于溝通效率、執行效率、物流效率、選址效率、巡店效率等的提升,但要防止“唯技術”和“偽科技”。
與張利一樣,同樣重視新技術應用的還有好鄰居總經理陶冶。
陶冶主導開發了“X - Brain”計劃,即可運營的門店。
通過“X - Brain”可以使好鄰居所有門店的實時數據全部可視,可以通過可視化的后臺對前臺進行提示指導,減少前臺的工作強度和壓力。
更直白一點說,假設原本一個門店需要6- 7個人,那么現在可能就需要4- 5個人,而節省下來的人力成本就是凈利潤。
此外,“X - Brain”還有預警功能。好鄰居門店所有數據的變化,里面都會有一個預警的位置。如果某些商品的庫存嚴重積壓或某些商品到四點鐘就提前售謦了,這些信息就會被系統預警出來。
在北京,好鄰居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滲透率,形成區域市場的物理網絡和構建網絡經濟效應。
陶冶一直強調,好鄰居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可以將好鄰居的供應鏈和能力輸出。同時,也可以將合作伙伴優勢的產品引入到好鄰居的體系里。
而未來,當門店網絡達到一定密度和規模后,就可以嫁接金融、本地生活服務等。未來的好鄰居也許會成為線下版的“美團”。
便利店的終極形態是什么?
這個問題至少目前是沒有一個明確答案。
好鄰居總經理陶冶表示,便利店的痛點不是成本問題,而是需求問題。“便利店的商品不夠多,賣的貨不夠好,所以顧客不愿意來”。好鄰居目前已經在引入更多的鮮食和嘗試賣生鮮產品。截至目前,好鄰居在杭州一共推出了五種新店型,分別是黑科技商圈店、生鮮社區店,綠城商圈店、封閉社區店,無人店。
好鄰居雖然有不同的店型,但每個門店都是標準的。這樣既可以快速復制又可以讓每個門店能夠很快進入到網絡里面去,形成網絡效應能力。陶冶表示,雖然前端一共推出了五種店型,但是從后端和供應鏈的角度看,實際上還是兩種場景即商圈和社區,而且背后的服務邏輯都是提供方便的顧客解決方案。
未來的便利店,將是具備自我創新能力機制的新型企業,根據不同的社區、商圈和目標人群,每家便利店所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都是不同的。
便利店將成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商區、辦公區和社區的忠實伙伴。
當然,這種呈現方式可能是傳統便利店,可能是智能售賣終端,更可能是新型的無人便利店。
張利表示,便利店最終是為客戶提供一種生活方式,滿足客戶“美麗,美食,健康,便利,好玩”五大終級需求。
但無論怎樣,便利店行業的“洗牌”期已經到來。
前端門店網點的爭奪,后臺系統的廝殺,供應鏈、商品力的比拼都表明一場白熱化的競爭大戲即將上演。
一個新的便利店市場格局或在三五年成型,勝負未定,一切都充滿想象,一切也都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