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馬太郎 邢獻予
摘要:高職教育重點立足于高技能人才培養,應用型本科教育向應用技術型本科職業教育,兩者共同為產業升級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相互銜接融通的教育支持。外省已經對高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有效銜接做了現實的推進,遼寧省在這塊領域還處空白,應轉變教育理念,積極搭建“人才立交橋”工作。
關鍵字:遼寧省;高本教育;人才立交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高、本銜接教育,培養掌握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過硬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是我國新形勢下發展職業教育的趨勢,也是社會發展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需要。
很多省份的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合作辦學模式,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遼寧省可以借鑒外省的成功案例,結合遼寧省人才培養實際,出臺適合遼寧省“人才立交橋”建設的文件,突破體制機制瓶頸,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為遼寧省人才培養尋找新途徑。
一、遼寧省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搭建“人才立交橋”的必要性
1.搭建“人才立交橋”是構建與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求。《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應發揮基礎作用,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學校要發揮引領作用,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應用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途徑;積極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專業碩士培養制度,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能力。”高職教育要更好的發揮引領作用,不僅下連中等職業教育,還要上接應用型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目前,遼寧省職業教育中的中職、高職教育銜接已趨于穩定,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正處于摸索期,急需打破高職與應用型本科在教學內容上不相銜接的格局,以建立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以完全學分制為紐帶,構建貫通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提升的教育體系。
2.搭建“人才立交橋”能促進協同合作,共同破解發展困境。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主要放在對學生技術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職業目標明確,而對理論知識要求“夠學、夠用”即可,因此學生缺乏綜合能力方面的知識,難以滿足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學歷提升途徑存在局限性,改變高職教育僅限于專科層次的“斷頭現象”;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階段,其課程設置具有模塊性、層次性,教學重點主要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從教學內容和模式上拓寬了教學視野,以靈活多樣的高水平課程設置為依托,系統掌握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職業目標和傾向不甚明確,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所欠缺。
只有打破傳統觀念桎梏,解決限制二者有效銜接的因素,面向行業產業特點,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需要,建立人才成長“立交橋”才能促進協同合作,共同破解發展困境,共同培養具有厚實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沈陽大學搭建“人才立交橋”的可行性
1.兩校具有合作意向及合作基礎。兩校分別是遼寧省生態環保產業校企聯盟和中國(北方)現代林業職業教育集團的理事長和副理事長單位,在長期的溝通交流下,建立了深厚的兄弟院校感情,兩校對于搭建“人才立交橋”工作都非常積極,在辦學定位趨同、培養目標相似、課程標準相融的前提下,相信在日后的搭建過程中能合作更加默契。
2.兩校有相同或相近的專業,便于“人才立交橋”的搭建。兩校有相同或相近的可合作專業,便于高職與本科教育的銜接。經初步論證,共同探討,在此基礎上嘗試從課程一體化設計尋求新的突破,在改革進程中不斷探索聯合培養模式。
3.外省已有成功案例,值得借鑒。江蘇省從2012年開始著手搭建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院校“3+2”分段培養模式的“人才立交橋”,以及進行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聯合培養;山東省從2013年起,在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與本科高校開展“3+2”分段培養職業教育招生試點工作;湖北省在2015年進行“3+2”高職和本科銜接改革創新試點工作,部分高考生被錄取為“五年制專本連讀”學生。
外省的成功案例給遼寧省高職、應用型本科搭建“人才立交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三、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沈陽大學搭建“人才立交橋”方案
1.確定搭建“人才立交橋”專業。我院聯合沈陽大學,將我院的園林專業對接沈陽大學的園林專業;我院的森林資源保護專業對接沈陽大學的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我院的環境評估與咨詢服務專業對接沈陽大學的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按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標準和高端技能人才要求,聯合雙方優勢,整合雙方資源,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
2.共同制定“立交橋”人才培養方案。我院與沈陽大學從專業、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等途徑著手,將專業內容合理銜接,兼顧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和理論知識面的提升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做好校園間資源共享與人才培養的緊密銜接。再次在教學管理上,積極探索學分制的彈性教學體制,促進校院間的柔性銜接。
3.確定合作培養模式。經雙方多次論證,采用五年制聯合培養模式,學生前三年在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與專業基礎技能,完成培養方案且成績考核合格后在沈陽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有針對性的專業能力提升學習,并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答辯,修滿學分并通過論文答辯后取得相應的學歷、學位。
參考文獻:
[1]張成玉.基于現代職教體系下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的構建——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21):6-8.
[2]杜永紅.高職高專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的可行性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12).
[3]溫秀紅.中、高、本銜接的教學模式及課程體系建設[J].遼寧高職學報,2017(07).
課題信息:本文系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研重點課題項目“遼寧省高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有效銜接體系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LZY2017YJ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