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娥
中圖分類號:R512.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5.065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15-0190-02
重型肝炎為臨床危重癥,尤其對于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并發癥多、治療難度大、病死率高,往往需要多學科結合以提高治療效果,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肝炎臨床療效顯著。本文就大黃在急性甲型重型肝炎合并心衰1例中的應用,總結經驗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分析大黃在重癥肝炎中的作用,旨在提高重癥肝炎的臨床救治。
1臨床資料
患者,老年男性,因“胸悶、憋氣、腹脹1周”入院。患者入院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憋氣,活動耐力下降,伴腹脹,納差、乏力,尿色加深,為進一步診治入院。發病前無不潔飲食史,既往體健。入院查體:T 36.8℃,P 76次/min,R 19次/min,BP 88/62 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肝病面容,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頸靜脈怒張,雙下肺呼吸音低,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及胸悶摩擦音,心音低頓,心律齊,未聞及雜音及心包摩擦音,腹部彭隆,無腹壁靜脈曲張,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臟肋下及劍突下可觸及約2 cm,脾臟肋下未觸及,肝區叩痛陽性,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輔助檢查:①實驗室檢驗:ALT 98 U/ml,AST 111 U/ml,TBIL 146.2 μmol/L,DBIL 131.8 μmol/L,GGT 381 U/L,CHE 1707 U/L,ALB 26.3 g/L,BUN 15.8 mmol/L,CR 120.7 μmol/L,PTA 51%。甲型肝炎病毒抗體IgM(+),NT-BNP 15110 pg/ml。心臟彩超示全心擴大,左心功顯示減低,EF 25%。CT示雙側胸腔積液,肝臟MRI+MRCP示符合肝臟形態及信號異常,大量腹水。入院診斷:①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②擴張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級;③胸腔積液;④腹腔積液;⑤低蛋白血癥。
診療經過:入院后給予促肝細胞生長素促進肝細胞再生,異甘草酸鎂、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保肝退黃,螺內酯、呋塞米、地高辛、鹽酸貝那普利等利尿、強心、擴血管,舒普深抗感染,以及補充人血白蛋白等對癥支持治療。患者感胸悶、憋氣癥狀有所減輕,復查NT-BNP較前下降,但腹脹進行性加重,出現嚴重腹部脹痛,排氣、排便減少,黃疸進行性加深,尿量少,明顯乏力、納差,入院2 d后復查TBIL升至208.4 μmol/L,ALT 53 U/ml、AST 55 U/ml,出現膽酶分離,PTA降至37%,BUN 17.18 mmol/L,CR 6216.0 μmol/L,考慮重型肝炎,并發中毒性鼓腸,加用生大黃粉20 g加生理鹽水60 ml高位保留灌腸,2次/d。患者排氣、排便及尿量逐漸增加,大便2~4次/d,膽紅素上升幅度較前下降,2周左右達到平臺期,隨后逐漸下降,入院40 d后復查膽紅素、轉氨酶基本恢復正常,心功能較前改善,患者好轉出院。
2討論
患者急性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出現膽汁淤積性黃疸型肝炎,其基礎狀況合并擴張性心肌病、心功能衰竭(心功能Ⅳ級),射血分數極低,肝臟處于長期淤血腫大狀態,導致病情進展迅速,出現重型肝炎,進一步加重心衰,形成惡性循壞,病情危重。治療上需嚴格控制液體入量,但利尿劑治療效果不佳,出現肌酐升高、尿少,中毒性鼓腸,此時加用大黃灌腸治療,既能通便利尿、減輕液體負荷、改善心功能,又能發揮保肝退黃、促進胃腸蠕動、減少內毒素吸收等作用,改善癥狀,協同其他藥物促進疾病恢復。大黃在重癥肝炎中有大量的應用,現就相關文獻進行復習。
大黃在《中國藥典》中記載:“性味苦寒,有瀉火解毒,通便逐淤去滯,退黃,祛濕利尿等功效。”據統計學方法分析,在有關中藥灌腸的研究中,大黃為單味藥使用頻數最高的藥物[1],這歸功于其復雜多樣的有效成分及作用。大黃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蒽醌類衍生物,包括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素、大黃甲醚等,這些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大黃成分的體外抑菌研究發現大黃酸的抗菌活性最強,此外,蒽醌類衍生物具有促進腸道收縮,發揮瀉下作用[2],從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導瀉去積,減少血氨、內毒素的吸收[3],防治肝性腦病及內毒素血癥的發生,并改善患者腹脹、鼓腸等消化道癥狀,縮短病程。
既往研究發現,大黃可減輕肝臟炎癥介質釋放,改善肝臟炎癥指標,并可促進Oddi括約肌及膽管、肝內微小膽管擴展,疏通膽管、促進膽汁排泄,發揮保肝退黃的作用[4]。近年來有動物實驗研究發現,大黃可提高肝衰竭大鼠肝組織中 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增殖細胞核抗原 (PCNA)水平的表達,改善凝血功能,促進肝衰竭肝細胞再生[5]。此外有臨床研究對大黃在重癥肝炎中的應用進行療效觀察,結果發現加用大黃治療組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可明顯降低重癥肝病的病死率[6]。
綜上所述,大黃在重型肝炎中的應用可保肝退黃,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血氨、內毒素的吸收,防治肝性腦病及內毒素血癥的發生,并可改善腹脹、便秘、鼓腸等癥狀,降低臨床死亡率。此病例中大黃灌腸為結腸給藥,藥物直接作用于腸道黏膜,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及對肝臟的損傷,且藥源充足易獲取,價格便宜,使用方法簡便,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徐艷,張濤,譚元生,等.中藥灌腸治療肝衰竭用藥規律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7,27(1):20-22.
[2]侯家玉,方泰惠.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68-72.
[3]王延偉,張明香.中藥灌腸療法對慢性肝衰竭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影響的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2):296.
[4]李艷.大黃對兔急性肝內膽汁淤積模型肝損害保護作用的機制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2002.
[5]程萬里.大黃、赤芍對肝衰竭大鼠肝細胞再生NO調控通路影響的研究[D].廣西中醫藥大學,2011.
[6]毛德文,張榮臻,程萬里,等.大黃赤芍對術后肝衰竭大鼠肝細胞再生凝血功能水平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5):641-643.
收稿日期:2018-4-10;修回日期:2018-4-23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