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淋
摘要:在精神文化領域中,新聞與文學占據都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各有各的特點,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新聞與文學雖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或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比如新聞報道的體裁和形式,很多都可以看到文學的影子;文學寫作的一些技巧也可以為新聞報道所借鑒。新聞與文學相互影響著,不斷的進行創新。
關鍵詞:新聞寫作;文學創作;新聞工作者;新聞藝術
新聞主要以報道社會發生的最新的、人們感興趣的事件為主,讓人們了解最新的時事政治、社會動態,具有客觀性、時效性和顯著性。由于新聞只需對于真實的事件做直接報道,傳播正確的信息,不需多加修飾,因此其文本形式較為簡單粗糙。而文學則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主要以反映社會生活、社會現狀及人的內心世界、情感變化為主。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形式,由于其追求藝術性與審美性,因此作家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不斷琢磨字詞的運用,力求深刻厚重的內容,繁復而又精致的形式,正是這樣,才有了一部部堪稱經典的優秀文學作品,具有新聞所無法替代的價值。
盡管新聞與文學各有各的特點,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但新聞與文學也在相互影響著,共同進步創新。新聞可以是文學的素材來源,其報道的社會各方面的事件均可成為文學創作的靈感;而不同作家不同的寫作風格、寫作技巧,也為新聞文體變革提供了創新的源泉。
一、新聞與文學的互相滲透
新聞與文學雖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或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比如新聞報道的體裁和形式,很多都可以看到文學的影子。并且新聞文體和新聞寫作技巧還應該隨著社會潮流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創新。
文學發展時間較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作家,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不同作家的不同風格也推動著文學寫作技巧的改進與創新,都可以為新聞報道所借鑒、運用。近代歐洲,剛剛誕生的新聞文體寫的很像記敘文,類似于散文小品。19世紀中期之后新聞獨特的特殊倒金字塔結構體開始流行。20世紀20年代,新聞走進深度報道,具有了開放性的文本特點,文學的寫作技巧在新聞中可以很容易的找到。這些都證明了新聞與文學的邊界互滲。
在文學的影響下,新聞的有了更多的藝術與文化靈感,信息的表達空間不斷拓展。新聞不僅僅是單純的事件的報道、信息的傳播,我們要在時代背景下全方面的理解新聞。邁修·阿諾德認為,新聞就是文學的初級狀態,新聞主要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里將準確的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人們,在時間和速度方面,新聞可以看作是“急就章”。同時,新聞不但注重信息的準確性,還講究其文本形式的藝術性。
由于新聞傳播的都是真實的事件,因此也具有了相應的敏感性,運用了文學的寫作技巧及文學形式,新聞便好像穿了“衣服”,語言不會那么的露骨。在報道新聞時運用文學的文本形式就增加了新聞的藝術性、文學性。新聞與文學相結合,要求記者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藝術對新聞報道加以修飾,潤色詞匯及句子的表達,并非需要人的虛構和想象。新聞與文學相結合,使用文學的表達技巧,改變了新聞的文體和表達方式,提升了新聞報道的質量。
換個角度,不同形式的文化跨界轉換的文化現象,有利于兩種形式文化的進步與創新。新聞與文學的互相借鑒與模仿,也折射了多元智慧。在文學史上,集作家與記者于一身的、在新聞界和文學界都頗有造詣的名家也有很多,比如馬克·吐溫、歐內斯特·海明威、查爾斯·狄更斯、西奧多·德萊塞和伊利亞·愛倫堡等許多名家,為文學界和新聞界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比如新聞記者出生的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擅長于非虛構寫作或紀實文學,在2015年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般她采用當面采訪的形式獲得信息,深入的了解真實的事件,并準確無誤的對其進行重現。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大都體現了采訪報道的記錄性與心靈表達的文學性的結合,有其獨特的藝術效果,比如在她的代表作品《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中就可以看出這個特點。
二、新聞報道運用文學寫作技巧
創新是一切事物進步的源泉,新聞同樣如此。新聞寫作不能僅僅簡單模仿文學的長處,而要在它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改進。對文學的借鑒并不是拙劣地模仿、機械的重復,這是文學創作所忌諱的,新聞寫作更是不能如此。世界文壇上所孕育的一部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在思想觀念、題材內容和形式技巧等方面不斷改進創新所創作出來的。這些文學作品都能夠經過時間的沖刷與考驗,歷久彌新。
新聞寫作一般都是直接運用通用的模板,同類型的新聞事件、新聞主題往往都使用一樣的套路,這就造成了新聞報道的重復的現象,極可能造成讀者的厭煩及閱讀興趣的減少。模板的重復使用,使得文章結構和表達方式大同小異,語言的單一,更減少了新聞的文學性。同質化的內容、枯燥呆板的形式,減少了對讀者的吸引力。因此,新聞寫作必須在借鑒文學寫作技巧的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
隨著當今時代數字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系統逐漸完善,手機、微信、微博和各種APP的產生和不斷的更新換代,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具有時效性、多渠道性。這就對新聞寫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保證新聞事件的準確性及報道的及時性,還要考慮各個媒介載體自身的特性以及大眾閱讀興趣的變化,對文本形式進行改進。文學在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很好的適應了新媒體技術,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出現了各種新的文學形式,比如網絡文學、手機文學,為文學界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比如網絡文學,其在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對文體形式、寫作技巧、表現手段和文本形態等方面都做了改進,廣泛的引起了讀者的興趣。網絡文學作家運用生動鮮活的語言,以生活為起點,創作出了各種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比如玄幻、異能、穿越、盜墓等,包含了各種有新意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這些都可以為新聞所借鑒學習,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為了更好的長遠的發展,新聞應該把創新當做一個基本信條,在準確客觀報道的基礎上,主動尋求新聞寫作的新方向。新聞事件的及時性、新鮮性,更要求新聞報道的持續創新,適應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載體,多方面開辟新路徑。
新聞需要在文體形式上為了適應互聯網、手機的發展進行改進創新。新聞報道應該學習網絡文學不局限于傳統的體裁,勇于打破界限,在消息、通訊、深度報道和特稿等體裁的基礎上不斷的改進;新聞還需要在內容上進行創新。文學作家善于從生活中獲取寫作靈感,總能準確的分析人性的閃光點、社會的發展痕跡,從生活的表面現象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對人、事、物進行升華。新聞報道也應善于從表面現象捕捉更深層次的東西,增添新聞內容的藝術性;新聞還需在具體寫法上借鑒文學的寫作技巧,通過多樣化的表達技巧豐富新聞內容,塑造適合新聞報道的人物及故事,增加新聞閱讀的趣味性。
三、記者通過文學閱讀提升表現力
新聞雖在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方面不及文學,但新聞仍不能因此就歸屬于文學,被文學所替代。新聞報道的全面性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有廣泛的知識面和扎實的新聞基礎。記者的工作不僅僅是對社會事件的簡單“目睹”及“轉述”,而還應掌握多種理論知識,積累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等多學科知識,能夠透過社會現象看本質。
當今時代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多渠道化的趨勢,這就更要求了新聞報道記者的高專業性。大衛·蘭德爾曾經說過,優秀的記者通常是博覽群書的“雜家”,海量的閱讀對他們的新聞寫作帶來積極影響。通過閱讀能夠提高記者的表現力:
1.閱讀量的增加,詞匯儲備量也隨之積累的越多,也較少了詞匯的重復率,使得文章提升看一個層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2.除了增加詞匯儲備量,還能拓寬閱讀者的知識面。大量的閱讀,高質量的閱讀,能夠使閱讀者更全面更客觀的看待世界,使寫出的文章更具說服力,使人信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不斷的閱讀,通過閱讀增加自己的知識量,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總結: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生活和媒介載體,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保證信息及時性及準確性的前提下,改進新聞報道的寫作方式、結構形式。快速的生活節奏要求了信息傳播的迅速性,這就催生了各種信息傳播媒介載體的出現,對新聞也是一個挑戰。新聞工作者應努力適應各種媒介載體的特點,保持心態,在外界因素變化的環境下仍要保證新聞的質量,肩負起自己傳遞信息、整理信息的責任,堅持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堅持創新精神,科學合理運用文學藝術、媒介技術、社會文化等多元化資源,推進新聞寫作的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閔雪飛.2011年葡語文學創作綜述[J].外國文學動態,2012年04期.
[2]王晶.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創作意義思考[J].作家,2013年20期.
[3]焦艷.黃晳暎的傳奇經歷和文學創作[J].外國文學動態,2004年05期.
[4]馬信芳.文字的力量無法用數字衡量[N].深圳特區報,2012年.
[5]何萌.T.S艾略特文學創作中的濟世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