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關于發展的首要原則和根本立場。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內涵;價值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國際背景:西方主導的發展模式遭受重挫。
蘇聯解體之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有關發展模式選擇的話語權旋即完全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掌握。美國及仰其鼻息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極力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式然而,新自由主義加重了全球政治經濟危機的形成,由此又引發了西方國家內部極右翼主義勢力的興起,從而為全球政治經濟穩定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
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之所以受到重挫,其根源就在于其在發展價值觀以資本為導向。頻發的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政治經濟發展危機,促使在謀求現代化發展問題上,紛紛反思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的缺陷和弊端,開始尋求超越和替代新自由主義以形成新的國際秩序,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成功嘗試,無疑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深切關注。
(二)國內背景:中國社會發展轉型的必然選擇。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嚴峻形勢,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尖銳。與粗放型發展方式的經濟問題相交織的,是不斷聚集的政治與社會矛盾。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帶來的民生領域的“短板”制約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階層日益分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也使得積累的社會風險不斷加大。各項發展政策如不能及時的回應民眾的訴求,不能有效打破改革發展的梗阻,必然影響到執政執政基礎的穩定。
處于轉型發展十字路口的當代中國,迫切呼喚新的發展思想主導未來的進程。至于長期占據話語霸權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絕不能成為主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意識形態。所萌生的新興起來的發展觀念,勢必要沿襲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宗旨、執政性質及其執政的價值觀取向,也勢必會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其發展的終極目標。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
(一)發展的目的為了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所有中國共產黨黨人向中國人民鄭重其事地宣誓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同時還對“為了誰發展”這一在中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所遇到的本質問題作出了重點突出的回答。我國共產黨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過程中,目的就是要竭盡全力實現好、保護好和認真發展好我國勞苦大眾人民的切身利益。
我國共產黨人牟足勁辛苦搞革命、努力干建設、狠抓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能讓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每天都生活的幸福快樂。也就是要為最光大人民謀福祉,以勞苦大眾的切身利益作為其發展的出發點,在謀規劃和作出任何決策時一切都要以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重,要做到所有的相關理論和所有的方針政策的實施以及一切的工作方面的部署與安排都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同時還要切實處理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竭盡全力讓我國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滿。
(二)發展的動力來自人民。
在偉大的馬克思唯物史觀論中突出強調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偉大創造者,后來尊敬的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沿襲并豐富了該思想的內涵,他強調“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當前,我國正在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方向努力,同時也正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全面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在此期間,人民群眾是能否推動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決定性因素。將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作為其發展的中心指導思想,必須充分尊重民意,廣泛集中民智,時刻聯系人民群眾,愛護人民,嚴格堅持“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的執政思想。
我國革命成功的革命建設、顯著的建設成績以及偉大的改革功績中處處流露除了廣大人民的心血與才智,這些都是依賴于廣大人民的強有力的支持所鑄就的輝煌功績。因為我國的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生活的切身感受者,他們有些極其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國革命的建設過程中必須虛心接受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虛心向人民群眾請教,要把人民的滿意指數設為檢驗我國發展功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發展的好與壞,到位與否并不是由單獨的一個人說了為準,它是要真正看人民群眾的反響程度和得到人民群眾的滿心接受的。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價值意義
(一)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合法基礎。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政治合法性即人民對執政者擁有的政治權力的支持與認同。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維護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址,才能取得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愛戴。“我國的中國共產黨源于人民,根系人民,又服務于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延續了中國共產黨時時刻刻盡心盡力為我國廣大人民謀福祉的傳統美德,本著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能夠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能否利用意識形態來論證自身權力的合法性,勢必會影響廣大人民群眾對我國共產黨的擁護與認可的程度。
(二)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跟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步伐,我國漸漸步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經了多個艱難困苦的探索時期最終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在我國的制度領悟掀起了一番變革的浪潮,同時也為我國近代的發展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民,使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為進一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奠定基礎。習近平指出: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為人民謀福祉、不斷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釋放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理論部編.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劉純一,男(1986-09),民族:漢,籍貫:湖南益陽,當前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