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
摘要:泰勒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標志著現代管理理論的產生,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將從科學管理理論產生的背景、內容以及對科學管理理論的評價這三方面來探討和論述。
關鍵詞:泰勒;科學管理;勞動生產率
泰勒是美國著名管理實踐家和古典管理家,科學管理理論的創立者。1911年《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科學管理理論的正式形成,該理論成為當時美國、歐洲廣受歡迎的管理理論,影響深遠。由于泰勒銳意倡行科學管理及卓越的研究貢獻,故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一、科學管理理論產生的背景
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化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傳統的管理理論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競爭日益加劇,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人們缺乏管理現代化工業的方法和技術,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同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日益對立,資本家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剝取勞動成果,勞資關系日趨緊張,工人缺乏生產積極性,因此,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已經成為當時各個企業共同關心的焦點。另外,工業革命以來,管理思想的進步也推動了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
二、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以實地調查研究為基礎,以管理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科學化為內容,旨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蘊涵了十分豐富的知識體系,劃分為三大方面: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
(一)科學管理的基本原理。
工作定額原理是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的基本原理。泰勒指出,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當時的作業環境下,一個工人對每日的工作量心中無數,管理人員也沒有客觀依據,泰勒的工作定額原理應運而生。工作定額原理指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運用科學的工作方法對合適且熟練的工人進行動作肢解,作業分析,把他們的每一項動作、每一道工序的時間記錄下來并把這些時間加起來,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其他的延誤時間,就能得出完成該項工作的總時間,即通過工時和動作研究,確定出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二)科學管理的工作方法。
1.挑選和培訓“第一流的工人”。所謂“第一流的工人”,是適合于其工作而又努力干的人。泰勒認為,人與生具有某種天賦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適,就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努力使得每一種類型的工人都能找到適合他的工作。所謂“非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體力或智力不適合于分配給他們工作的人,或那些雖然工作合適卻不愿努力工作的人。對于前者,泰勒認為,應該加以培訓,使他們適合工作需要。或者,把他們重新安排到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去;對于后者,應該采取說服教育或紀律約束等措施,并配合刺激工資報酬制度,使他們努力工作。
2.使用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在挑選了“第一流的工人”后,應使用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以達到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提高生產效率。在此之前,工人的操作方法或工具都是根據自己的或師傅的經驗來確定的,工人的機器設備、勞動和休息的時間也是根據管理者自己的判斷或過去的記錄確定的,缺乏科學的依據。泰勒提出,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對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勞動和休息時間的搭配,以至機器的安排和作業環境的布置等進行分析,消除各種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種最好的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最好的方法,這也是管理階層的首要職責。當管理者將標準化的工作方法運用到工作中,將會大大提高工人的產量,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3.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離。計劃職能歸管理階層,并設立一個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執行職能由現場的工人和工頭承擔。在這種分工下,可以促進管理者和工人的合作,減少工人罷工的可能性,增強管理者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科學管理的管理制度。
1.刺激性的差別計件工資制。所謂“差別計件制”,是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額而采取不同的工資率。達到或超過的按高工資率計算,未達到的按低工資率計算,目的是提高工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泰勒不同意工人為了維護工人團結而使所有同類工作的工人的工作條件和工資一致化的做法,應根據工人的實際工作表現而不是工作類別來支付工資,即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崗位。于管理階層而言,雖然支付工資數額增加,但生產率的提高大于工人工資提高的幅度,所以這一做法對管理者也是有利的,從而實現工人和管理者的雙贏。
2.職能工長制。在傳統的組織機構中,一個工長必須具備多種品質才能完滿地履行職責,但往往一般人很難同時具備這些素質,所以泰勒提出“工長制”。所謂工長制,是指將管理工作細分,每一個工長只承擔一種管理職能,使管理工作職能化、專業化。實行職能工長制,不僅減少了培訓時間,而且可以降低整個企業的生產費用和提高效率。
三、對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評價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是順應時代產生的,它是管理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的標志,是管理走向成熟的標志,是管理思想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是源于實踐,源于基層的。結合他的生平和著述,我們了解到,泰勒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都是他從第一線去試驗和調查研究提出的。
2.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多是以機械工業為研究對象而提出的,不可避免地帶上一定的狹隘性。它的適用范圍窄,更適用于生產作業管理的企業。
3.在泰勒的科學管理中,把工人看作一種“經濟人”,忽視了作為“社會人”的研究。他認為,工人工作只是為了獲得工資報酬,而忽略了對其他因素的考慮。
科學管理理論的問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生產企業的效率問題,然而也應該注意到:它產生于工業革命時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比如忽略了對人行為和心理的研究。每一個理論的出臺都是時代衍生的產物,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正是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為標志的科學管理運動,才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行政學的形成和興盛。從長遠意義上講,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對現代管理學有深遠影響,是現代企業走向成功的基石。
參考文獻
[1]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康蕊.淺議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J].品牌研究,2015(4):87-87.
[3]曾蕓蕓.探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J].商場現代化,2015(27):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