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的發展,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還是有很多地區存在嚴重的貧困問題,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地都非常關注的話題。影響扶貧事業成敗的主要因素就是扶貧資金是否充足和到位。除政府的扶貧資金外,應倡導企業增加對扶貧性捐贈的投入,以緩解扶貧資金短缺的壓力。然而我國企業的扶貧性捐贈面臨包括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阻礙。
關鍵詞:企業扶貧性捐贈;非正式制度;契約性捐贈
一、企業扶貧性捐贈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捐贈意識淡薄
非正式制度則是指在漫長的社會歷史和人們長期交往中逐漸形成的,是一系列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社會文化傳統和行為規范。一般包括意識形態、道德倫理、價值觀念、宗教觀念、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因素。非正式制度能夠從意識形態方面,或促進、或阻滯正式制度變遷的進程。良好的非正式制度能夠降低制度移植和創新的成本,具有提高制度績效之作用。從促進我國企業捐贈的正式制度變遷過程看,效果并不顯著,從根本上說是由于非正式制度的錯位造成企業家公共意識淡薄。從總體看,據慈善公益組織的調查顯示,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助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助,個人捐助行為也主要是通過單位進行。
(二)捐贈缺乏有效約束
中國農村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78-2007年,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1.6%。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扶貧投入績效出現了下降趨勢,一些地區扶貧陷入“制度性陷阱”,其中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是:一些地區的貧困戶常采用出工不出力、拖欠貸款、不使用良種等行為保持貧困狀態,出現了貧困農民從對土地的依賴轉向對扶貧投入依賴的傾向。此外,在對包括貧困大學生、因病致貧人群等弱勢群體的企業捐助中,由于被捐者或是揮霍捐款、或是隱瞞非貧困身份、或是不曉感恩等因素,頻頻出現了捐助者停捐或要求退捐的事件。這一方面反映出某些人的道德淪喪和信義缺失,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捐助者與被捐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護。
(三)不完善的資金管理體制
首先,扶貧資金管理部門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接收資金的部門沒有相應地建立內部稽核、制約等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另外公益性事業單位或非政府組織多為受贈組織,其資金來源包括國家撥付和受贈兩部分,其中都包括扶貧基金。項目的交叉重疊會造成工作經費實際支出與預算均存在一定差異;其次,扶貧資金使用透明度不高。一些接收扶貧捐贈資金的部門只注重對資金的籌集,但使用結果并不經常進行公布,大額資金使用缺少計劃、無預算支出明細,存在重籌集、輕管理現象;最后,一些社會扶貧捐贈資金項目受國家或地方政策影響因素較大,資助項目需要根據政策和工作目標,不斷調整工作計劃,經費預算也需要隨之不斷的調整,項目的組織實施和預決算管理受到影響。
(四)稅收制度產生負激勵
第一,所得稅法對慈善捐贈準予稅前扣除的限額規定,使得企業和高收入人群在慈善捐贈時會有所顧忌。第二,企業名為捐贈實為廣告的行為會給消費者和國家財政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第三,稅法規定企業對外捐贈貨物應視同銷售,涉及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等,限制了捐贈傾向。
二、加強對捐贈制度的激勵對策
(一)非正式制度激勵
首先,用儒家文化之精髓重塑企業家精神。儒家文化與慈善精神相契合的理念有:向善理念。其所極力倡導的智、義、仁、信、禮對道德和慈善的強調自不必說。儒家重視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的協調和向善的理念。儒家認為,生死和富貴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提高自我的道德學問以為社會的福社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仁恕意識。儒家的“仁”,即“愛大”,“惠民”,“施于民而能濟眾”。其次,宗教的部分理念可被借用、宗教中不乏可取的積極信念、宗教所倡導的博愛和平等思想,成為部分中國企業家的精神慰藉己是不爭的事實。在許多國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宗教作為一種主觀意識對希望的執著而誕生的一種強大的精神依靠,無疑會有助于塑造我國的企業家精神。
(二)完善稅收激勵制度
首先,從稅種上擴大對企業扶貧性捐贈行為的激勵。國家應在適當的范圍內減少流轉稅對企業扶貧捐贈行為的限制并適當鼓勵。如企業按國家指定方式進行的扶貧捐贈行為,可不按視同銷售處理,企業可按捐贈貨物成本直接列支成本費用。其次,適當解除扶貧捐贈必須針對特定對象的規定。稅務部門可適當解除扶貧捐贈必須針對特定對象的規定,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后,適當加大扶貧捐贈稅前扣除的基礎。
(三)加強資金管理
扶貧捐贈資金應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有關部門使用資金應提出申請,由政府批準、財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撥付資金。強化監督機制。資金管理部門和審計、財政、銀行等有關社會監督部門要加強對扶貧資金使用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嚴把事前、事中、事后各個關口,進行跟蹤定期審計,以提高資金使用透明度,防患于未然,確保企業扶貧捐贈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根據企業扶貧捐贈資金項目的管理需要,及時修訂各類財務管理指導性文件,明確扶貧資金使用要求、資產管理要求和財務核算要求,規范各級項目的管理辦法。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目前面臨的一項非常嚴峻的挑戰就是貧困,對扶貧工作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資金來源。就目前從我國的情況分析來看,扶貧資金的來源較廣,其中社會各界的援助,是在社會各界對扶貧行動認可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財力情況,援助貧困地區的一種行動。社會各界的援助活動多種多樣,譬如有希望工程、幸福工程以及捐衣捐被幫助貧困地區度過災年等。倡導企業增加對扶貧性捐贈的投入,一方面可減輕政府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而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參考文獻
[1]黎友煥.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J].西北大學學報,2006(9):44-47.
[2]徐孝勇,等.我國農村扶貧的制度性陷阱與制度創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184-188.
[3]李含琳,韓堅.1998中國扶貧資金來源結構及使用方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1998(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