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米向軍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相互交流、不斷融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封建社會經濟得到巨大的發展。中外友好往來也盛況空前。

①三彩駱駝

②三彩大象

③綠三彩童子抱犬

④三彩獸角鼎腿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鉛釉向四面擴散和流動,各色相互交織浸潤,錯綜復雜,絢麗多彩,形成各種色彩,俗稱“唐三彩”。其實唐三彩并非只有三種釉色,而是指施以兩種以上的釉色。“三彩”即多彩之意。唐三彩以白色高嶺土作胎,一般要用模制、輪制、捏塑和雕刻等多道工藝,制作而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素燒,然后施釉,再經過200℃的低溫燒制而成。
在唐三彩制品中,陶塑小品的數量眾多,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它在藝術造型、制作技法、裝飾彩釉的運用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具有自身獨具的藝術魅力和藝術特色,是長安諸窯與河南諸窯的大宗產品之一。
陶瓷小品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人物、動物、建筑模型、生活用具、玩具等,人物類數量眾多。還有猴、虎、馬、駱駝、牛、羊、狗、象、兔、雞、鴨、龜、蛙、蟬,以及各種飛鳥等。玩具類有猴頭隕、人頭隕、塔、廟、權、紡輪、轎、車、鈴、珠以及蛋形玩具等。陶塑小品的制作均以高嶺土為原料,主要采用模制和捏塑成型技法,燒制而成的低溫釉陶。
在陶塑小品中尤為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以小巧多變顯現其活力,這些陶塑小品,沒有石窟造像那種宏偉雄武的氣勢,也沒有專門用于隨葬的大、中型三彩俑類和器皿類那種雍容華貴的氣派,但是它卻以小巧精致、小中見大,單純之中而有變化的藝術形式取勝,并顯現其活力。這類器物的形體一般甚小,長、寬、高多在10厘米之內,最小的僅2.5厘米,可拿在手中把玩,可從任何角度欣賞。而它在造型上又形態各異、靈活多變,如人物喜怒哀樂的表情,動靜結合,相映成趣,見宏偉、見高大、見精神,使我們看到一種創造自身價值的信心和力量。從這個方面來講,它較之碩大的石窟造像和專用于隨葬的大、中型俑類,則自有其長處,可謂另辟天地,各有千秋,在藝術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