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則惹人喜愛,人因喜愛而更頻繁使用,彼此溫暖、彼此相愛,一起共度每一天”。“民藝之父”柳宗說。
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也說過“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這算是對食與器二者關系的精煉總結。
中國是世界上最講究飲食的國度,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從茹毛飲血的原始文化沉淀到美食美器相映成趣的講究。食器,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的載體,更上升到文化藝術的美學層面。中國古代食器種類繁多,從尋常百姓用竹、木、陶制作而成的盛器,到貴族用金、銀、象牙或青銅修飾的器物,無不是人們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時對食物的一種尊重,以及對精致高雅生活的一種追求。
鍋碗瓢盆,或壺盞杯碟,粗糙也好,精致也罷,食器為食物而造、食物為食器而生,兩者相遇,才算圓滿。食器演變到今天,褪去了原先復雜繁重的外衣,但卻不失精致與講究。食器會低語,食器有情緒。它沉默不語卻詮釋著“色、香、味”的歡愉,看見精美,嗅到香味,潛入味蕾。不同材質的食器是不同的情感傳遞,它與食物相得益彰,醞釀著各自專屬的味道。

①玻璃食器

②木制茶托

③瓷制食器
木器之美在于本身,質樸的似有一股天然去雕飾的自信,帶著生命的紋理與生機盎然的氣息。既有鄉村的質樸又不乏仿舊的溫暖,讓人如同置身在田園般的生活。
晶瑩通透的玻璃食器,透露著真實的覺悟,那些視感剔透的呈現,還原食物最本真的色彩。
簡潔利落的線條,溫潤如玉的質感,鮮艷素雅的色澤,于安靜質樸中透露著云淡風輕的生活態度和細膩優雅的審美品位。
自然平和的肌理,雕刻了歲月的痕跡。沉穩的外觀下散發著不失柔和的光澤,滿滿地沉淀了時光的韻味和歷史的溫度。
硬朗果敢的質地,優雅簡潔的線條,在日常生活中演繹不妥協的決絕。
萬物有靈,食物與食器都是有情緒的,只有將它們妥帖地搭配,才能呈現最佳的味覺與視覺。“食器的使命是作為一個忠誠的旁觀者,汲取自季節流轉的天然光色,去升級食物的質感,讓食客得以從眼前的一花一食上,遐想到天地之外去。”精美的食器不僅是一種對于細節的講究,也是儀式感的一種體現。生活是需要某種儀式感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皆能為詩;鍋碗瓢盆杯勺盞,盡可入畫。廚房里的粗陶碗、案頭的橘黃佛手柑、幾榻上的一本線裝書,都是“儀式感”滿滿的器物。案上一幅人間煙火色,心中萬象世上風云空。

④古代食器 青銅簋

⑤漢白玉食器(一組)

⑥錫刻詩畫紋雙如意耳餐具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