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文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早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再次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一時間“精準扶貧”不僅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詞,還成為全國媒體爭相報道的重要內容。因為受眾對某一事件的認知、態度、評價以及情感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體報道的影響。所以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主流媒體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更好地搞好精準扶貧報道,以行動和輿論引導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成為值得思考的課題。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的《人民日報》所傳遞出的信息內容,有其獨有的代表性,分析其內容信息就顯得必要而有意義。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1974年在《框架理論》一書中最早將“框架理論”引入文化社會學,后被引入到大眾傳播領域,并成為其定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框架”是人們利用認識和解釋社會經驗的一種認知結構,它能使框架使用者定位、感知、確定和標簽那些看似無窮多的具體事實,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因此,框架可被視為個人或組織(包括新聞媒介)對社會事件的主觀解釋和思考結構。[1]
媒介框架是認知、解釋和表達的連貫模式,是篩選、強調和排除新聞報道的過程。[2]框架一方面反映了社會事件如何被新聞媒介主觀呈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受眾如何主觀地解讀新聞報道。在新聞媒介呈現的新聞報道中,新聞框架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對新聞材料的選擇,包括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兩個方面;二是新聞材料的建構,主要指報道對象的圈定、報道內容的表現以及報道數量、版面位置和主題基調等。本文運用新聞框架理論,通過對《人民日報》報道的量化分析,研究我國主流媒體在精準扶貧報道中如何構建新聞框架,以及這些報道框架的特點,進而對精準扶貧新聞框架的完善提出優化策略。
1.研究對象。
以《人民日報》中主題為“精準扶貧”的相關報道為研究對象。
2.研究范圍。
本文將選取“精準扶貧”思想落地以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該報關于這一主題的所有相關報道,對其進行全文本量化分析。要求整篇文章是以“精準扶貧”為主要內容,否則不在研究的范圍之內。本研究以“精準扶貧”為關鍵詞,在目標時段內利用數據庫進行檢索,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篩選共得到139個個案,經進一步篩選后,得到有效文本135個。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從媒介內容入手,運用內容分析法,將非定量的文獻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并依據這些數據對文獻內容做出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分析,并做出關于事實的判斷和推論。
4.類目的建構。
(1)信源:報道的發出地、作者分布以及作者單位分布。
(2)版面位置:發布新聞的版數。
(3)報道體裁,包括:消息類;通訊類:通訊、特寫等;評論、解說類;深度報道類。
(4)報道篇幅:即稿件篇幅的多少。根據報道的體裁,分為三類:1000字以下;1000~2000字;2000字以上。
(5)主題分布:報道主題內容的領域。
(6)價值類目:研究層次分布。
(7)關鍵詞分布:報道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
(8)報道傾向:即信源對報道內容所持的立場和態度,分為正面報道、中立報道、負面報道三類。
研究發現,取樣的四年間,《人民日報》對“精準扶貧”報道的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新聞媒體對“精準扶貧”的關注度在加大。如圖1,135個樣本中,2014年共有報道5篇,占總體的4%,2015年增幅明顯,共有46篇,占比34%,2016年報道數量持續增加,是四年中的數量之最,共計62篇,占比46%,而2017年數量略有減少,共有22篇,占總體的16%。
另外,通過分析每年各月文章的分布(圖2)和總體文章的分布(圖3)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對于“精準扶貧”這一話題的報道,除第四季度相對較多之外,其他各月分布較為平均,可見,報道“精準扶貧”相關工作進展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經常性的工作,不再是為了響應政策而搞的集中突擊的應景式任務。
一篇報道在報紙上的位置,相當程度上說明了新聞媒體編輯部對其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認可程度,同時,編輯部對相關報道編排的版面不同,也體現出在主流媒體的新聞框架中,對報道內容的傾向和認知。
從總體上看,《人民日報》精準扶貧的相關報道分布在31個不同的版面,主要分布在頭版、要聞、新農村和評論版,共計75篇,占總體的55.6%,其中要聞版占比最多為28.1%,頭版、新農村以及評論版,分別為11.1%、8.9%、7.4%(如表1、圖4)。這樣的布局,可見《人民日報》將精準扶貧定位為重大事件,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表1:版面

圖1:篇數

圖2:文章總數分布圖

圖3

圖4
研究將135篇報道分為消息、通訊、評論解說和深度報道四類進行統計,得到表2的結果:

表2:報道體裁
可以看出,通訊、特寫類的報道最多,共有56篇,占總體的41.5%;其次是消息,共有35篇,占總體的25.9%;評論26篇,占總體的19.3%;深度報道18篇,占13.3%。新聞體裁是新聞內容的表達方式,消息是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新聞體裁;通訊是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要反映“精準扶貧”工作的進展和最新動態,運用消息和通訊迅速簡潔,是較好的方式,也是《人民日報》報道“精準扶貧”的主要體裁。
新聞報道的篇幅是指文章所占的版面,一方面與報道題材有關,一方面也與新聞媒體對該報道的重視程度有關。
由表3可以發現,字數在1000字以下、1000~2000字、2000字以上的新聞報道差距不大,分別為40、44、51篇。字數在2000字以上的報道是最多的,占37.8%。雖說報道篇幅很大程度上受新聞體裁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篇幅越大,就越能引起讀者注意,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表3:報道篇幅
在135個樣本中,來自《人民日報》的有118篇,占87%,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有17篇,占13%,可見精準扶貧的報道主要是面向國內受眾。另外,這些報道的來源單位也不盡相同,除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兩篇之外,其余各單位都是一篇。體現了《人民日報》這一主流媒體在對精準扶貧進行框架建構時,考慮到了新聞來源的差異性和多元性,也說明中央、地方都在不同程度的踐行“精準扶貧”這一任務。
統計發現,135篇報道中,有94篇是屬于農業經濟類的,占總體的69.6%;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行政管理類和政治類,其篇目分別是19和11,占比分別為14.0%和8.1%(圖5)。其次,通過對樣本內容的分析,得出提到頻率最高的幾個關鍵詞,分別為扶貧工作、建檔立卡、產業扶貧、扶貧資金和扶貧對象(圖6)。

圖5

圖6
經統計發現,《人民日報》“精準扶貧”的報道以中性為主,正面報道為輔(表4)?!度嗣袢請蟆纷鳛闄嗤?、嚴肅的綜合性日報,客觀準確而有深度地報道國內外重大事件是其辦報特色,新聞報道在宣揚積極色彩的同時,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也是尤為重要的。

表4:報道傾向
在新聞架構分析這個領域,有四類框架:一是美國政治學家阿巖伽根據新聞報道的文本組織手段,區別主題式框架與片段式框架。二是側重架構法或特征架構法。三是認為框架是言說者敘述或討論某一事件或議題時的側重,還可分為兩類,一是政治價值觀,二是新聞生產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基本新聞價值觀,包括沖突、人物、戲劇、后果等。四是以不同隱喻所建構的思路。本研究參考第三種方式,通過對相關報道的文本分析,在對大量具體文本的報道角度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統計《人民日報》在“精準扶貧”報道中表現出的側重點,確定了以下最突出的、出現頻率最高的框架(表5),進行進一步分析。

表5:框架類型
本研究針對《人民日報》“精準扶貧”報道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其在報道“精準扶貧”這一話題時,提到最多的是幫扶框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找準“貧”根、抓住“困”源,從農村發展最薄弱環節和群眾生活最急迫的事情入手,精準制定扶貧規劃,精準確定脫貧目標,精準擬定扶貧政策,精準落實幫扶措施,成為報道中提到頻率最高的框架?!度嗣袢請蟆吩趫蟮乐幸步洺L岬揭囵B貧困地區的自強意識,認為政府要重視建立開發式、造血式扶貧機制,扶貧的核心在于“扶人”“扶志”“扶智”,外因只是輔助因素,內因才是決定因素,主體是貧困戶自己,發揮出主體作用,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占比第三位的框架是全面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全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成為主流媒體報道的又一側重點??梢娭髁髅襟w在報道客觀事實的同時,也在傳遞正面色彩的信息,既在監督政府和干部貫徹落實中央精準扶貧要求,要求其發揚基層民主,落實透明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同時也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改變落后的觀念意識,不能僅靠政府的資助,要在政策的帶動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發展生產。
經研究發現,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關于“精準扶貧”報道的呈現以下個特點:多元化呈現;重視程度較高;覆蓋地區廣泛;政治化傾向明顯;客觀報道為主,宣揚正面為輔。
一方面,“框架”為新聞從業者報道某個新聞、為新聞接收者理解某個新聞提供了某種便利,使得主流媒體在進行公共議題設置時,有明顯的優勢。但同時媒介為受眾提供“再現”客觀現實的素材,在某種程度上縮小了受眾建構主觀現實時可供選擇的范圍,一味地依賴新聞框架,會造成“信息繭房”。所以主流媒體應注意主動、積極尋求新信息,主動構建新的框架,取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減少其他渠道發揮的空間,從而讓主流媒體建立起應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針對《人民日報》“精準扶貧”報道的研究,筆者對主流媒體進行“精準扶貧”報道的框架建構提出以下幾個努力方向:首先,傳播主體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掌握政策內涵和動態,并有全局意識和把關意識,做到精準報道。其次,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不能只和政府議程吻合,要深入群眾,切合群眾實際生活,要發揮主流媒體的優勢,廣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脫貧熱情,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再次,要體現主流媒體采編隊伍的高質量,整合采編力量,多進行深度報道,挖掘問題的根源,找到真正落實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最后,“精準扶貧”關鍵在于“精準”,主流媒體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多聽群眾的聲音,做出盡可能真實、客觀、準確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