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報》10月11日文章,原題:劍橋因中國游客蜂擁而至而發愁如今,從白金漢宮到斯特拉福德(莎士比亞故鄉)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牛津郡基德靈頓村,英國的許多地方都在吸引中國游客蜂擁而至。然而,劍橋市一位議員警告稱,眼下該市正陷入被中國游客“淹沒”的風險。議員約翰·希普金表示,劍橋必須制定一項阻止他們紛至沓來的政策。他的這番話得到該市旅游服務機構的附和,后者表示,多達50人組成的中國旅游團導致劍橋大學周邊的狹窄街巷一度無法通行。
近來,每天都有數千名中國游客前往劍橋大學參觀游覽,或在流經劍橋的卡姆河上劃船觀景。他們還趨之若鶩地前往國王學院的一棵柳樹旁,因為那里有刻著中國詩人徐志摩名詩《再別康橋》詩句的紀念碑,徐曾在上世紀20年代留學劍橋。
約翰·希普金說,劍橋市正處于“自我毀滅的過程中”。他表示:“這座城市的旅游業難以為繼。它正處于被游客淹沒的風險中。當地居民發現,他們將無法進入這座城市的某些地方。”劍橋旅游部門負責人艾瑪·桑頓表示:“任何時刻,如果有50個人同時站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前面,就會一團亂。”
英國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平均有1.7萬名中國游客在劍橋市過夜。2016年,英國接待中國游客約26.7萬人次。攜程網表示,去年在該網站預訂赴英旅游的中國游客超過6萬人次,為2016年的兩倍。
劍橋市議員蘿絲·摩爾表示,該市正盡力減輕旅游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她說,“如果有大量游客同時在該市漫步,將會使當地居民感覺沮喪。”在她看來,一種策略是讓游客實時獲知更多信息:“如果所有游客都在同一條線路上漫步,就會導致擁堵。如果能讓他們前往不同地方,擁堵程度就會下降。”▲(作者喬納森·派奇,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