嶼安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門口,身著宮廷服、頭戴長卷發的高個男人正試圖打消看客關于“聽不懂”的疑慮。正值暑期末端,演出寥寥,當晚惟一一場表演由1986年成立的維也納莫扎特樂團擔綱,顧名思義,這個有著30名演奏家的樂團只演奏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作品。
樂團的確可以有“聽懂”的自信。相比同時代其他音樂家,莫扎特總是直指心靈,始終在表達情感,羅曼羅蘭形容,他“擺脫了內心的掙扎,到達一個崇高與和平的領域”,另外,這個年輕樂團貼心地照顧到游客和非專業人士的朝圣心理,編排上既保留了作曲家著名歌劇中的詠嘆調和對唱,也加入了耳熟能詳的管弦樂和協奏曲選段。
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包括售票小哥在內,所有工作人員以華美繁復的18世紀裝扮和舊時禮儀接待觀眾。觀眾也被要求著正裝走過鋪著紅絲絨地毯的樓梯,前往位于包廂內的座位。1869年伴隨《藍色多瑙河》首演而啟用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也是這時空幻境的組成部分之一,約翰·施特勞斯、洛林·馬澤爾在內的音樂家均在此擔任過指揮,一切如舊,只是加裝了空調。
莫扎特的音樂并不如表面的簡單,一直是古典音樂表演者的試金石,對音樂的理解包括讀譜經驗都相當具有挑戰性,甚至某些大師級別的現場也會被人詬病。這也是為什么國際級的音樂大賽中,人們更容易選擇譜面更復雜、結構更龐大的貝多芬和李斯特,而鮮有人選擇莫扎特。
演奏者在哈布斯堡王朝時代的盛裝下登場。每年一度的維也納莫扎特音樂會系列中,身穿歷史服裝的音樂會被稱為“音樂學院”,有著崇高的地位。當晚的表演由《唐璜》開場,緊接著是《G大調弦樂小夜曲》和《伊多梅紐斯》,前者是莫扎特所作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后者則是他的歌劇代表作。這個編排十分有意思,可供臺上臺下進行恰如其分的互動。配合詠嘆調,女高音Sera Gosch穿上了頗似孔雀羽毛的藍綠相間的束腰大蓬裙,在舞臺中央十分耀眼奪目。
中場休息后,觀眾和表演者一同回到了1786年,那年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 K. 492)拉開序幕。整場演出的高潮在安可曲目《土耳其進行曲》中到來,奧地利最負盛名的指揮家Johannes Wildner向觀眾發出打節拍的邀請。全場一掃之前的正襟危坐。據說遇上更狂放的指揮,甚至會在此時邀請觀眾上臺,或將指揮棒瀟灑地扔向觀眾席,讓演出定格。在莫扎特的時代,音樂并不屬于平民,而他自幼成名,得以保持純粹心性、突破藩籬,完成了“每個角色都像在用音樂唱自己”的作品,聽一次現場,似乎明白了為何時光流淌至今,莫扎特依舊葆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