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靜
[摘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有著各自獨特的功能劃分,校內教育就是學校有目的、有意識和通過持續的努力而改變和塑造人,學校通過課程尤其是通過教師長時間、高頻度直接高效給予學生的影響。而校外教育主要通過多元開放真實情境的實踐性教育活動,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校外活動場所是與學校教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實踐課堂,充分發揮現有校外活動場所的作用,才能解決校外活動與學校教育銜接不緊密的問題。
[關鍵詞]校內校外;教育銜接;認識思考
校外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學校教育一樣,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的促進青少年兒童發展的重要教育途徑之一。隨著教育日趨社會化,真正理想的教育格局中,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應當像房屋的兩個支架,并行支撐起整個教育這座大廈。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不僅是校外教育自身發展需要,對于構建和諧教育,促進少年兒童的和諧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理解和認識校內外教育相結合的意義
1.校內外教育相結合的根本基礎是教育的一致性
1995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校外教育的基本任務是通過多種形式向少年兒童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衛生、勞動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動手動腦、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這一任務與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是一致的。素質教育所要求的促進人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目標,是各級各類教育乃至全社會都應該認真貫徹落實的。有了這樣一個共同的培養目標,校內外教育要探討的實際問題就是,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不同的途徑和形式對青少年兒童實施全面的教育。
2.校內外教育相結合的切入點就是教育的差異性
從校外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和時間上看,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是有著很大差異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校內外教育相結合切入點的確定。一是校外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對少年兒童施教沒有強迫性,它的吸引力更多來自于孩子興趣愛好和個性需求,孩子參加校外活動,在選擇內容、形式、方法、時間和地點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性。二是從校外教育所設置的活動項目來看,雖然知識的系統性不如學校教育,但大量的實踐活動,又是學校教育所不具備的。三是由校外教育的自主性決定,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廣闊的創新空間。校外教育可以根據學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創新的活動思路和方法,它可以及時調整活動內容,精心設計開發與學校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的活動項目,不斷探索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活動方式,滿足社會、學校、家長和孩子的發展需求。
二、校內外教育相結合的實踐與探索
幾年來,我中心在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上,積極實踐,努力探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1.主動出擊,積極搭建校內外教育溝通的平臺
積極做好需求調查。為了了解學校的需求,使校內外教育結合有的放矢,2011年以來,我們走訪十幾所中小學校,實地了解考察學校開展課外校外教育情況,兩次召開愛輝區小學校長參加的“校外教育工作聯席會”,了解學校對校外機構的希望與需求,研究和探討新世紀校外教育的發展方向等。通過調研,我們掌握了學校對校外教育的需求情況,同時,達成了校內外教育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的共識。
把校外教育的內容形式引進校園。依托校外教育可以彌補校內教育的不足,而校外教育要發展,從長遠看也必須與學校相結合,才更能體現其作用。基于這種認識,2012年起我們逐步在第三小學、幸福中心學校、愛輝中心學校、罕達氣學校、坤河學校、上馬廠學校、西崗子學校、張地營子學校建立了“活動站”和“輔導站”,把校外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引進校園,使校內外教育互補,對于學校特色的形成與鞏固、學生興趣的培養、潛能的開發起到了良好作用。
積極打造校內外結合展示的平臺。校內外教育相結合,是和諧教育的體現,但社會并沒有形成這種共識,需要大力宣傳,營造校內外結合的良好氛圍。近幾年,我們積極與黑河電視臺、愛輝區電視臺、黑河市日報社合作,利用“校園采風”“歡樂時光”等欄目大力宣傳校內外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成果,展示合格加特長學生的風采,并于2012年創辦了《愛輝校外教育報》,為校內外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2.以群眾性教育活動為切入點,實踐校內外教育的結合
群眾性教育活動是為了實現某一個教育目的,將少年兒童組織在一起,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向少年兒童進行教育,促進少年兒童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校外教育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對于學生而言,廣泛而豐富的活動內容,是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保證。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教育內容要嚴格按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施教,從時間和內容上,都無法保證活動的實施。學生發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內容,組織群眾性教育活動既是校外教育的任務又是優勢,以群眾性教育活動為切入點實現校內外教育的結合非常現實。
科技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極為有效,充滿智慧的群眾科普活動,在科技教育上實現了校內外教育的有機結合。我們在把握上級精神的基礎上,抓住這幾年科技教育的有利時機,積極尋求在科技教育上校內外結合的途徑、方法和內容,推出了“超市式”自愿合作方式,這種方式讓學校感到省事、省時、省人,活動開展起來無后顧之憂,學校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藝術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比較重視的內容,在豐富學生的生活,活躍校園氣氛,怡情益智、促進學生快樂成長方面有獨特的作用。體育靠競賽,藝術靠展示。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在藝術教育上實現了校內外教育的有機結合,群眾性的藝術教育活動,為學校和學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機會,推動了校內外藝術教育的開展,在藝術教育上實現了校內外教育的有機結合。
寓教于樂的思想教育活動,在養成性教育上實現了校內外教育的有機結合。在思想教育活動上,校外仍突出“實踐”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將思想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如在學校和家長比較頭疼的獨生子女理財上,我們設計組織了“爭做理財小行家”活動,學生通過在模擬市場的參與中學會節約,學會理財,學會遵循市場規律,學會關心愛護他人,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校內外教育的有機結合中得以實現。
三、校內外教育相結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定位問題
現在的少年宮(有的地方叫青少年活動中心),并沒有將它定位為教輔中心或是學習中心,它實際上承擔了青少年學生專業特長提高的功能,又是通過市場收費來實現的,這就等于把校外教育機構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切斷了。
2.師資問題
師資是當前也是今后校內外結合的一大問題。當前的問題是,校內外師資沒有充分整合,教師之間不了解,彼此的業務內容很少溝通,影響了結合的效果。今后應在政策制度上給予保證,在操作層面上加以研究,實現校內外教師資源共享,為結合提供人員保證。
3.體制問題
目前,沒有健全的體制讓校外機構可以很方便地與學校進行聯系。現在的少年宮除了組織一些團隊,如合唱團或舞蹈班,其成員可能是在培訓中發現的孩子外,與學校之間幾乎沒有聯系。
4.整個教育架構問題
沒有厘清校內與校外教育的任務。校內教育偏重于知識教育,偏重于課堂,目前改變這種現狀,主要是在校內增加實踐環節,增加選修課,但是一些學校建了很多設施,卻沒有考慮到這部分可以通過校外教育做一些。這種情況下,校外教育要生存、發展,便把社會上一些培訓機構的功能承擔了起來。
總之,要大力發展校外教育,必須做到校內、校外兩手都要硬。在徹底解決學生在校外“有地方去”和“去了干什么”的問題時,需要政府充分發揮作用,只有通過政府對財政、對人力的控制和分配,才能真正建構起有效的校外教育,從而最終實現校內外教育的大融通。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學會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專業委員會.現代校外教育論[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
[2]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者培訓指導用書編寫組.校外教育機構管理人員培訓手冊[M].北京:中國兒童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