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博 蔣菲
摘 要:2018年6月20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世界價值觀與價值觀教育”國際學術會議在長春召開。來自全球4大洲、17個國家的世界價值觀協會首席研究員以及國內96所高校的300余名價值觀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參會,圍繞價值觀的本質與特征,當代世界各國價值觀現狀與熱點問題、價值觀教育方法與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價值觀教育的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價值觀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30
中圖分類號:D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4-0148-03
為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與世界價值觀調查協會(World Values Survey Association,WVSA)于2018年6月20日在長春聯合主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世界價值觀與價值觀教育”國際學術會議。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原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張國祚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育部、國家外專局“當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楊曉慧教授,世界價值觀調查協會主席、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政治學系克里斯蒂安·哈伯弗教授,世界價值觀調查協會科學咨詢委員會主席、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西班牙皇家道德與政治科學院院士、西班牙阿爾梅里亞大學胡安·迪埃斯-尼古拉斯教授,阿聯酋大學校長穆罕默德·哈瑪迪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社會和發展”項目主席、波蘭華沙大學社會學系雷娜塔·斯密斯卡-佐喬烏斯卡教授以及世界價值觀協會希臘、俄羅斯、約旦、印度、埃及、南非、烏克蘭、智利、瑞典、巴西、馬來西亞、突尼斯、羅馬尼亞等國的首席研究員出席會議,國內96所高校的300余名價值觀教育領域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圍繞價值觀的本質與特征,當代世界各國價值觀現狀與熱點問題、價值觀教育方法與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價值觀教育的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安立佳在致辭中強調,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世界價值觀與價值觀教育”為主題,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價值觀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對于促進全球多元文化交融共進,具有重要意義。
一、正確認識價值觀的本質與特征,加強理解、達成共識
會議認為,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價值的根本看法,是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生活實踐的精神反映和觀念表達。它一方面源于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到社會既有價值觀、主導價值觀以及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對價值觀的本質與特征研討及澄清,將有助于各國學者在價值觀調查與研究領域進一步增進互信,達成共識。
關于價值觀的本質與特征,楊曉慧教授認為價值觀是一種理想性和目的性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思想方向和行為規約。在不同的民族國家內部,在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價值觀念體系中,必須要形成和確立起主導性的核心價值觀念。這種核心價值觀以自身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發展階段以及國情狀況等因素為出發點,以正確價值立場、高尚道德品質、寬廣國際視野,擔當社會責任為目標遵循,以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與價值信仰為主要內容。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國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尊重不同國家價值觀的獨特性,促進對話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與文明互鑒,為攜手建設人類共有精神家園貢獻智慧。胡安·迪埃斯-尼古拉斯教授基于“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中心邊緣理論”深刻闡釋了全球化、教育、價值觀三者之間的關系。他指出,全球化在人類出現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價值觀是我們在社會活動中通過教育和交往學習而來,這是社會給予我們最為根本的東西,也是人與動植物之間重要的區別所在。阿卜杜勒-拉蒂夫教授表示,埃及經歷很多的外部侵略和社會的動蕩,但是能夠維系國家團結,并健康有力發展的就是其堅韌不拔的國家意志以及民族核心價值觀。因此,如果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穩定且持久的,就能夠保持國家的團結與統一。
二、全面解讀當代世界各國價值觀的現狀與熱點問題,共享成果,增進互信
會議認為,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價值觀作為國家發展、人類進步的重要話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以世界價值觀調查協會為代表的學術機構,利用多種調查方式和工具對全球價值觀現狀和熱點問題開展了長時段、大范圍的實證調查,為準確展現世界價值觀現實樣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數據,對推動世界和平、人類文明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死锼沟侔病すソ淌谥赋?,世界價值觀調查協會是一個匯聚各國著名學者,長期調查跟蹤世界價值觀現狀及熱點問題的學術組織。六輪全球性調研已覆蓋11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92%的人口,被試共計35萬人次。本次會議邀請到了來自全球17個國家的首席研究員進行第七輪數據的首次發布。未來將與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開展深入合作,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典型國家開展長時段、追蹤性調查研究。
圍繞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關系問題,雷娜塔·斯密斯卡教授指出,作為論證當代人類社會存在狀況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蘊含著豐富而復雜的內容,形成了精巧而有效的機制,已經衍變為一種普遍聯系的社會關系,而價值觀就是這種社會關系的集中表現。愛德華·波納林教授指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意識形態的變革對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特定年代出生的人會有深深的時代烙印。要改變這種固有的價值觀念,有兩條路徑:一是,實現國家硬實力的發展,到達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生活。二是,增強國家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屬性。
圍繞價值觀與社會發展問題,張國祚教授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深厚的、最持久的力量就是全社會所共同認可的價值觀。桑迪普·夏斯特里教授指出,價值觀以及價值觀體系的變化與年齡、教育、經濟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它反映出了社會生活矛盾的基本方面。由于社會情境是相關的,人們生活的經驗也是相關的,如果想轉變或發展價值觀體系,就必須要關照社會的教育水平和個人的生活經歷??唆斊潯炜私淌谘芯匡@示,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演進,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經濟水平,多數國家呈現出經濟越開放,其價值觀越自由的樣態。但拉美國家恰恰相反,隨著經濟的發展,價值觀越顯傳統。李輝延副教授指出,價值觀的發展程度與社會政治體制相關,其中重要的參考維度就是社會信任度。調查結果顯示,政治體制越穩定、國家發展目標越統一,其社會成員的信任度就越高。
圍繞價值觀與個人發展問題,英厄·普拉能副教授提出,個人的道德發展是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根據調查顯示,中國和瑞典是世界上最重視公民道德建設的國家,并且都不強調宗教信仰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因此瑞中兩國有很多共同價值觀。喬柯里·埃爾菲哈副教授強調,當前價值觀調查將社會成員基本的服務獲得能力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以社會尊嚴指數的評價為例,可以衡量人們的生活質量,并通過在國家層面建立社會尊嚴指數體系,為政府機構提供更多的決策支持。
三、系統概括當代世界各國價值觀教育方法與體系,擴大交流、合作共建
會議認為,古今中外關于價值觀教育的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普遍共識是,人的價值觀是經由價值觀教育培養而成的,其目標指向社會發展需要。各國要秉持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基本理念,聚焦全球價值觀教育的時代主題,攜手促進學術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鑒。
關于價值觀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問題,索克拉迪斯·科尼奧爾朵斯教授的研究表明,價值觀和教育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接受教育越多,越容易接受后現代的價值取向。費爾·布瑞扎特教授強調,加大教育的投入將直接影響社會價值觀的改觀,并以識字率、女性受教育比例,高等教育投入等具體數據,對比了10多年來約旦在宗教意識、自由主義思想、創新意識、種族差異、性別平等等問題上的關聯變化。奧利韋拉·卡斯特羅教授(巴西)根據調查數據指出,以節儉、無私、忠誠等價值觀作為變量,可以看出價值觀與教育水平呈現正相關的關系。
關于世界價值觀教育類型劃分問題,楊曉慧教授依據各國文化發展類型、意識形態分野、政權組織形式、教育行政體制,參考了國際上進行價值觀調研的多種理論與方法,設計出了“二維四類”的價值觀教育分析模型。二維即“教育內容”和“表現形式”,“教育內容”包括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表現形式”包括顯性形式和隱性形式。將二維之中的四個要素放在四個象限之中,就形成了價值觀教育分析的四種類型:一是“社會-顯性”型;二是“個人-顯性”型;三是“個人-隱性”型;四是“社會-隱性”型。這個分析模型,為在國際視野中整體把握價值觀教育狀況,促進交流互鑒提供了普遍性工具。
關于價值觀教育內容與方法等問題,穆罕默德·哈瑪迪教授指出,阿聯酋內閣在2016年新增了幸福部部長,其主要工作就是要讓阿聯酋社會,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能夠感到幸福。另外增設道德部部長,主要負責通過倫理、道德和榜樣教育來塑造阿聯酋年輕一代的性格品質,從而培養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他強調,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是學校,阿聯酋的價值觀教育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性格塑造,將年輕人培養為合格的全球公民。第二,將價值觀內容植入道德課程,包括包容、誠實、正直、尊重和謙卑等。第三,促進個體與社區的協同發展,鼓勵并促使學生都能夠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第四,教授學生文化知識,不僅是阿聯酋傳統文化,還包括全世界的文化。這樣的教育體系需要學校、家庭以及整個社會不同主體展開合作,共同促進德育的發展。克謝妮婭·基濟洛娃博士指出,道德教育作為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遵循向好、向善的生活準則,特別是在初級教育階段,家庭、朋友、教育體系、社交媒體實際上都是幫助青少年形成其價值導向的重要的工具。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價值觀教育的趨勢與走向,立足當代、面向未來
會議認為,價值觀教育既是一個普遍的人類性問題,也是一個深刻的時代性問題。當今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既有共同利益的需求,又有共同價值的認同。世界各國學者應該通過不同文明間的借鑒和吸收、不同國情下的比較和參照,攜手共筑價值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楊曉慧教授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和衷共濟的責任共同體和互惠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也是美美與共的文化共同體。青少年作為社會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其價值觀教育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大使命。我們要植根中國實際、面向中國問題、反映中國需求,在指導思想、根本任務、組織架構、發展機制、內容設置、方法路徑等六個層面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發展模式。同時,充分尊重基于不同國情和文化傳統所形成的價值觀教育多元形態,以開放的文化心態和真誠的學術態度,經由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動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未來發展。
張國祚教授深刻闡釋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他指出,中華文化是人類古代四大文明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其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蘊含著許多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具有當代價值、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是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思想來源,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國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高地教授在“攜手共筑價值觀命運共同體”的總結展望發言中指出,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藏,不同文化之間要交流不要孤立、要理解不要誤解、要尊重不要輕視,共同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構筑價值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會議召開期間,克里斯蒂安·哈伯弗教授、穆罕默德·哈瑪迪教授、胡安·迪埃斯-尼古拉斯等17名外國學者被聘為教育部、國家外專局“當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引智專家。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