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摘要】本文針對新高考改革實施前后社會熱議的職業生涯規劃熱、走班制教學、學生競賽學習熱三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其中的認識誤區以及與新高考改革的關聯程度,并部分給出了針對這三個問題的學校教育實施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 認識誤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030-02
新高考改革,既是國家新的人才培養戰略的實施途徑,也是從人的多元智能角度順應人的成長規律的人才培養、選拔措施。新高考改革立足于通過高考選拔人才的公平性,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擁有更廣泛的選擇空間,是基于新時代特點的對人才評價、選拔的巨大進步。卓越的頂層設計需要精準的教育實踐來達成。目前,進入高考改革的省份發現了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所謂弊端,沒有進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過度關注了對一些弊端的爭論,在實施了近30年的高考選拔方式占領思考本位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快提升對新高考改革的全面認識,不能準確制定、實施新高考改革目標引領下的人才培養方案。各準備進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都在匆忙準備硬件設施,缺乏對新高考改革系統、全面、正確的認識和在目標引領下基于學校特點的特色辦學思路的形成。針對這些現象,筆者對新高考改革的幾個認識熱點進行剖析,進一步明確對新高考改革的認識和加深對人才成長規律的認知,希望對各學校準確制定、實施新高考改革目標引領下的教育、教學實施方案有所幫助。
一、新高考改革是否必須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中國的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起源于本世紀初,其目的在于更早的讓學生選擇未來的職業傾向,使學生增強對學習的選擇性,明確學習的目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優點在于通過集中學習、討論使學生能全面認識社會職業,以學生對職業的興趣激發對相關科目的學習興趣,從目標引領的角度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教育的宏觀目標看,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過程,目的在于認識人的社會組織性和如何發揮人的個人能力促進社會組織的進步。因此,中學教育是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過程,中學教育的基礎性決定培養的重點在于促進人的社會化,而不是培養具體從事某種職業的專項技能。以職業傾向為目的的打基礎或專項技能學習與中學教育宏觀目標不能完全契合。
從教育的微觀目標看,知識只是育人的載體,在物質層面上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基礎并在學習過程中領會具體科學的特點和哲學意義上的一般方法論,在精神層面上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科學的誕生、發展、更新、完善的過程學習使學生形成勇于探索、豁達堅韌、執著追求的精神。不能充分認識到知識在育人過程中的載體作用,就不能在更高層面上實施中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學教育,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科學基礎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才能實現關注人的個體發展的教育微觀目標。以職業傾向為目的的打基礎或專項技能學習只是中學教育微觀目標中的一個小的分支。
任何對社會發展起正向推動作用的活動都會使一部分人受到啟發并受益于此,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可以開展,這只是實現中學教育宏觀和微觀目標的實踐載體之一,并不是中學教育過程中沒有替代載體和必須開展的活動,也與新高考改革的關聯不大。
二、新高考改革是否必須全面實施走班制教學
中學走班制教學本質上源于家長對教育公平性的訴求,一方面,在高考學科學習上使學生可以公平選擇優秀教師的課堂,另一方面,在學校基于全面培養學生素質開設大量選修課和實踐活動的前提下,學生可以依據個人興趣點選擇性學習。對高考學科的學習,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師或不同的難度等級;在新高考改革之后,學生又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科。在新高考改革之前,中學走班制教學的產生根源還在有優質教師資源有限,而優質教師資源有限是永遠無法避免的,因為相同起跑線的人到達終點的速度和耐久力是不同的。
是不是新高考改革就要全面實施走班制教學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語文、數學、外語仍然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想要繼續深造的學生是必須要學好的。這些科目的教學是否要進行走班制,要依據學校的教師資源情況而定。完全的選課制度會使有名望的教師應接不暇,而教學能力偏弱的教師門可羅雀。不同層次的學生僅憑對老師的喜歡程度進行選擇,會使得組建的班級學生差異較大,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基于不同教育目標的能力提升教育。故語文、數學、外語科目的教學應適當采取固定行政班級與選課走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總體原則應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適當分層組織。
其次,以行政班級為組織形式所達成的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以集體榮譽感為依托,以家國情懷教育為載體,進而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是行政班級通過日常管理對學生教育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培養國家和民族棟梁為目標的中學教育不能只是進行科學和技能的教育,學生不能只關注學哪些課、取得更好的成績,要運用班級這個載體通過教師的教育、引導使學生形成集體主義精神并逐步升華為愛國主義精神。
第三,從學生的系統性培養角度,需設置較為穩定的行政班級由班主任針對性的組織設計個體培養方案。高中學生正處在趨于生理成熟的青春期,還沒有真正融入社會的經驗,高中教育過程恰是通過具體教育實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過程。這個教育過程需要家庭教育,更需要類似班主任角色的教師通過學習、生活實踐引導其成長。如果學生僅僅奔波于各個學習教室學習知識,而沒有在真正的班集體中歷練,從教師角度沒有實現教育育人的目的,從學生角度便是自然生長,失去了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使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失去重要的陣地。
此外,優質學校也需要通過學生成績滿足家長需求、回應社會期待,而抓成績過程中行政班級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抓學生成績的過程并非完全是教育的功利主義,也是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精益求精、堅忍不拔、務實求真的人格品質的過程。
如上所述,行政班級形式所起到的教育育人的作用是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盡管完全走班教學也能實現部分功能,但并不系統、完善。雖然新高考改革6選3的模式共提供15種選擇,但根據大學招生的專業要求也并非具有完全的隨機性,大多數學生會傾向于偏文或偏理的選擇。因此,筆者建議教育實施過程可采取部分確定選擇的學生組建穩定的行政班級,部分不確定選擇的學生在語文、數學、外語科目的學習上組建穩定的行政班級并輔以其他學科的走班教學模式。
三、新高考改革是否需要大多數學生學競賽
在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浙江,學生學競賽的熱度遠超改革之前;競賽獲得省級二等獎以上獎勵成為了學生申報各大學自主招生的主要條件。這些現象是否預示著,新高考改革后,學生必須要學習競賽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浙江省,2017年的各知名大學招生確實吸納了一批競賽獲獎學生,但這些大學在其他非試點省份同樣吸納了一批競賽獲獎學生,且浙江省在新高考改革之前競賽教學的成績就是非常突出的。同時,2017年各知名大學在浙江省開展了綜合素質評價的方式招收了比競賽獲獎更多數量的學生,這意味著,針對新高考改革的新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以大學自我特色建設為中心的學生選拔機制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果。還要注意到的是,各知名大學的招生總量是有限的,在原來的高考招生制度下,能考取知名大學的學生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在沒有執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大學的自主招生不超過招生總量的5%,并針對有學科特長和研究潛力的學生。競賽獲獎學生是最具代表性的學科特長學生,符合現行的對大學自主招生方面的相關規定并具有較強的公平性,同時,大學自主招生也為在作文、英語、科技發明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開辟了窗口。
那些在競賽方面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絕大多數在高考領域也是學習非常優秀的學生,真正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是學習的能力和品格,而不在于選擇了哪個學習方向。實施新高考改革后,有能力搞競賽的學校加強開展對學生學科特長的培養是必要的,這符合因材施教的倡導且在改革之前同樣如此。從大學招生層面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正在趨于完善和成熟,學生考取大學的途徑趨于更加多元化,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
學生學不學競賽要依賴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能力,學校搞不搞競賽要依循學校特色發展建設方向,大多數學生學競賽不是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也不是順應人才成長規律辦教育的方式。
四、結語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激活當下的高中教育,為學生成長提供多元的選擇,為大學探索針對自身特色發展需要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進行人才選拔搭建平臺。中學教育工作者應在新高考改革的目標引領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積極探索更加綜合、完善、穩步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