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朱蓉慧
摘要 冰雹對農業生產危害非常大,嚴重時會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本文總結了冰雹的發生特點,闡述了人工防雹工作方法,并提出了防雹對策,以期為人工防雹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冰雹;農業生產;人工防雹;對策;新疆石河子
中圖分類號 S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213-01
冰雹是一種氣象災害,發生時間比較短,并且具有很強的局域性,但是對于農業生產的破壞性非常大,嚴重的冰雹災害會造成農作物大幅減產甚至絕收[1]。石河子處于新疆北麓,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是冰雹災害多發地。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雹災害呈現出范圍進一步擴大、災情進一步加重的趨勢。石河子是以農業經濟為依托的軍墾城市,農業收入在國民經濟收入中占據重要位置。冰雹是石河子地區主要氣象災害之一,為避免或減輕冰雹給農業生產造成經濟損失,在政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石河子氣象局將人工防雹作為防災減災手段,逐年擴大作業規模,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 冰雹發生特點
冰雹具有發生時間短、局域性強的特點,出現時通常伴有大風和強降水,對農業生產影響非常大。冰雹災害會造成農業大幅減產,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絕收[2]。
石河子在天山北坡中部,北接準噶爾盆地沙漠邊緣,每年春季和夏季受下墊面增溫影響,大氣開始不穩定,易發生強對流天氣。冰雹發生具有明顯季節性,冰雹災害可造成作物受災,經濟損失巨大。
2 人工防雹工作方法
2.1 冰雹云判定和冰雹云形成
2.1.1 冰雹云判定。對于防雹工作,首先判斷積雨云能否形成雹云。目前,監測冰雹云通常運用多普勒雷達進行,通過與計算機自動化系統組合形成監測系統[3]。
2.1.2 冰雹云形成。春、夏季隨著太陽升高,光照和紫外線也隨之增強,地表上被加熱的暖濕氣流開始上升,當達冷空氣底部時,仍繼續抬升,而冷空氣開始下沉,直到接近地面,形成劇烈空氣對流。暖濕氣流帶上去的水滴已形成積云,在猛烈空氣對流中,積云越來越多、越來越厚,逐漸變成濃積云。濃積云在對流中迅速拱起來,底部開始變黑,中間灰暗,這時就成為冰雹云。出現冰雹天氣時,常有雷電活動。冰雹云在形成時云中電荷會快速傳遞積累。因此,監測積雨云中電荷變化,也是判定是否為冰雹云的重要依據。
2.2 人工防雹工作的方法
冰雹云中存在大量水分,而自然雹胎并不多,冷水滴通過和雹胎不斷合并從而變成大的冰雹顆粒。石河子地區人工防雹作業采用的是火箭防雹,通過人工向云中播撒催化劑防雹。由于冰雹云中雹胎數目增多,火箭發射碘化銀至冰雹云中后,人工雹胚進入云體,影響和破壞冰雹云發展[4],因為云中水分是固定的,這樣就在不斷合并過程中減少了云層中液態水分量,雹胎所能合并的水分有限,阻止了冰雹云增長,使降下來的雹粒變小,減輕或避免了冰雹災害,尤其對于農作物,人工防雹可以減輕災害損失程度。
2.3 人工防雹工作時機
通過嚴密監測天氣系統變化,做到及時發現冰雹云,及時作業。作業時機選擇在云層不斷抬升階段,當雷達回波頂高10 min內抬升到1 500 m以上,閃電頻率在5 min內超過20次以上,此時應立即開展作業。還可以提前進行防雹作業,在云層處于不斷抬升發展階段消除隱患。
3 對策
3.1 改善生態氣候環境
冰雹云團在空中經過面積較大的下墊面時,受到地表熱輻射的影響,下墊面增溫抬升,容易形成強對流天氣。因此,要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建設農田護林網,改善鹽堿地,使地表地面得到有效的改善,降低地面增溫速度,減少強對流天氣,降低冰雹天氣發生的幾率,減少冰雹災害。
3.2 提高氣象預報預警能力
充分利用新一代的天氣雷達、氣象衛星、計算機等先進設備,提高對冰雹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5-6]。在冰雹多發區域增設監測點,全面進行監測,提高預報預警的準確率。并積極利用各種渠道將預報預警信息傳播到農民群眾中去,使群眾做好降雹前的防御措施,避免或減輕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3.3 做好人工防雹作業
建設標準合格火箭發射點,采用最新的裝備。在進行防雹作業時保證道路、通訊和電力等設施安全,對防雹所用裝備進行定期維護更新。政府部門加大對防雹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資金的投入,加強研究人工防雹技術,并提高作業水平。
3.4 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
要定期對氣象業務人員和火箭操作人員進行業務技術培訓,確保防雹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力爭作業嚴格按照各項規范和制度進行,保證防雹作業質量[7]。
3.5 雹后施救工作
5—6月出現冰雹會導致早期棉株斷頭,災后應對棉田加強田間管理,促使棉花生長,減少損失;或通過對災后棉田采用田間套作技術,增加農業產出效益。對于接近成熟的農作物,接收到冰雹預報預警信息時,要提前搶收,以減少經濟損失。對于受災農作物,要及時進行中耕、澆水、施肥,促進作物恢復生長,受災嚴重的農田可以通過重播彌補損失。
4 結語
冰雹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因而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一方面,通過人工防雹避免或減輕冰雹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改善土壤結構,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同時,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采取災后補救措施[4]。氣象部門要提高自身預報預警能力,做好信息傳播,把氣象為農服務始終放在重要位置。
5 參考文獻
[1] 滿蘇爾·沙比提.南疆近60年來冰雹災害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冰川凍土,2012,34(4):795-801.
[2] 徐正芬,梁歡,鄭東齊.淺議人工防雹的農業減災效應[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5):19-20.
[3] 李峰.人工防雹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及地位分析[J].江西農業,2016(7):32.
[4] 韓經緯,王海梅,烏蘭,等.內蒙古雷暴、冰雹災害的評估分析與防御對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7):31-38.
[5] 李紅斌,何玉科,濮文耀,等.防雹決策指揮系統在防雹作業中的應用[J].氣象科技,2014,42(1):173-179.
[6] 匡順四,韓軍彩,孫云,等.石家莊冰雹氣候分析及人工防雹布局[J].氣象科技,2013,41(2):407-411.
[7] 王柏忠,王廣河,高賓永.人工防雹的農業減災效應[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