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永梅 李欣明 李海山 宋世佳 丁馮潔
摘要 從當前農業科研所科技管理隊伍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激勵機制,就如何構建規模合理、運行高效、專業精良的科技管理隊伍進行探討,旨在為基層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提供參考,促進科研事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 激勵機制;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256-02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of agricultural institute,combined with the incentive mechanism,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with a reasonable scale,efficient operation,and excellent professional skills were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f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institute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areer.
Key words incentive mechanism;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科研管理是一種動態管理,其中包含很多的變量關系,指科研管理者對科研人員從項目申請到項目實施、完成的全過程管理,集策劃、協調和服務于一體[1]。隨著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新的農業科研體制的運行,亟須建設一支專業的科技管理隊伍,實現管理科學化[2],對爭取課題、完成研究任務和最終獲取成果并產生效益起著關鍵作用[3],對推動科研院所科研快速、有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綜合素質較弱,工作效率不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農業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投入逐漸增加,科研單位需要承擔更重、要求更高的科研管理任務[1],對科研管理人員的對外溝通、組織協調、統籌規劃的能力等要求也水漲船高。大多數農業科研所在招聘人才時會過度重視學歷,而忽視了他們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導致很多科研人員在學習能力和科研信息的吸收處理能力等方面表現不佳,綜合素質欠缺。加上科研管理人員的總數相對較少,工作流程不規范,疲于機械、被動的管理,缺乏工作積極性,造成工作效率較低。
1.2 兼職人員多,專職人員少
許多基層農業科研所科研管理辦公室主任,大部分都是從科研一線的優秀人員中選拔擔任,還主持或參與了各類項目研究,這必然要分出精力從事科學研究,直接影響了管理效率。而專職科研管理人員中,一般為年輕人,宏觀把握和組織協調能力不強,經驗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高質量運轉。
1.3 激勵措施不足,人員流動頻繁
與其他管理崗位相比,科研管理不僅要對科技發展趨勢、科技政策背景等熟悉掌握,還要對項目的流程節點、管理的原則、方法等熟悉了解,要求從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才既要專業素養高、又要知識水平高[4]。在現有體制下,存在管理人員數量少、工作任務重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其從事科研管理的決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收入低、福利差,工作隊伍不穩定[2]。一般農業基層科研單位的獎勵機制更傾斜于科研一線人才,實施重復獎勵,而科研管理人員的獎勵機制不健全,得到的回報相應較少,導致很多科研管理人員掛靠課題,在遇到較好機會時直接轉崗到其他工作條件好、待遇高的課題,影響了科研管理隊伍的穩定[1]。二是發展空間不足,職務晉升易遇瓶頸。目前職稱評審時實行科研、管理人員混合評審,專職管理人員由于一直從事管理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較少,很難在競爭中取勝。三是對科研管理人員重使用,輕培養。由于科研管理崗位編制較少,有的領導身兼數職,忽視了對科研管理人員的激勵和培養,使科研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得不到及時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管理的水平和質量。
2 完善激勵機制對科研管理隊伍建設的意義
所謂激勵機制是利用比較評價及感受公平的心里機制對其行為的制約作用,通過設計各種外在性獎籌形式,創建合理的獎籌分配機制和公平環境,以滿足農業科技人才個人的外在性和內在性需要,激發科研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勝任感、成就感和競爭意識等,促進其積極從事科學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組織效益[3]。
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是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對現有農業科研單位管理體制的重要補充。豐富和完善農業科研單位的激勵機制和管理體制建設,有助于增進管理部門的內部凝聚力,提高科研管理人才的創造力和積極性,發揮其巨大的潛在效應,提高管理效率,進一步促進科研工作健康快速發展。
3 對策
3.1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培訓深造
農業科研所在建立激勵制度時,要著眼于農業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充分認識科研管理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人才成長的個人特點和客觀規律,轉變人才管理觀念,以人才價值實現為導向,加強對各類人才的激勵和引導,積極挖掘科技人才的潛能。采取邀請有科研管理經驗的高校專家、學者進行現場指導、授課培訓等方式,保證知識更新,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開展常態化培訓和輪訓機制,推行訪問學者、特殊培養等工作鍛煉和業務培訓相結合的繼續教育培養方式,鼓勵管理人員“走出去”學習深造,讓科研管理人員了解當前科技發展態勢,開拓眼界;通過兄弟單位的院所互訪,交流先進的科研管理經驗,探討科研管理的規律和有效途徑,適應不斷發展的科研管理需要。
3.2 設置專職崗位,增加管理隊伍規模
當前,科研管理越來越講究精細化、準確化、專業化,專職的管理人員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建設綜合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強化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減輕各類科技統計的負擔,提高科技成果的收集、分析和評價的自動化水平,實現科技管理的科學化、程序化和減量化[4]。在專業背景要求上,也需要兼顧農業科學、管理科學、知識產權、法學專業等不同類型人員。通過適當增加復合型管理人才,組建一支跨學科的專業專職的管理團隊,優勢互補,集思廣益,團結合作,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是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關鍵。
3.3 實施目標管理綜合評價,健全激勵機制
逐步建立符合農業科研單位特點、以獎勵績效工資為主體的薪酬激勵制度,形成個人貢獻與收入分配相結合的科學的、人性化的激勵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主動性,積極培養“主人翁”意識,實現個人目標與科研所目標的協調統一,從而使人才能夠更高效地為研究所開展科研工作。
一是科研所要圍繞既定的科技總體目標,分解、制定科研管理部門和科研管理人員個人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基于傳統的德勤績能效,定性與定量結合,建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把考核結果與獎懲、職級升降工資的調整緊密結合起來,獎優懲劣,充分激活人才的內在動力。二是重視物質激勵,提倡公平原則[4]。科學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是對科研管理人才工作績效的一種肯定,讓他們感到自身價值的存在,是保證科技人才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前提與基礎。在執行國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對于獎勵績效“活”的部分予以靈活調整。對于科研一線和基礎性管理人員,要穩定他們的收入,使他們能潛心研究和管理創新;對于高層次科技人才,要提高其獎勵績效等次;對于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可以參照公務員管理報酬,并設置一定的升職通道。考慮到科研產出可量化,而管理與服務難以量化,所有管理人員的績效獎勵的平均數應與所有科技人員的績效獎勵的平均數持平,每個管理人員的績效獎勵則與工作年限、職務、職稱等掛鉤[4]。在職晉升、職稱聘任方面,要考慮增加專職管理人員的評、聘數量指標,最大限度地為優秀科研管理人才提供向上發展空間,幫助其實現個人價值,使他們看到從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前途,能安心工作。三是建立人文化的精神激勵機制,營造和諧的科研創新氛圍[5]。物質激勵是基礎,精神激勵是根本。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逐步向以精神激勵過渡為主。精神獎勵是對科研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和人格的認可,通過授予榮譽、表彰、宣傳報道等激勵方式,提高知名度,使其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滿足個人事業成就感和個人追求進步欲,進一步促進他們工作的積極性[6-9]。
4 參考文獻
[1] 張秉宇.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隊伍激勵機制建立的意義及思路[J].農業科技管理,2010(23):346-347.
[2] 易小平,林華.淺議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隊伍建設[J].農業科技管理,2009,28(5):80-82.
[3] 曹碭.論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機制的構建[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2(1):29-31.
[4] 鄭床木,解沛,吳偉.創新形勢下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隊伍建設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3):87-89.
[5] 吳林妃,陳麗君,莊俐,等.從激勵機制視角探析農業科研院所人力資源管理[J].農業科技管理,2014,33(4):84-87.
[6] 孫進昌,李德芳,王紹霞,等.農業科研單位管理科學化芻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4,33(6):43-46.
[7] 董宏斌.科研院所人才管理與激勵機制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1):50-51.
[8] 吳林妃,陳麗君.農業科研院所人才激勵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32(2):74-77.
[9] 彭永剛.對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科研院所的幾點思考[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3(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