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
“集團化辦學”是蘭州市中小學“一體化辦學”的一種模式。由1所優質學校牽頭,3~4所相對就近的薄弱學校建成教育集團,實行管委會制和集團總校制。集團總校為牽頭學校,校長任管委會主任,其他成員校長為副主任。管委會統籌謀劃,推進各校教育質量提高、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素養培養、辦學品質提升等工作。總校職能處室對各校文化建設、教育教學、教學科研、隊伍建設、學生活動、法治安全等進行業務指導和專業支持。各校法人不變、機構獨立,中層干部和骨干教師交流輪崗。目前市級層面共建有3個統籌協調的“集團化辦學”模式聯合體。
蘭州33中教育集團由蘭州33中、蘭州52中、蘭州7中、蘭州10中4所學校組成。集團校從實際出發,突出立德樹人,強化共融共享,彰顯輻射引領,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33中教育集團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統一思想,建章立制,凝聚共識。面對不同的辦學層次與發展需求,總校召開“蘭州33中教育集團成員校可能的合作領域與合作方式”專題研討會,深入解讀文件精神,學習發達地區集團化辦學經驗,弄清各校實際,交流思想,統一認識。在新教師培訓、教師交流輪崗、學科教研、課程開發、高考備考、考試檢測等方面達成共識。制定《33中教育集團章程》《33中教育集團三年發展規劃》《33中教育集團處室工作職責》,明確發展愿景,明晰職責分工;成立33中教育集團管委會、專家督導組、中心教研組,建立校際管理、教師交流、教學科研等考核機制,召開校長辦公會、職能處室工作協調會,建立集團校QQ工作群,完善管理制度與工作流程。
二是立德樹人,互動分享,創新模式。結合文明城市創建活動,33中在豐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向成員校介紹推廣“FVC型”人才培養模式及 “蘋果行動”系列獎評選,挖掘學生優勢特長,打造讀書季、畢業季、夢想啟航季等12個學生主題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活動。班主任培養方面,舉辦“共同成長、幸福生活”為主題的德育論壇,分享班主任工作智慧,舉行班主任基本功比賽、主題班會、同課異構活動。在總結中積淀收獲,交流中凝聚隊伍,反思中尋求發展。
三是名師引領,積極探索,提升素養。首先,集團校啟動教師交流“軟、硬”計劃。一方面建立骨干教師、特殊學科教師在各校間進行走動式“軟”交流,另一方面幫扶共促,指派中青年教師進行短、長期的“硬”交流。其次,集團內實施講座類局部交流、活動類長期交流、專題類交叉交流的靈活模式,取長補短,分享優勢資源。最近一年來,集團內10位老師、4位中層干部固定輸出交流,通用技術類、學科競賽類講座開展11人次,新教師跟崗培訓22人次,學科研討聽評課活動參與交流89人次。再次,選派骨干教師、中層管理干部考察交流。考察成都七中、石室聯合中學等集團校,拓展集團校辦學視野,學習借鑒成都地區一體化辦學新思路、新措施。最后,落實教師素養提升工程,重視新入職教師培訓工作。組織集團內各校新教師統一進行崗前培訓。一方面結合新教師實際需求,設計“教學常規”“教師專業發展與教科研”“教師職業素養”“學生管理”等八個專題,使培訓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注重名師引領,利用王晶、陳希良、劉學芳名校長工作室,謝立亞、黃慶名師工作室、陳保忠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臺,開設集團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討課,舉辦學生核心素養研修班,定期舉行分享型教師沙龍活動,組織集團校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教學反思比賽、教案展評活動,開展高三一輪復習“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研究,圍繞“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訓練、有效課堂管理”進行研討,將高三各科復習內容、策略及熱點、難點問題落到實處,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蘭州市“集團化辦學”模式目前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現實困難。第一,干部教師輪崗交流方面,包括人員編制、交流學科、教師工作量、考核評價機制等,需要繼續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第二,政策配套支持方面,目前“集團化辦學”管理機制處于一種松散的引領合作辦學模式,集團內部學校之間差距較大,在沒有有力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工作難出實效。比如經費支配、管理權限、牽頭校負擔過重、各類活動認定評價等問題。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各級領導和辦學單位的共同努力之下,這些問題一定會得到圓滿解決,蘭州市城區中小學“一體化辦學”實踐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