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關鍵詞】 “雙一流”建設;高考;志愿;填報
【中圖分類號】 G632.4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22—01
“雙一流”建設簡單來講就是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國家繼“985工程”“211工程”等高等教育工程之后出臺的又一項國家性高等教育建設戰略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雙一流”計劃不同于“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引入評估和退出機制,打破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固化的身份,通過引入高校競爭機制,推動高校建設走特色化發展道路,促進高校建設和重點學科建設。計劃每五年一個周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目前已進入第一輪建設周期。
隨著《總體方案》的出臺,各高校勢必將以學科建設為重點發展導向,進一步整合學校內部資源,優化學科結構,未來勢必會出現以學科實力評判高校水平的情況。避免當前高校用高水平學科來掩蓋部分學科水平相對水平低的情況。那么“雙一流”時代到底如何填報志愿呢?
首先,隨著“雙一流”建設的實施和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行,優勢學科競爭將更趨“激烈”,更加突出學科實力。同時,未來高中學生將不再分文理科,志愿填報模式也會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在高中一二年級時就得面臨課程選擇,課程的選擇又將會影響高校和專業的選擇,進而影響以后的就業方向和職業。基于這種情況,學生必須盡早結合自身學習能力、追求、個人興趣、特長、家庭狀況等因素來確定個人職業規劃。加強對高校、專業和職業的認知度,根據未來職業定位來選擇心儀的專業和高校。在平時要有針對性培養,這樣在高考志愿填報時才能對大學和專業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作出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
其次,“雙一流”時代下考生要全面準確地掌握高校信息。對目標高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選擇適合自己志向,能夠為自己提供良好發展平臺的高校。在全面分析自身能力的前提下,結合高考成績客觀評估各方面因素,合理確定高考志愿意向,圈定一批適合自己發展和符合個人成績的高校。通過查閱媒介,充分了解目標高校的優勢和特色,獲取高校軟硬件條件、學科設置、師資規模、科研條件、就業前景等相關信息。相比網絡上種類繁多的各類海量信息,高校官網和傳統媒介的信息準確性相對更高。同時,理性對待網絡其他渠道信息,深入分析,精準篩選,盡可能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學生可以咨詢高校學長了解校園文化、學習氛圍、生活環境等。如果有可能,走進校園親身感受高校的育人環境,考生會有一個更加真實的感受和體驗。
最后,隨著高校調整或整合弱勢學科,加大對優勢學科特色專業的建設,專業選擇在志愿填報過程中的優先度將逐漸凸顯。高分考生做到“專業、高校、地域”三者結合最為理想,分數不拔尖的考生不妨犧牲地域,選擇一些地域不夠理想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A類高校里像吉林大學、蘭州大學等以及B類名單中的東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云南大學等都是考生可以考慮的高校。這些高校都是之前的“985工程”和 “211工程”高校,自身實力不容小覷,本科階段在這些高校就讀可以為將來深造和發展打好學業基礎。對于成績不夠高的考生來說,如果上不了一流高校,也可以選擇此次入選的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如果依然能夠上到一流專業,然后通過考研或出國深造到更為發達的地區或國家求學,也不失為好的選擇。
總之,“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及學科,重點在“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而不是認定這些高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最終還要看建設成效。當下,在“雙一流”建設和新高考改革的推動下,考生著眼個人職業發展來選擇高校和專業,注重專業選擇必將成為一個趨勢。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