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122-02
一、經濟供給側改革視閾下的外語人才需求
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目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大關鍵是機制創新與人才培養,要為經濟發展提供滿足市場多層次需求的現代勞動力大軍。然而縱觀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截至2015年底,我國總人口13.74億人(不含港澳臺),其中勞動年齡人口(16周歲至59周歲)9.1億人,就業人員7.79億人,就業人員中,城鎮就業人員3.11億人。全國15歲以上受教育年限為8.9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9.9%。”這組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衡,“供大于求”和“供不應求”兩種情況并存,存在就業壓力大、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層次創新人才匱乏等問題。在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閾下,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要素,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正承擔著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特別是“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更是對外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2015年公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中的“互聯互通”中包括交通、能源、通信、貿易、旅游等領域。這些行業急需懂外語會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主要培養的就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以外語為辦學特色的高職院校能否抓住機遇迎難而上,調整外語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目標,刻不容緩。
二、高職外語專業的設置情況
1.同類學校分布情況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是一所以外語復合型應用人才為培養定位、以外語專業為辦學特色的學校,目前開設有應用英語、應用日語、應用法語、應用韓語、應用德語、應用西班牙語、應用俄語等七個外語專業,以及國際商務、文秘、計算機信息管理、藝術設計等20余專業,形成了四大專業群。作為一所近年來與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在專業設置相似度較大的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安徽外國語職業學院、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等幾所高職學校。
2.專業設置布點情況
根據2018年教育部高職院校專業管理平臺的數據檢索,從2016年到2018年,幾個外語專業在全國和上海的分布情況如下:
幾個語種中除應用俄語、應用德語和應用西班牙專業在全國同類院校布點數字有所增加外,其他幾個外語專業在全國的布點都有所下降。但應用英語專業在全國布點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上海設置此專業的反而有所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本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掌握英語技能的人才需求量仍未飽和。對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而言,學校已形成的既有外語專業群,具備聚合優勢同時又存在很大的同行競爭壓力。
三、高職外語專業建設路徑
專業建設是一個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內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養模式、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職業技能培訓與考證、人才培養質量考核、專業的技術服務與社會服務能力等七個方面。各類文獻資料也表明,專業的特色建設應主要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的途徑與模式、教學設備與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與教材、教學管理教學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下功夫出文章。專業的特色建設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要爭取把專業建設成獨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專業。
1.明確培養目標,確定專業底線
針對原有人才培養目標表述不清晰,不明確的問題,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應用英語專業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擬定了更為具體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公民素質與職業道德,掌握英語語言文化以及跨文化商務交際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國際貿易操作能力以及涉外服務能力,能勝任涉外商務助理、翻譯、文秘、客戶服務等崗位的高端技能型英語專門人才。相較于原先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明確了在語言和職業素質兩方面的要求,同時對學生可能從事的工作領域和崗位做了界定,并且體現了英語和法語不同的語種,學生學習的起點不同,要達到的程度也有所區別。這樣的目標定位是比較準確和科學的。
2.豐富課程體系,探索分類課程
高職學校外語類專業的課程,肯定不能照搬本科的外語類專業課程體系,不能把高職教育辦成本科的壓縮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編寫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文化教育大類》中,關于高等職業學校應用英語專業的教學標準有如下表述:課程設置分為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A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是打好語言基礎,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嚴格的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專業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學習相關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熟悉相關業務活動的實際運作,培養基本實踐能力,提高操作技能與專業技能。
我校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恰恰遵循了這樣的教學要求,專業學習貫穿三年,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于第二年展開,并且以基礎夠用為準則,總課時不超過180學時。
3.改進評價機制,加強過程管理
對學生的評價要改變一張試卷,一個分數的終結性評價,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納入到學生學業的評價中。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如果利用評價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對語言學習的投入,并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對學生語言要素的學習、語言技能的學習和言語交際技能的學習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提高單位教學時間的含金量,或許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4.推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
外語類專業作為文科類專業,其與企業的合作呈現出與工科類、藝術類專業天然的差異。從畢業生角度而言,外語類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工作面向的對象主要是人而非機器,更多的需要處理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強調溝通能力,強調工作任務導向與綜合能力的發揮,更多的情況下語言畢業生要能夠很好地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由此反觀外語類專業的校企合作,不可能也無需像工科專業那樣引進大規模機器設備,而是要將重點放在引進工作任務上,便于學生在校內完成工作任務,并通過真實的工作任務來訓練學生的服務能力,特別是以人為對象的工作能力。具體到語言專業,校企合作可以依托區域經濟發展特點,與教育培訓機構合作辦外語培訓機構或翻譯機構,或引進培訓、翻譯項目;合作創辦服務外包機構或引入外包機構到校;引入教育機構合辦遠程語言培訓教育;與旅游景點合作,讓學生做外語導游訓練;與外貿機構合作引入真實外貿業務等等方式。同時語言類專業也可以利用所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積極參與短時間校企合作,如參加展覽會,提供講解服務;參與各類運動會的志愿者活動;參與大型文藝演出;參加諸如公益活動、大型宣傳活動、各類咨詢活動等,在其中充分利用外語交際技能,與人溝通合作交流。外語專業的校企合作也正是以此思路來開展,產期選拔派出學生參與所在區域以及上海市的各種節事活動,應用英語專業與上海承辦出國簽證業務的一家知名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不定期地派學生前往實習。鑒于外語類專業的特點,校企合作要注重內涵建設,而非一味地追求校企合作的數量,當企業數量不多時,可采用工作崗位輪換的辦法讓大多數學生受益。
綜上所述,高職學校外語類專業的建設,要立足于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保持外語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并強調與特定崗位、職業的結合,培養在企業生產一線和金融、商貿、服務等產業運用外語作為工作語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曙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人才培養,2016年05月27日,光明日報
[2]中國職教協會教學工作委員會編寫,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教育改革創新指導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3]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主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4]方法林.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A],《大學教育》,2016-9
[5]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https://www.zyyxzy.cn/index.shtml
作者簡介:
張磊(1978-),講師,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