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靚靚 張婧婧
【摘要】本文從不同專業出發,統計學生的學業成績,從課程模塊的成績效果層面,考查學生的能力培養。利用線性回歸分析法,將不同專業學生成績匯總,根據數據劃分能力培養的關鍵模塊,經過課程模塊的相關分析,指出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旨在探討合理構建人才培養的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實施水平。
【關鍵詞】相關性分析 培養方案 成績模塊
【Abstract】Starting from different majors, this paper makes statistics on students?蒺 academic achievements. From the level of achievement effect of curriculum module, we examin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蒺 ability. By us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majors are divided, and the key modules of ability training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urriculum modu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ses are pointed out to explore a rational plan for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 plan for talent train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218-02
引言
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圍繞著學校的辦學定位、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學生來源、管理方式等要素展開。高校發展與時俱進,人才培養方案也需不斷修訂。衡量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應性有若干指標:如用人單位對就業學生的滿意程度,學生在完成學業過程中的總體表現,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意見反饋等等??傊?,對高校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上述能力模塊相互交織,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關聯。人才培養方案需對能力模塊進行合理構架,發揮能力形成過程中相互促進的作用,避免因某項能力不足而造成整體能力的短板效應[1,2]。
就人才培養方案而言,主要的課程學習模塊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和部分課內實踐。理論課程又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必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公共選修課程等部分組成。實踐能力模塊包括學生的生產實踐,實習實踐和社會實踐,也可以將課外勞動、第二課堂、教學競賽劃入其中。
1.課程模塊的總體分析
本文首先以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學生為例,分6個專業統計學生成績,從成績效果層面,分析能力培養模塊之間的相互關系[3]。文章結合總評成績和能力模塊,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匯總,將課程類別劃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課程和實習課程,其中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是代表學生的學習能力,實驗課程和實習課程表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筆者對經濟與貿易學院6個專業近2000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歸類計算,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為避免個別成績引起的偏差,文章中歸類統計的是不同專業學生的平均成績。鑒于新疆高校的民、漢語言專業學生培養的方案存在差異,文中對民、漢語言專業學生的成績分別統計。根據線性回歸方程,筆者以不同模塊成績總評平均值為因變量,各加權平均值為自變量,得到回歸方程如下,從總評結果來測評學生的整體培養效果。
y=-4.0655+0.4971*x1+0.1712*x2+0.2526*x3+0.0848*x4+0.05*x5
根據回歸方程中,獲得的回歸系數反映對應自變量的重要程度,那么自變量中公共基礎課程對成績效果的影響最重要,其次是專業課程的影響力。盡管各專業學生的實習成績和實驗成績普遍較高,但它們對成績效果的總體影響力不顯著,反映著培養學生過程中,成績的導向使得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同時分析結果也表明,公共基礎課是培養學生具備學習能力的關鍵點。
2.課程模塊之間的相關分析
筆者對個課程模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展開進一步分析,分別對民、漢語言專業的學生各課程模塊的成績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漢語言專業),表3(民語言):
如表2所示,相關系數較大的課程模塊是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關系,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關系。其次,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對實驗課程的影響也很大,而實驗課程又與實習課程密切相關。
在表3中,單側相關系數表明,專業基礎課程對實驗課程的影響最大,公共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程密切相關,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又與實驗課程顯著相關,專業課程對實習課程的影響作用明顯。
3.課程模塊構架的具體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首先可以看出,6個專業的培養方案里,課程模塊之間構建的關系比較緊密。不同類別的課程存在較多的結合點,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課程模塊能夠起到相互支撐作用,有利于學生構筑知識體系,培養學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課程之間的輔助作用過強,會導致一定程度的重復,引起學生對重復學習知識的倦怠和學習時間的浪費。
其次,從表中可以看出,實驗課程和實習課程之間互相支撐,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結合程度不夠密切,也可以理解為,由于不同教師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考核標準的差異,加之理論與實習實踐結合本身的難度不一,造成學生的能力培養過程中,理論分析和實踐動手的鍛煉不能夠形成較好的合力。
另外,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與其他課程模塊之間都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要提高學生對通識課程重視程度,打好知識基礎,提高學習能力。對于學生公共基礎課的成績表現,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的大學英語和高等數學成績偏低,如表4:
公共基礎課程中,如果學生對高等數學和大學英語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會增加專業學習中的難度,也構成經濟類專業學生學習、實踐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培養的短板,是教學管理者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不可忽視的問題。
小結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修訂是個系統工程,僅根據成績效果來分析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經驗與不足,不夠全面深刻。本文僅從成績效果層面出發,借助學生能力培養模塊的基礎數據,初步探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理論依據,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相應思考。
參考文獻:
[1]張萍,賀進,劉新宏,馮雪蓮.建立學生成績“分析—反饋”機制提高教學管理精細化水平[J].中國大學教學,2015(02):81-83.
[2]李志宏,楊應崧,吳巖,鮑杰,李巖,何錫濤,劉永武,張勇,衡付廣.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績效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11(08):24-29.
[3]王成剛,薄海美.以成績分析為切入點提高醫學生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3(07):30-31.
作者簡介:
張靚靚(1981-),女,碩士,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教學管理研究。
張婧婧(1981-),女,碩士,新疆農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數值分析與復雜網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