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霞
摘 要:社會經濟的進步,隨之而來還有幼兒園的革新。由于現代的社會交往環境與社會教育方式的不斷變化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長們,他們不僅越來越注重兒童社會交往與社會生存適應能力的發展,他們關注的目光也轉向聚焦兒童社會情感的健康發展。但,目前還是有多數人認為,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就是必須要讓孩子更多地去與外界的多接觸與交流。其實這樣的看法是片面的,只注重兒童"往外"的發展,而忽略了兒童自我"往內"的成長,忽略了獨處能力在兒童生命成長歷程的重要作用。所以幼兒園需要針對這一問題,設計出相應教學策略,提升幼兒的獨處能力,也就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增強語言交流等。幼兒園的發展狀況也會隨著幼兒的成熟發展變得明朗。
關鍵詞:幼兒園;獨處能力;幼兒園發展
幼兒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對其智力的啟發,獨處能力不僅是幼兒情緒成熟化的標志,也是其在生活上,智力上的一種成長。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幼兒教育,所以幼兒園就成為幼兒教育的首要陣地,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想要提升幼兒的獨處能力,也需要家長與教師相互配合,不僅促進幼兒的身心成長,也有利于幼兒園的良性發展。
一、生活自理促進幼兒成長
在現代生活中,獨生子女的現象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父母的溺愛,導致了許多幼兒形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在幼兒園的日常中,經常會遇見幼兒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出現的各種狀況。幼兒的衣服脫了之后,沒有能力再穿上去;鞋帶開了系不上,上廁所不能自己脫褲子等等,這些情況也會導致幼兒出現感冒發燒,尿褲子,摔倒等問題的出現,畢竟不是每一個狀況的發生,教師都會提前預知。幼兒園里的幼兒過多,教師難免不能顧全,所以幼兒在生活中不能自理,沒有生活技巧,會嚴重影響到幼兒的健康成長,所以,幼兒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外,也要幫助幼兒學習生活技巧,從而幫助幼兒獨立成長。
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在于家庭培養,更重要的是幼兒教師的教育,所以,在幼兒園的生活中,教師應該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任務,回家之后,自己洗襪子,自己刷牙洗臉等,并且教導幼兒要學會堅持,久而久之,幼兒的生活自立意識也會在無形中得到鞏固。當意識成熟之際,就要鼓勵幼兒動手做事,掌握生活自理技巧,教師可以抽出每節課的部分時間,教授幼兒穿衣服,系鞋帶等技巧,同時也要與家長相配合,防止在校好學生,在家壞孩子的狀況發生。最后,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的實踐中持之以恒。
二、獨立思考提高幼兒智力
在幼兒我們常常會發現,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差,很多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都不會主動地去思考,這樣會導致幼兒智力成長緩慢。幼兒的思維能力基本上沒有形成,需要教師妥善地引導,不論是課堂教學上的授課還是生活中的日常,應該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并且完成獨立的思考。由于幼兒的認知重點總會產生偏頗,把一些游戲或者日常看得很重,反而在課程知識上容易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教師應該將此作為一個契機,在游戲中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只有幼兒學會了獨立思考,才會更快地促進智力的提升。
三、獨處能力促進幼兒安靜下來,滋養心靈.
法國教育學博士雷諾認為,兒童通過獨自玩耍,既克服了對空虛和無人的懼怕,還將孤獨轉化為豐富而有創造性的經歷。“獨處能力”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因為從事教育工作的緣故,接觸了很多家長和孩子,我發現,對孩子來說,在培養他“向外發展”的社交能力的同時,千萬別忽視了培養孩子“向內探索”的獨處能力;相比那些豐富的見識和體驗,在當今這個時間不斷被碎片化的時代里,獨處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2001年,當時6歲的竇蔻出版了長篇小說《竇蔻流浪記》,成為當時的媒體紅人,如今在美國留學,依然創作不斷。竇蔻在成長中,跟隨打工的父母搬過十幾次家,但無論搬到哪里,父母始終為他營造出一份寧靜的空間,讓他讀了大量的書。竇蔻出版第一本書后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短短幾個月內,中央電視臺等國內百余家媒體先后對他進行了采訪;竇蔻父母每天也接到數不清的電話、來信請教如何教育孩子。為了讓竇蔻能在安靜的環境下寫書,他們把家搬到文化底蘊濃厚的洛陽,把他帶到寧靜的田園山野中獨處,這極大豐富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說起孩子的成長過程,竇蔻媽媽說:如果沒有長久以來獨處的積淀,孩子不可能在年幼的時候就創作出小說,也不可能把這一愛好堅持下來。竇蔻在6歲出版了小說之后,有一次接受央視記者王志采訪,王志指著他身邊一堆書問道:你平常坐在這里讀書、寫作就不感到厭煩嗎?像你這么大的孩子,大多是坐不住的。你為什么能夠坐得住呢?竇蔻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給王志講了管寧割席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竇蔻想要傳達的是:能耐得住性子堅持的人,才能做成事情。而這樣的認知和堅持與父母從小培養他的獨處能力有很大關系。獨處,不僅讓竇蔻在文學創作上展現出天賦,在生活能力上也早早地獨立起來。他6歲就獨自與報社、出版社談合作,在遠行求學的日子里沒有再花費過父母一分錢,并保持著精神的豐盈。
心靈的滋養,有賴于獨處的習慣養成與能力培養,需要長期的積淀;這份積淀,始于童年,受益終身。一個能夠安靜獨處的孩子,成年后不會輕易受外界干擾;一個能夠享受自我相處時光的孩子,成年后會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便世事喧囂也會留給自己安靜思考的時間;而一個在童年養成了獨立思考習慣的孩子,成年后才能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淡定,能夠安靜地獨自吞掉苦痛與磨難,安靜地與他人分享收獲的喜悅,再安靜地歷練自己,修身養性。獨處有助于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
參考文獻:
[1]陳麗娜,胥興春.幼兒“獨處”的教育價值與重構[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7(10):38-40.
[2]楊興芳.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