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夢薇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 撫州 344000)
多任務追蹤由Pylyshyn和 Storm于1988年提出,在典型的MOT范式中,被試先注視8個確定的目標,其中4個是追蹤目標。這些目標獨立隨機移動。在開始時,一些條目被標記出,要求被試進行追蹤,運動7-15秒后,一個條目呈現,由被試確定該條目是不是追蹤條目,也有的是讓被試回答哪些是追蹤條目。一般追蹤4-5個條目。在以后的研究中,MOT不斷變換形式出現,但都須完成多個條目的追蹤。
在追蹤抑制的研究上,主要通過在追蹤過程中加入探針刺激來進行研究。Pylyshyn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為了區分是分心物的抑制還是追蹤物的增強,探針刺激出現的位置需要有三種:探針刺激出現在追蹤物、分心物和空的區域。如果是抑制,那么探針的檢測不僅僅在分心物上比追蹤物上差,在分心物上還應比其他空的區域差。如果是追蹤物的增強,那么,探針刺激出現在分心物和空的區域應該沒有差別,結果發現,對在分心物上探針刺激的檢測受到了追蹤的影響,而追蹤物上追蹤和空的區域的探針刺激的檢測沒有差異。這個結果支持了追蹤導致分心物受到抑制的假設。
另外,Pylyshyn的研究中還對分心物的各種特征的抑制進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結果:靜止的分心物在MOT中沒有受到抑制而移動的分心物卻受到抑制;當追蹤物和分心物的形狀不同時,無論是分心物的形狀和追蹤物相同或不同,都會受到抑制。張學民的研究雖然不是針對抑制的,但也能看出一些相似之處,他的研究發現:當目標與分心物形狀和顏色均不一致時分心物沒有表現出干擾效應;當目標與分心物空間特征(形狀)一致時,無論顏色一致與否,分心物沒有對目標追蹤和識別造成干擾效應;目標與分心物形狀不一致時表現出了明顯的干擾效應(當分心物和追蹤物形狀不一致時,被試對追蹤物的檢測比二者一致的情況下快 (P<.05,單側檢驗));但顏色一致時對目標識別沒有顯著的影響。
從上面的實驗結果看到,在MOT范式中,的確存在分心物的抑制。當追蹤物和分心物容易混淆時會出現抑制。并且,由實驗得到,抑制僅出現在分心物上,不會出現在空的區域上。
多任務追蹤中分心物抑制給評定運動員的分心物抑制能力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即在運動的客體的基礎上測量運動員對分心物的抑制,從中發現運動員在不同時段有什么特點。
某大學體育系排球校隊運動員15名,一級運動員5名,二級運動員10名,年齡平均數為20.667,標準差為1.175;普通大學生15名,無運動等級,未從事過專項訓練,年齡平均數為22.133,標準差為.915。
實驗材料:自行編制的多任務追蹤實驗軟件。
實驗儀器:某大學心理學實驗室同樣配置的計算機6臺(奔4電腦,主頻2.8,1g內存,ATI9800pro顯卡,三星17純平顯示器)。
本實驗為2×2×3混合設計。一個組間因素為不同類型的被試,分別是排球運動員和普通大學生,兩個組內因素分別為探針刺激出現的位置和探針刺激出現的時間,位置因素的兩個水平分別為探針刺激出現在追蹤物和非追蹤物上,探針刺激出現時間因素的3個水平分別為探針刺激出現在追蹤開始后3秒、6秒、9秒。

表1 各因素下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對實驗數據采用的是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方差齊性檢驗未達到顯著性水平,經檢驗也符合正態性。分析結果如下:
探針刺激出現的位置的主效應顯著,F(1,28)=11.713,p=.002,Partialη2=.295;探針刺激出現的時間主效應顯著,F(2,27)=18.668,p<.000,Partialη2=.550; 不同類別的被試主效應不顯著,所有二階交互作用均不顯著,三個自變量的三階交互作用臨界顯著,F(2,27)=2.908,p=.072,Partialη2=.117。普通大學生和運動員兩組被試不存在差異。
對主效應顯著的兩個自變量的事后檢驗得到,探針刺激出現在追蹤物和非追蹤物兩種情況下對探針刺激的反應時差異顯著,對探針刺激的反應,出現在追蹤物上顯著快于出現在非追蹤物上。對探針刺激出現時間的事后檢驗發現,探針刺激出現在追蹤開始后3秒顯著慢于出現在6秒,p<.000;慢于出現在9秒,p<.000;6秒和9秒兩個水平無差異,p=.25。

圖1 普通學生不同時間對探針刺激的反應時
在運動員和出現在非追蹤物上組合的簡單主效應顯著,F(2,27)=6.098,p=.007,Partialη2=.311, 進一步多重比較表明探針刺激出現在追蹤開始后3秒顯著慢于6秒,p=.042,3秒顯著慢于9秒,p=.006,6秒和9秒不顯著;運動員和出現在追蹤物上的主效應顯著,F(2,27)=7.768,p=.002,Partialη2=.365,多重比較發現探針刺激出現在追蹤開始后3秒顯著慢于9秒,p=.001,出現在6秒顯著慢于9秒,p=.026,3秒和6秒不顯著。

圖2 運動員不同時間對探針刺激的反應時
在實驗中發現了探針刺激出現時間的主效應顯著,這在Pylyshyn和Alvarez等人的研究中并沒有討論,從數據分析中發現在追蹤開始后3秒出現探針刺激的反應時最慢的,比6秒、9秒后都慢,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追蹤一開始,被試的信息收集的還不夠充分,資源較多用于追蹤,導致對出現的探針刺激的反應變慢,到6秒后信息已經基本充足,反應時就會變快,但6秒和9秒之間沒有差異,這說明到6秒后信息已經充足了,所以從6秒之后就有足夠的資源監測探針刺激,故無差異。
從對位置因素的簡單效應檢驗發現,普通學生的追蹤和抑制的顯著差異來自探針刺激出現的時間在3秒和6秒,而運動員的追蹤與非追蹤反應時的差異主要來自探針刺激出現在9秒的差異。即普通學生的抑制體現在追蹤的早期和中期比較明顯,運動員的抑制體現在追蹤的晚期明顯。
對探針刺激出現時間的簡單效應檢驗發現,普通學生當探針刺激出現在非追蹤上時,出現在3秒的反應速度最慢,出現在6秒和9秒沒有差異,再一次說明了在追蹤一開始,信息不充分,這時候的反應比較慢,這時注意資源多用于適應客體的追蹤,對非追蹤物上的探針刺激監測資源不足,6秒后追蹤占用的資源較少時,對于分心物上的刺激反應就會更快。運動員和出現在非追蹤物上、追蹤物上的組合的簡單效應都顯著。
在本實驗由于在實驗室中進行,生態學效度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本實驗和真實運動情境還有較大差異,故推廣起來會有困難,運動員和普通人在追蹤上的差異是由于長期訓練導致的還是在選材上就存在很難確定。但現在得到的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用。尤其是在訓練和比賽中,需要運動員對分心物進行抑制,而多任務追蹤實驗中能夠體現出抑制能力,在以后,是否可以對該范式進一步改進,使之和運動情境更接近,用來訓練以提高運動員的分心物抑制能力。
從實驗過程到分析可以看到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實驗的次數不夠多,如果能夠多進行幾組得到的數據值會更加穩定;但同時實驗時間較長,沒有進行分組,一次全部做完導致被試有些疲勞;此實驗沒有很好的和運動情境相結合,不能夠充分體現出運動員的特點;對探針刺激出現時間的劃分無依據,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更多的劃分方法來探討不同時段的特點。
本文通過實驗研究沒有發現運動員和普通學生在激活和抑制上存在差異,不支持假設。但發現追蹤過程中探針刺激出現的時間影響顯著,并且運動員和普通學生在不同的出現時間上反應不同。同時,也應該看到,這個范式的直接應用和運動情境存在較大差異,這也是應當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