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星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廣東 珠海 519087)
科技金融研究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意義重大。十八大我國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到了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指出沒有強大的科技支持,中國夢難以實現。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資本作為引導和支持創新的關鍵要素,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科技金融體系是企業自主創新、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經濟培育的重要推手。科技金融既協助科技創新型企業實現科技成果到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又為金融資本提供孵化科學技術創造財富的通道。本文基于珠海實際情況,從效率評估的視角較深入、全面地研究了珠海市科技金融發展的現狀,剖析了其科技與金融結合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科技金融參與主體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及第三方服務機構角度提出了發展建議。這對促進珠海企業自主創新、培育創新經濟意義重大。
在科技金融效率研究方法上,DEA模型的評價方法已很成熟,主要差異在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評價指標選取上。李華民等(2015)、駱世廣(2014)采用了不同的二級指標對廣東省科技金融效率進行了評價。李華民等(2015)構建了以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等6個指標為投入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等14個指標為產出元的科技金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廣東省2000年以來科技經費投入績效的發展變化。駱世廣(2014)以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等4個指標為金融投入指標,以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所占全省比重等6個指標為科技產出指標構建了科技金融績效評價,對廣東省21市科技金融績效進行了評價。李雅麗,程震(2013)、黃瑞芬,杜緒沅(2015)、趙稚薇(2012)、宋慧(2016)等采用略有差異的指標體系分別對我國其它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效率也作了相應實證研究。
各區域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問題,學者、專家們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參考意見,這類研究成果較豐富。關于廣東省科技金融發展對策,鄧彥等(2013)提出了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推進科技金融超市等業務創新,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和引導機制創新,以及加大科技金融法規政策的創新。李華民等(2015)從機制保障和平臺建設兩方面提出了4點建議。駱世廣(2014)認為當金融資金投入不足時,政府應出面引入民間資本、風險投資等建立科技產業投資基金,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建設,并著力推進金融創新,強化金融在不同階段對企業提供不同的服務。徐軍等(2015)從風險分擔機制、財政科技投入、研發優惠政策、融資保障體系和金融人才隊伍建設5方面提出了發展對策。商惠敏等(2015)基于廣東省現有科技金融體系,對政府部門、科技信貸、資本市場、風險資本、第三方服務、人才建設及法律法規對提出了具體建議。崔毅、趙韻琪(2011)則對政府、銀行、中介機構和科技園在科技與金融結合中的作用發揮提出了建議。袁永,李金惠(2015)總結了深圳經驗,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式,有效引導金融資源不斷投入科技創新,建立包括銀行信貸、證券市場、創業投資、擔保資金和政府創投引導基金等覆蓋創新全鏈條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李興偉(2011)、徐玉蓮,王玉冬(2011)、趙稚薇(2012)、黃瑞芬,王環(2013)、李雅麗,程震(2013)、顧煥章等(2013)、黃瑞芬,杜緒沅(2015)、陳游(2 016)等對我國其他省市科技金融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議。
依據李華民等(2015)、駱世廣(2014)建立的科技金融評價指標體系,綜合珠海市科技金融發展特征以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作為科技創新產出指標。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科技金融投入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科技支出,銀行科技貸款、企業自有資金、創業風險資本以及其他資本市場等,用于技術研發與創新。本文選取財政科技投入、全社會R&D經費、工業合計固定資產投入以及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員作為科技金融投入指標。根據廣東省《統計年鑒》和珠海市《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可知,在科技金融投入方面,珠海市政府近年來加大了財政科技支持,2015年投入達到28.63億元,增幅最高,較上一年增長了1.29倍。珠海市科技創新R&D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自主資金,其次是政府,其他資金來源占比很小。資本市場對珠海市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非常有限。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員2014年最多,達到14485人,2016年減少至12909人。比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財政科技投入、R&D人員投入以及R&D經費投入這幾個科技金融投入指標,政府支持近年來增加最顯著。在這8年中,珠海市科技金融產出取得了較好成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逐年穩定增長,年均增長率在10%左右。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2016年9287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較2015年增長了37.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2009年、2015年、2016年的數量分別為154家、397家和787家。比較珠海市科技金融的投入與產出,2009年至2016年間珠海市科技金融促進了技術創新的發展,但科技金融渠道比較單一,尤其是資本市場支持技術創新較弱。
2012年至2014年間廣東省科技金融發展效率與北京、上海同屬于第一梯隊(甘星、甘偉,2017),處于較高發展水平,但廣東省東西兩翼發展嚴重不均衡。根據廣東科技統計網站、廣東省及各其各市《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2016年廣東省21市新產品產值、專利授權量、R&D人員及經費占全省比重,以及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深圳這5項指標均排名第一。西翼的珠海市與東翼的深圳市經濟、金融發展有很大差異。珠海市新產品產值、專利授權量、工業企業R&D活動人員、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占全省比重分別為4.93%、3.59%、2.86%和2.93%。2009年,珠海市這4項指標分別為4.44%、2.40%,3.2%和2.43%。珠海市在這8年中在廣東省內的科技金融發展排名處于上升階段。
科技金融投入方面,2009年、2016年廣東省21市的R&D經費、R&D人員和政府科技財政支出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深圳市在這三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對較大,顯著高于其他各市。汕頭、韶關、河源、梅州、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清遠、潮州、揭陽和云浮則處于相對落后狀態,這8年間投入變化很小。2016年,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最高,其中珠海市增幅最大,從2009年的占比3.25%上升到2016年的8.45%。各市工業企業R&D人員和經費內部支出方面,21市排名基本沒變,廣州、深圳、佛山、惠州、東莞和中山始終處于前列,其他城市與深圳的差距進一步加劇。珠海市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處于較低水平,在這8年間變化不明顯。
科技金融投入支持了科學技術的開發,促進了科技成果產生和新技術成果轉化。廣東省21城市中,廣州、深圳、佛山、惠州、東莞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和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遠高于其他城市,尤其是深圳。珠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2009年為377億元,2016年為1441億元,有較大的增長,在21城市中排名第6。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珠海市2016年排名第7,落后于中山市。
綜上分析,2009—2016年間廣東省21市的科技金融投入與產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這五市的投入、產出平均增速超過了其他城市。但并不是所有的投入都是有效的,高投入不等于高效率。
本文借鑒現有文獻的研究經驗,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科技金融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算。科技金融投入的來源于政府財政科技支出,銀行科技信貸、企業自有資金、創業風險資本以及其他資本市場支持。金融資本進入實體后,用于各項科技活動支出。本文選取大型工業企業R&D人員、R&D經費內部支出、工業固定資產投入這三項指標代表科技金融的投入。科技活動的不同階段,科技創新產出成果不一,本文選取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高新技術企業數和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代表科技金融投入的技術創新產出。構建的科技金融效率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金融效率指標體系的構建
科技金融的技術創新是一個多投入、多產出的復雜過程。本文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進行測算。數據由廣東省科技統計官網、廣東省及相關各市《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庫整理得到。為去除價格對各年指標的影響,采用了各年CPI指數對新產品產值、工業固定資產投入以及R&D經費內部支出進行了平減處理,CPI指數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
1.2009—2016年間珠海市科技金融效率的變化趨勢分析。基于表3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分別采用CCR和BCC模型,運行Deap2.1軟件測算2009年至2016年間珠海市科技金融投入的技術創新產出技術效率(CRSTE)、純技術效率(VRS TE)、規模效率(SE)。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珠海市2009-2016科技金融效率值
2009至2011年間,珠海市處于技術效率有效。規模投入處于最佳狀態,且實現了在既定投入下的產出最大化。2012年科技金融投入相對有效,CRSTE值在0.923,未達到規模效率最佳,處于規模收益遞增狀態。2013年至2014年間純技術效率下降比較明顯,也未達到規模效率最佳,處于規模收益遞減狀態。2015年科技金融效率較前三年有所改善,但仍處于規模收益遞減。經過調整,2016年珠海市科技金融效率再次實現了技術有效、投入產出最優狀態。未達到技術效率有效年份的投入與產出的冗余值如下表3所示。

表3 珠海市2009-2016年度科技金融投入與產出的冗余值
2.珠海市與廣東省其他城市科技金融效率的比較實證。因數據可得性原因,對廣東省21城市科技金融效率進行測算時,用科技財政支出替換了表3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工業合計固定資產投入。仍分別采用CCR和BCC模型,運行Deap2.1軟件測算了2016年廣東21市科技金融投入的技術創新產出技術效率(CRSTE)、純技術效率(VRS TE)、規模效率(SE),實證結果如表4所示。2016年,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河源、梅州、汕尾、東莞、清遠和潮州實現了技術有效,惠州處于相對有效,其余9座城市明顯缺乏效率。

表4 廣東省21市2016科技金融效率值
實證結果表明當前珠海市科技金融發展處于技術有效,在投入既定情況下,產出處于最優狀態。科技金融投入的產出效率不存在問題。但比較廣東省21城市的科技金融發展水平,珠海市屬于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的深圳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區域科技金融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特別是對中小初創企業的培育。近年來,珠海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科技金融扶持政策,例如《珠海高新區扶持在孵小微企業發展暫行規定》、《珠海高新區天使投資扶持辦法》等,并加大了財政科技支出,2016年珠海市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為8.45%,在廣東省21城市中僅次于深圳。在中小型科技企業初創培育上給與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促進了科技金融的發展,但總體上政府資金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支持力度不夠。2009年至2016年政府財政科技支出雖逐年增加,珠海市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資金來源中,主要以企業自主投入為主,政府投入和其他資金來源比較少。2013年珠海市政府部門出臺的《關于提高我市經濟運行效益和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政府主要扶持對象是以規模以上企業為主,小微型科技型企業的R&D投入基本無法獲得政府支持(莊燕娜,2017)。政府資金支持有限,加之區域資本市場不夠發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產業的發展,科技型企業總量偏小,反過來抑制了科技金融的發展。
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科技金融是技術創新資本的提供者。金融支持不僅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資金來源,也有助于降低技術創新風險,區域科技發展與金融業息息相關。深圳緊鄰香港,證券市場很發達,深圳創業板市值雖不及上海主板,但為中小科技型企業提供了重要資金來源。民間資本也非常活躍。深圳市建立了以財政、銀行、資本市場、風險資本為主體的等多層科技金融體系,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科技金融創新多層次發展的需求,極大促進了深圳技術創新發展。2016年深圳市境內外上市公司超過300家。2017年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接近上海和廣州兩大城市轄區上市公司市值總和。2016年,珠海市的上市企業25家。珠海市風險資本、債權、股權市場不發達,嚴重限制了科技金融的發展。很多中小型科技企業無法通過資本市場籌集到更多的研發資金。珠海市科技金融產品創新不足,品種有限,嚴重缺乏前瞻性和整體規劃,不能滿足各階段科技企業融資需要。2016年珠海市科技支行僅有4家,商業科技信貸總量偏小。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機構數量不足。金融評估機構、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等中介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科技金融擔保市場狹窄。以上原因導致了融資成本不斷提升。
科技金融發展的兩大要素,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科技金融是服務于科技創新的金融安排。外部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至關重要。
首先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導者,科技金融服務的需求者。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發揮是科技創新產出的關鍵。深圳市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凸顯,在21城市中尤為典型。深圳90%以上都是民企和個體。中小企業多,創業創新氛圍濃厚。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每年發布的“中國城市分類優勢排行榜”,深圳已連續3年獲評為最佳創新城市。民營中小型企業創新動能更強。面臨市場激烈競爭時,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深圳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這些資源90%以上集中在企業。在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上,珠海與深圳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是區域經濟發展市場化程度。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越突出、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更強,區域經濟發展市場化程度就越高。金融資本才能得到有效配置,產融結合更有成效。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機制、風險投資收益機制極大激發、鼓勵了科技創新、提高了金融資本的參與度。相反,政府過多干預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創新活力不足、產出效率低下,降低了競爭者的積極性。珠海市政府需要加快簡政放權、政府職能角色轉換以及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
再者是區域產業集群程度。區域產業集群有助于形成完備的產業鏈,促進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的產生。產業內某一企業產業技術創新,會驅動產業鏈上其它企業競爭之下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產業集群過程是創新系統的形成過程,信息共享和相互信賴大大降低了科技創新的成本。區域產業集群的技術正溢出效應、規模經濟一旦形成,又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促進了技術的源源不斷創新。浙江杭州的電子商務類產業、廣東深圳的電子消費類產業、通訊產業就是典型的例子。珠海市經濟總量偏小,支柱產業競爭優勢不突出,區域內產業集群程度不高。
科技創新是人力資本的一種實踐活動,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運用于經濟生產活動中,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一樣是科技金融效率的關鍵。首先需要足夠的人才儲備向市場提供人力資源,同時還要求人力資本結構的合理性以保持創造力的持續性。珠海市擁有良好的居住生態環境和人文文化環境,吸引了大量人員流入。但從人員結構和人力資本角度衡量,很顯然,深圳市對優質勞動力更有吸引力。多年前深圳市的口號就是“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市更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更多行業資源和工作機會,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高學歷、技術專家,尤其是對香港居民,深圳市出臺了一系列對港澳來深工作的優惠政策,并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交通、通訊便利性。深圳市是青年勞動力的首選城市之一。珠海市高校畢業生選擇去深圳工作的比例遠遠高于留在珠海。近年來深圳市也加大了本土高等教育的投入,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合作辦特色學院,與深圳市產業發展相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使高等教育與本土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在學習階段高度融合。這點與西方現代教育改革,強調學生參與理念更接近。珠海市高等教育發展與規劃上普遍走的綜合性大學道路,與本土產業發展聯系較弱,北理工珠海分校在幾所高校中這方面相對做得更好一些。
面對珠海市科技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本文從科技金融參與的三大主體,政府、科技型企業和金融機構,提出了發展建議。
積極轉變政府管理角色向服務角色轉變,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增強市場活力。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創新創業的友好制度環境。具體措施而言,簡政放權,協調多部門聯動,簡化科技項目的審批手續,降低科技型企業運營成本、科技項目建設成本。加大財政科技支出,逐漸轉變企業上市以后一次性獎勵機制,對科技企業不同階段分層次進行資助,實現多形式資金補助獎勵,并通過稅收優惠對企業科技創新風險作出合理經濟補償,進一步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成本和風險。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需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收益機制,加強政府財政科技支出的管理,注重資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披露,以政府財政科技支出帶動社會資本進入科技企業。與投資機構實行效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投資方式,充分發揮引導基金的杠桿效應,引導商業金融支持技術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開放、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以此激勵企業開展科技活動、承擔創新風險,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完善政府增信機制,在加強科技擔保的同時,要注重信用文化體系建設。實現企業信用信息互聯互通,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制定有競爭力的高端人才引進制度,積極引進科技人才,創造條件留住人才,為珠海市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人力資本支持。
鼓勵傳統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通過差異化利率政策和增信要求,對科技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提供不同的資金支持,維護商業銀行利益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對科技型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改變當前中小科技型企業難以從商業銀行獲取資金的現狀。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股權投資機構。相比于其他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的高收益與技術創新的高風險更對等。風險資本資金提供與技術創新資金需求更匹配。股權投資機構向科技企業不僅提供金融資本,還為企業帶來價值增值服務。加快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增加投資者投資及退出渠道,為技術創新者與投資者創造雙贏機會,提高科技金融的規模效率與技術效率。建立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優化財政科技支出促進產業發展的扶持方式。充分發揮引導基金的杠桿效應,引入社會資本,實現基金對基金的投資利用,提升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市場化水平,以及資金使用效率,改變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沉睡狀況。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為技術創新提供多渠道融資平臺。加強對認證機構、知識產權評估結構、技術交易中心等科技金融第三方服務中介機構的建設,同時積極引進和培養科技金融專才,進一步提高珠海市科技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服務水平。
科技型企業提高融資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提升盈利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型企業要選擇具有市場前景的行業和項目,立足市場需求,加強技術研發,培育核心技術競爭優勢,向產業鏈高端邁進,積極拓展市場,以此贏得風險資本投入。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不斷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提高企業財務數據的可信度。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市場風險和財務風險,贏得投資人和金融機構信任。引導企業進行誠信建設,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共享平臺,使企業歷史信用記錄成為其融資的信用擔保,成為有效的增信工具。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服務公司,為科技型企業與政府、銀行和其他非銀金融機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為科技型企業融資提供專業化服務,提升企業融資能力。根據企業自身發展階段資金需求特點,建立與發展階段匹配的融資模式,提高融資效率。教育和引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提升企業高管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增強企業融資信心,鼓勵充分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改善企業資本結構。積極爭取國家和政府設立的針對技術創新的各類專項資金支持,以及金融部門建立的專門面向科技型企業的科技信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