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有學者到沿海一帶的企業調研,發現一線民營企業家對形勢并不悲觀,他們對挑戰有清醒認識,但表示做好了應對準備。整體而言,一線企業家比我們想得要更樂觀。這個結果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出乎一些人的預料,但卻是個合乎規律的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過許多挑戰,也始終能夠克服這些挑戰,度過各種危機。這個歷史過程本身給人以信心。中國的適應力以及應對各種復雜情況的能力相對較強。現實也并不像一些人所渲染得那樣悲觀,而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基本面與發展前景樂觀,這是最能感知現實情況的企業家們非常現實與客觀的判斷,也給我們一個與一般人所理解的狀況有反差的信息:一些被渲染得相對比較困難的群體反而相對樂觀和有信心。
我們今天看社會的信心,需要從多方面做理性客觀和真正沉入社會一線的觀察。從現實來看,普通勞動者的薪酬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他們對生活質量和收入水平提升的信心依然相當強勁。一線企業家雖然可能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社會也在正視和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所看到的前景依舊樂觀而有希望。當前存在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中一些對自身前景相對不那么樂觀的描述,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等收入者中一部分人的局部認知,他們往往來自于普通白領等群體,是社會“中間”人群中的一部分。一方面,他們遇到諸如收入增長速度放慢,生活成本提升等現實問題的挑戰。這些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引發了他們對未來自身發展的某種焦慮。另一方面,這里也有對各種國內外新情況新問題作不準確解讀的影響和作用,這些不當解讀在局部發酵并產生影響,與一些人對自身境遇并不全面的判斷交相激蕩,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影響,產生了一些相對悲觀的言論。其影響雖是局部的,但也需要社會給予這些為數不多,卻在互聯網上有所傳播的言論以關注,并貫注以更多信心。
我們應該認識到,真實的社會信號遠比互聯網上的某些說法更有力量,一線經營者和普通勞動者的感受遠比某某專家的預言更有分量,也更能反映出現實主流和真實脈動。當然,對那些信心不足的言論,也不必輕視。一方面應注重解決、切實回應相關社會群體的關切。另一方面,全社會更需要堅定對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還遠沒有到頂,40年來積累的綜合實力是未來發展的基礎,而現實也在復雜中呈現出很多積極而樂觀的因素。讓人們看到個人生活前景與整個社會進程之間相聯系的積極方面,看到整個社會發展的正向可能性,這不僅僅是社會的現實展開,也是從文化上給民眾提供更多內在力量的必須。
總之,對于需要信心的人們,應該用更多的激勵,更多對未來的期許,更多對現實客觀真切的描述,給予他們更多信心和力量。▲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