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斯蒂芬·哈爾西的著作《追尋富強: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1949》給我們打開了漢學超臉譜化研究的一扇窗。
對于一個行將步入膏肓的朝代,人們往往陷入一邊倒的思維與判斷定式,認為它只是新生事物的阻礙與萌生之地,而絕無其他積極意義。面對腐朽的晚清,似乎更是如此。但斯蒂芬·哈爾西做了一個大膽論斷:在9世紀,中國就已轉型為堪與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相提并論的軍事-財政國家。
斯蒂芬·哈爾西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在世界史的語境下將中國那段屈辱歲月賦予了光明的角度,中國讀者可以引以為豪。然而,自豪之余,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反思: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什么?學術討論尤其是歷史研究的多元化發展方向是什么?它的研究基點又在哪里?
《追尋富強》為學術的研究拓展提供了很好的開始和參照物。本書從晚清政治羸弱、衰敗不堪、分崩離析的論述中跳出來,擺脫了朝代循環范式這一歷史朝代臉譜化研究的束縛,重新思考“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中國今日和往昔的領導者們完成了哪些偉業;他們為何制定一系列獨特的戰略目標;近年來中國是如何崛起的”這些問題。
它的研究與論述,是基于當時全球化的整體考量。當時的清朝,與莫臥兒帝國、奧斯曼、薩法維等王朝一樣,經歷了幾百年的輝煌,急速進入衰落期。與其他王朝不同的是,清王朝雖也盡受侵略與折磨,卻保持了相對的主權、自由和獨立。換言之,這是晚清強于當時其他諸帝國的地方。
斯蒂芬·哈爾西行文至結語時,點出了關鍵:“1911年到20世紀20年代之前的國家建構更多是在舊有主題基礎上的變奏,而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方向。”這是本書歷史性價值的體現。因為整本書的論述都是建立在世界歷史語境下的,也就是說,是建立在橫向與宏觀的歷史維度上的。將這一延伸至中國當代以至未來走向中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擺放在我們面前,更具有其歷史前瞻性、可操作性及歷史唯物性。
與其說歷史是一個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我更愿意把歷史看作一個“囚徒”,需要一個理解它、懂它的人為其辯護、還其自由。即使被槍斃,但首先應得到作為一個人的應有的尊重。
斯蒂芬·哈爾西正是這樣一個懂歷史的人。他沒有把歷史強制打扮成自己想要的模樣,而是尊重它,還其尊嚴,讓其每一分努力都在其應有的位置顯現其應有的尊嚴。哪怕這尊嚴是渺小的,甚至卑微的。?
[美]道格拉斯·諾思 著
劉波 譯
中信出版社
2018年6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思領銜的制度經濟學家將《暴力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應用于九個發展中國家,揭示為了遏制始終存在的暴力陰影并平衡不同精英群體的利益,政治控制與經濟特權如何互動,創造不同的平衡結果,從而決定各國的迥異命運。
[美]大衛·哈克特·費舍爾 著
王劍鷹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年3月
本書對北美的民俗各元素進行了詳細考證,從宗教、地域、語言、建筑、群居模式等多個方面厘清了美國文化的源流,全面呈現了殖民時期美國的文化面貌,闡發了美國早期四種文化傳統所內含的理念、互動融合的過程及其深遠影響。
[英]西蒙·巴倫-科恩
高天羽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年9月
本書是一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對“惡”進行的系統思考,他以“共情腐蝕”取代了“惡”:某個人作惡時,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蝕,共情水平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共情水平不會導致極端惡行發生,雖然人們常常會不顧他人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