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純富
近年來,黑龍江省綏棱縣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興辦產業、引進項目、挖掘潛力為重點,全面加快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步伐,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格局。2017年,全縣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3727.6萬元,村均達49.1萬元。
一、加強村級管理促增收。綏棱縣始終堅持把強化“三資”管理作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節本增收的重要手段,有效避免了“跑冒滴漏”現象發生。一是清家底。在全縣集中開展以“清查土地、清理資源、清收資金”為主要內容的“三清”活動,查合同、查面積、查賬目、查戶籍,采取行政、經濟和必要的法律手段,共清收資金600多萬元,清理出資源11000多畝,極大地增加了村級集體積累能力。二是建機制。建立鄉、村兩級經濟合同審批機制,全縣鄉、村兩級經濟合同全部交由縣經管站審批。近三年來,共審批清理發包年限過長、發包價格偏低等不合理合同450份,為集體挽回經濟損失近百萬元。三是重創新。針對村級資產管理分散、閑置較多的實際,不斷創新經營方式,采取自主經營、作價入股、租賃發包、拍賣等方式,把村集體閑置的山林、水面、資產、資源盤活利用,增加村級集體收入。例如:后頭鄉振東村依托弱堿水資源,引進憶水源飲品有限公司開發飲用水加工項目,村集體年可收入8萬元;依托彩虹影視基地和生態資源,引進企業開發后頭振東村集餐飲住宿、田園采摘、休閑垂釣、水上游樂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使得村級集體年均增收12萬元。
二、組織興辦實體促增收。綏棱縣鼓勵村集體以貸款和村集體積累為資本,領辦創辦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建立科學的公司、集體、農戶利益聯接機制,實現村集體增收。縣財政專門拿出3700萬元,作為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按照1∶5比例放大,撬動銀行貸款1.85億元,為有需求的村集體提供貸款支持,徹底解決了融資難題。具體說來,探索了四種模式:一是實體企業模式。如十四井村投資近千萬元,建設冷庫項目,流轉農戶土地1500畝種植粘玉米,村集體年均增收120萬元以上。目前,全縣76個行政村有40個村興辦實體企業。二是開發公司模式。如雙岔河鎮的8個村都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發展肉牛養殖、農產品加工、特色種植等項目,年均增收10萬元以上。三是集體領辦復合經營模式。如上集鎮諾敏河村在原有桃花水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建設集水稻倉儲、加工、銷售一體化的上善河精潔米有限公司,并建設了上善河大米電商平臺和實體銷售網絡,村集體年可增收達30萬元。四是扶貧開發模式。對上級扶貧資金、項目等形成的芽室、大棚等固定資產,產權交由村集體所有,實行有償使用。全縣僅12棟芽室、500萬平方米大棚,就促進村集體增收達600多萬元。如靠山鄉借助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駐村幫扶的有利契機,組織村集體興辦花卉培育有限公司,通過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協調,花卉銷往哈爾濱群力、香坊、南崗三個區,村集體年均增收達40萬元。
三、龍頭企業帶動促增收。綏棱縣充分發揮村集體的組織作用,為龍頭企業和農戶、貧困戶之間搭建橋梁,采取“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實現公司、村集體、農戶三方共贏。縣里成立農業開發集團,投資3000萬元建設盛禾康業冷鏈物流項目,年可生產加工速凍粘玉米2萬噸,帶動8個村領辦粘玉米種植合作社,村集體可平均增收16萬元。引進瀧安科技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8個村領辦食用菌合作社,發展木耳2000萬袋,可實現集體增收160萬元。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綏化市農委經管站)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