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旺
摘要:本文介紹了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結合生態建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關鍵詞:生態;美麗鄉村
位于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湖南省通道縣,生態是其最大的資源,也是最大的優勢和潛力。近年來,通道縣堅持生態優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
一、保護生態空間,建設綠色鄉村
一是注重生態保護。通道縣圍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新劃定生態保護區560平方公里,新區劃天然林保護區66.15萬畝。2016年啟動森林禁伐減伐三年計劃,兩年減伐4萬立方米。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全面落實造林、森林撫育等補貼政策,推進全民造林綠化。2017年,完成封山育林10萬畝、人工造林2.5萬畝、侗寨綠化6.6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6.93%。二是推進生態治理。以推進國家環保督察、國家林業檢查、國家土地督察問題整改為契機,推進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堅決守護好碧水青山藍天。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取締黃標車156輛,全年空氣優良率達93%以上,連續四年入圍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推進水污染治理,取締庫區、河段養魚網箱5處,劃分畜禽養殖禁養、限養、適養“三區”,完成禁養區畜禽養殖企業退養5家。持續推進小流域治理,完成農村土地綜合治理1.2萬畝,改造標準化農田0.42萬畝。三是強化生態監管。嚴格土地資源管理,扎實開展采石、制磚、采礦等專項整治行動20余次,做到查處一批、整治一批、關停一批。全面啟動森林資源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嚴格林地征占用審批,加大林業執法力度。2017年,辦理征占用林地項目14個、批準使用林地面積882畝,辦結各類涉林案件10起。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縣、鄉、村三級河長227名,查處河道非法采砂12起。
二、突出生態特色,建設靚麗鄉村
通道縣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注重生態特色,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致力把侗族團寨建成特色村寨。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投入財政資金456萬元,聘請專業設計團隊,按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標準,對全縣152個行政村進行細化設計,凸顯鄉村風情和田園氣息,實現村級規劃全域覆蓋。二是完善基礎設施。整合投入各類資金13.7億元,重點實施農村提質改造“九大工程”,推動農村水、電、路、訊、房、校、醫、環境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2017年,農村綜合服務平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公路提質改三大工程建設實現了對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完成村衛生室建設124個、57個行政村農網升級改造、農村薄弱小學改造18所,農村4G網絡覆蓋率98%、光纖通達率95%。“三化一改一亮”工程提質擴面,推進106個村綜合環境整治,新建農村公廁800余座,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598戶,在干線公路、農村團寨安裝太陽能路燈一萬余盞。三是規范農村建設。結合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侗寨申遺等工作,全面推進農村建設規范化。出臺農村村民建房管理辦法,嚴格落實村民建房聯合審批制度。持續開展農村“兩違”整治行動,重點整治A級景區、申遺侗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等“兩違”建設,切實做到審核一批、整改一批、拆除一批。實施侗族建筑風貌改造工程,完成國省干道、高速公路、旅游景區沿線房屋風貌改造7000余幢。
三、開發生態資源,建設富裕鄉村
通道縣依托生態優勢,挖掘豐富的生態資源,做好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文章。一是發展生態旅游。打造核心景區景點,以萬佛山-侗寨5A景區創建為重點,全力推進龍底漂流、芋頭侗寨、通道轉兵紀念地等六大景區提質升級。豐富旅游業態,大力發展健康養生產業,實施地球倉田園度假旅居綜合體、北大未名大健康產業示范區等項目,推出休閑度假、民俗體驗、生態騎行等新興旅游產品。提升服務質量,全面推進旅游服務人性化品質化,重點加強景區導游、文化傳承、文化展演、酒店管理、市場監管等旅游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旅游賓館、旅游飯店、旅游購物的接待能力。抓好市場營銷,圍繞“神奇通道,好運侗鄉”旅游形象。2017年,全縣接待旅客45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6.7億元。二是發展生態農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省農業科技園區為示范,打造農業觀光、田上農耕、園中采摘等體驗式生態農業綜合體。建設鐵皮石斛產業園、蘭花培育園、蔬菜綜合園、茶花博覽園等生產基地,發展油茶、青錢柳、黑老虎、花卉苗木、優質稻等農業基地6萬余畝。新建成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2家,新注冊家庭農場97家,“通道黑老虎”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農業科技園區獲批國家科技部“星創天地”科研平臺。三是發展生態工業。新出臺實體經濟和工業集中區發展扶持辦法,大力推進省級工業集中區建設,提高入園企業門檻,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旅游商品制造、中藥材加工、文化創意、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2017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6家,完成技改企業12家,神華林化公司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四、弘揚生態文化,建設文明鄉村
通道縣以創建省級文明縣為契機,積極培育生態文化,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融入美麗鄉村建設每一個環節、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群眾日常生活。一是強化生態意識。通過建設農家書屋、“百姓大舞臺”、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基層文化載體,利用農村廣播“村村響”、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形式,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生態文明理念進機關、進學校、進家庭,努力使愛護環境、保護生態蔚然成風。二是彰顯生態元素。在保護和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時,注重展示生態內涵,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特色村落。依托古村落、古建筑、古樹木等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村落”。在項目規劃設計和道路、橋梁、房屋改造等建設時,注重凸顯和諧、農耕、養生等傳統生態元素。三是倡導綠色生活。加大綠色生態宣傳引導,培養農村群眾綠色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活的理念,大力推進“光盤行動”和全民健身、共享單車和新能源公交等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推動生活方式向勤儉節約、低碳綠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雙江鎮行政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