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 丹




過渡環節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驛站”,為各個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支持,讓各個活動之間的銜接更加流暢、自然,因此,過渡環節具有其獨特價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科學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活動,盡量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集體活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但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必要的過渡環節以及集體等待的現象。教師如何將這些環節中所蘊含的教育契機巧妙地設計成一些小活動展現出來,就成為我們思考的關鍵。我們力求通過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通過對一日活動的觀察,我發現各班的過渡環節主要包含以下時刻:入園時刻、點名時刻、如廁時刻、喝水時刻、集體活動前的安靜時刻、進餐時刻以及離園時刻。不同的銜接時刻有其自身的特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剖析。
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與主心骨,教師的教育素養對幼兒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部分教師會將銜接時刻作為自己的備課時間,而忽視其教育價值。例如,早上來園后,一些教師忙著準備當天的教具,整理班級材料,與幼兒缺乏基本的互動。還有的教師會將銜接時刻作為自己的放松期,例如,集體活動后幼兒的喝水時刻,教師就完全放手,在管理上過于松散,幼兒的紀律觀念也就更淡薄了,導致有的幼兒由于缺乏引導,在座位上無所事事,不一會兒教室就鬧哄哄的,亂成一片。
因此,教師應當轉變教育觀念,要認識到過渡環節不僅是為了適應日常教學活動中節奏更替的需要,也是為了適應幼兒日常身心活動節奏更替的需要,要做到一日生活中動靜交替的原則。
每當一個活動向另一個活動過渡時,教師的指令性語言便會增多,如:“該排隊了”“該喝水了”,這種形式其實調動不起幼兒的積極性。也有的教師會選擇一些有趣的手指游戲與幼兒分享,但是當做完一個手指游戲,幼兒分批去盥洗、喝水后,再繼續下一個游戲就有難度了。簡單易上手的手指游戲對于小、中班幼兒作用較為明顯,但大班幼兒的好奇心重,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喜歡自己動手動腦操作材料,而不是追隨教師的指令統一進行操作。因此,過渡環節的形式太過單調,幼兒在高控制與不控制這兩個極端面前,無法釋放天性。
從活動實施的對象來看,大班幼兒的自我意識、規則意識開始逐漸形成,能夠初步認識到自己在班級的位置,并形成對自我的看法;大班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逐步提高,和同伴在交往過程中的合作能力、社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均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會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比較松散的過渡環節中,在教師目光不及的地方,往往會發生一些小糾紛。
一日活動皆教育。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不應單純減少銜接時刻的時間長度,而要在許多場合中適當延長過渡時間;不應將銜接時刻安排得緊湊,而要讓它的節奏適當地松緩下來。在銜接時刻可以通過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一些活動,同時做到主題集中、目標具體明確、內容簡潔,從而使活動更加精致、凝練,既豐富了幼兒一日活動的內容,又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減少等待時間,建立起良好的常規習慣。
每當有音樂響起時,我們發現幼兒總會從專注的游戲與活動中抬起頭,尋找音樂的來源,可見幼兒對音樂的敏感度有多高。于是,我們可以將音樂作為向幼兒發送各種指令的信號,讓幼兒在舒緩或者歡快的音樂中完成過渡環節任務,從而形成良好的秩序感,避免消極等待的現象。例如,在組織幼兒如廁時,使用音樂《火車轟隆隆》,提醒幼兒像火車車廂似的排好隊,一個接一個,不爭不搶;在離園時,播放音樂《回家啦》,根據歌詞“玩具回家啦,積木回家啦……”,督促幼兒將玩具和積木放回指定的地方,讓幼兒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因此,在過渡環節中,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豐富的游戲內容,讓幼兒鍛煉肌肉的靈活度,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態度。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尋找簡單、易操作、娛樂性強而又相對安靜,能夠讓幼兒動靜結合的小游戲,以迅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放松心情,穩定情緒。
例如,上面提到的手指游戲不受空間和場地的限制,可以經常使用;而選材方便、種類多元化的民間游戲也是教師的取材之一。我班生活區中就投入了挑花線的材料,深受幼兒喜愛;還有“剪刀、石頭、布”“拍手背”“蚊子叮”“手影游戲”等活動同樣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娛樂性。
故事作為一種優秀的教育資源,具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標,將講故事放在過渡環節中,是與我們每周四的圖書漂流活動相結合的。家長反映,舉辦過圖書漂流活動后,幼兒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要求爸爸媽媽給自己講故事,亦或是自己根據圖片回憶故事內容。只有將自己看過的內容清楚地表達出來后,才能夠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我們鼓勵大班幼兒在午餐前的過渡環節主動上臺給大家講故事。在過渡環節開展講故事活動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將故事拓展到其他領域,如:大班幼兒可以背背唐詩或者說說實事新聞,將視野拓展到幼兒生活的各個角落,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愛國家和愛集體的情感。但過渡環節中總有一部分幼兒無所事事,因此,教師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緒,做到“一心二用”,在觀察活動中的幼兒的同時,也要去組織無所事事的幼兒開展活動。
生活處處皆教育。通過挖掘一日生活過渡環節中蘊含的教育契機,關注其中的一些現象,并將大量的資源碎片化,以適應幼兒一日生活的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閑余時間,為幼兒在園生活營造一個寬松、自然的成長環境。將教育融入過渡環節,既優化了一日活動安排,豐富了一日活動內容,又能充分調動起幼兒的興趣,減少了等待時間,為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常規。
在一日生活中,通過實施上文中提出的優化策略,我們將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權,使幼兒擺脫教師的高控制,能夠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也可以自己嘗試解決問題,讓過渡環節從原來的“排隊多、等待多”變為“自由活動多”,更加體現出形式的豐富多彩,從而促進幼兒健康、情感、態度、認知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同時,彈性安排活動,使幼兒游戲玩樂與生活自理兩不誤,從中享受活動的寬松、自由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