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昱(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起跳可以說是現代背越式跳高完整技術的中最為核心的環節,也是人體向前水平移動轉變為向前上方拋射運動的環節,此環節的主要作用有快速改變運動方向和獲得盡可能大的垂直速度,此環節的主要任務是運用高速的水平速度,同時配合合理的起跳技術,從而改變人體重心的運動軌跡,并且不斷增大垂直速度。現代背越式跳高起跳應該從起跳腳著地瞬間到起跳腳離開地面瞬間結束,期間經歷了起跳腿著地、起跳腿最大緩沖和起跳腿蹬伸離地。
本研究以國家男子跳高隊優秀運動員張國偉和王宇作為本研究的對象,兩名運動員均為左腳起跳,運動等級均為國際級健將。
主要查閱了背越式跳高技術研究的文獻資料,收集了相關背越式跳高資料和數據參數,并進行了歸納整理,結合運動員的相關數據參數,結合體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從不同角度對本文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
針對跳高起跳階段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將獲得的寶貴意見進行整理和收集。
運用實驗法測試并計算出運動員在助跑后2步階段中起跳腳支撐階段的各關節夾角,起跳時起跳腿緩沖蹬伸各關節角度等運動生物力學指標,將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歸納,用于指導論文的撰寫。
起跳腳著地時身體重心的高度與運動員的身高有較大的關系,相關的文獻給出國外優秀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為1.92±0.05m,由此可見,張國偉在身高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從表1中數據可見張國偉和王宇起跳階段重心的高度參數,起跳腳著地瞬間,張國偉重心高度為1.05m,王宇的重心高度為0.95m,相關文獻給出了200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前八名的重心平均高度為0.93m。起跳腳著地瞬間重心高度主要由運動員身高、腿長、支撐關節角度等因素綜合決定,單純對比數據并不能真實反映起跳技術質量。
著地時重心高度/身高這一數據能夠反映出起跳起始用力姿態情況,從表1中數據可知,張國偉的著地時重心高度/身高的值為52.5%,王宇的為50%,國外優秀運動員為48.6%,可見張國偉的著地時重心高度/身高的值超過了世界優秀運動員4.35%,王宇的值也超過了世界優秀運動員1.85%,這說明張國偉和王宇的起跳用力姿態與世界優秀運動員存在一定的差別。
H1是起跳離地瞬間的人體重心高度,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先天身體條件以及起跳瞬間的身體姿態。從表1中可以看出張國偉和王宇的起跳瞬間重心高度以及H1/身高的百分比,張國偉H1/身高的百分比和世界優秀運動員相比相差不大,而王宇在此方面則存在著一定差距。造成張國偉和王宇這種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兩人的身高條件存在較大的差距以及起跳結束瞬間身體姿勢的不同。

表1 張國偉和王宇起跳階段重心高度參數(m)
下肢髖關節動作在起跳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個動作的優劣一般是由髖角的大小來反映,當然此時髖角的角度并非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應該有一個度,髖角太大則會導致助跑倒一步著地點過遠,這樣就非常容易形成沒有必要的制動;反之髖角太小,則經常會致使骨盆滯后,從而打亂起跳的最佳時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起跳效果。從表2可以看出張國偉和王宇的髖角分別為156.01°和154.16°,從生物學角度分析,髖部的角度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導致臀大肌、股四頭肌、腹直肌、小腿三頭肌收縮、舒張的不流暢。眾多學者研究得出的適宜角度應在150°-160°區間,兩人的參數均在這個范圍內。最大緩沖時刻兩人的髖角分別為141.67°和145.19°,其中張國偉的髖角較小,而且髖角的變化幅度較大為14.34°,明顯大于王宇。起跳緩沖階段髖角變化較大會破壞運動員的起跳用力條件,進而影響起跳效果。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運動員起跳環節用力順序的不合理,也可能是髖部肌群退讓能力的不足。
正常情況下,在起跳腳著地時刻起跳腿是不能完全伸直的,如果在起跳腳著地時刻起跳腿完全伸直,那么起跳腿就會承受到源自地面,方向朝上的強大的支撐反作用力,這就會使起跳腿受傷的幾率大大增加。膝關節角度的變化也時刻影響著背越式跳高起跳技術,許多專家學者提出此時的角度應該控制在160°-170°,這樣才能起到一個比較好的緩沖作用。起跳腿著地瞬間,張國偉的膝關節角度達到了161.98°,王宇的膝關節角度也達到了160.37°,由此可見,張國偉和王宇在起跳腿著地時刻起跳腿沒有完全伸直,這就有益于起跳腿的緩沖,而國外優秀運動員起跳腿著地時刻起跳腿膝關節角度的平均值為168.14±3.73°,數值上同張國偉、王宇接近。由表2還可以看出張國偉和王宇在起跳腳著地瞬間踝關節的角度,兩人的踝關節角度分別為125.51°和122.74°,最大緩沖時刻踝關節角度分別為108.30°、104.74°,可見張國偉和王宇踝關節緩沖幅度較大。踝關節雖然隸屬于小關節,但是它在起跳過程中卻有著無法無視的重要作用,踝關節力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完成動作時的支撐穩定性和完成動作時間的長短,因此,二人均需要加強踝關節的蹬伸訓練。話,就必然會致使起跳離地瞬間H1的數值相對較低。另一方面還會導致起跳蹬伸無力,繼而影響通過跳躍使人體重心升高的高度H2的獲得。張國偉和王宇起跳腿踝關節的角度和國外一流運動員相比還有所差距,導致這一結果可能有2個原因:一是踝關節的柔韌性較差,關節的活動幅度比較小,致使離地瞬間踝關節角度偏小;二是左踝關節肌肉力量有所欠缺,從而影響蹬伸效果。V?D?克拉澤夫(蘇)等1990年在對世界頂尖運動員的分析中提出:在起跳腿起跳過程中,起跳腿踝關節的蹬伸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最終起跳的質量。
當背越式跳高運動員擺動時的擺動腿角速度達到最快并且繼續朝上擺動直至突然制動時,此時產生的慣性力就越大,繼而讓起跳腿受到方向朝上的力就越大,自然而然的起跳腿完成蹬伸的速度也就越迅速。運動員可以做出快速的蹬伸動作就說明他們能夠合理的發揮了下肢力量,這樣也會對地面產生了一個更大的作用力,能夠進一步獲得了更大的支撐反作用力。因此,運動員在平時訓練中應該適當的增加踝關節的蹬伸練習,達樣有益于運動員在起跳環節身體能夠獲得更多的垂直速度。

表3 起跳腿蹬伸時刻各關節的角度特征(°)

表2 起跳腿著地緩沖時刻各關節的角度特征(°)
根據力學定律可以得知,跳高起跳環節中起跳腿的蹬地動作會給地面施加一個的作用力,而地面也會產生一個大小相等,但是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這也正是運動員能夠垂直向上運動的動力。運動員在起跳開始時就應該應盡自己最大努力朝上騰起,各關節需要充分蹬伸,擺動臂快速大幅度的朝上擺動,以便讓身體獲取更大的垂直速度。
由表3的數據可知,起跳腿離地瞬間張國偉的髖角為164.80°,膝角為165.99°,踝角為135.70°。王宇的髖角為173.21°,膝角170.94°,踝角為140.18°。而國外一流運動員在起跳結束瞬間髖角、膝角一般都超過170°,王宇的數值與國外一流運動員相近,說明王宇起跳腿蹬伸充分。而張國偉的髖關節和膝關節角度與國外一流運動員相比差值較大,說明張國偉起跳腿腿髖、膝關節蹬伸不充分。起跳時如果運動員各關節沒有充分蹬伸的
(1)背越式跳高起跳過程中起跳腿各關節角度的變化和擺動技術的好壞會對最終的起跳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張國偉和王宇起跳腿踝關節緩沖幅度過大,分別為17.21°和18°,而且起跳腿蹬伸不充分;
(2)張國偉在起跳過程中髖關節變化幅度過大為14.34°,會破壞起跳用力條件。在今后的訓練中需加強此方面的訓練;
(3)張國偉和王宇在起跳腳著地瞬間踝關節的角度分別為125.51°和122.74°,最大緩沖時刻踝關節角度分別為108.30°、104.74°,可見張國偉和王宇踝關節緩沖幅度較大。因此,二人均需要加強踝關節的蹬伸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