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于20世紀初期首次提出語言和言語兩個重要概念,并對語言和言語進行明確而系統地區分和闡述。語言和言語不僅是現代語言學的立足點,同時也被廣泛運用于外語教學。本文首先闡釋語言與言語的含義,然后討論語言與言語之間的關系,最后分析語言與言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強調它們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言;言語;外語教學
【Abstract】Saussure, the father of modern linguistics, for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langue and parole, which he clearly distinguishes and expounds. They are not only the foothold of modern linguistics and have also been widely us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langue and parole, and then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inal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gue and pa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mphasizing on their importance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langue; parol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作者簡介】蘇瑞麗(1994- ),女,漢族,河南周口人,黑龍江大學,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語義學、語用學。
一、引言
索緒爾是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無論是Chomsky還是Halliday,他們都受過其語言學思想的啟發。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對語言和言語進行了區分,并首次提出語言語言學和言語語言學的概念。他把語言和言語,語言語言學和言語語言學之間的區別稱之我們在建立言語活動理論時遇到的第一個分岔路。將語言學的優秀成果應用于外語教學中,不但可以使外語教學建立在語言學的基礎上,同時外語教學也會反過來促進語言學的發展。本文試圖探討語言與言語的含義,關系及其對外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二、語言與言語的含義
語言和言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言是通過言語實踐存儲在某個社會群體成員中的寶庫,是社會個體腦子中潛在的語法體系;而言語包括由說話者的意志轉移的個體組合,以及與實現這些組合所必需的意志相關的發音行為。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言語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具有個體遺傳基礎的功能。社會參與對于實現這一功能是必要的。因此,社會性是區分語言和言語的最準確的方式。語言必須是社會的,而言語不一定是社會的。具體而言,語言是一種社交產品。它既是整個人類話語活動的社會抽象,也是社會主體所必需的規約總和,以便個人可以使用這一功能。例如:人們有能力唱歌,但沒有社會參與,便沒有人會做出旋律。盡管人類的生理功能很重要,但歌曲的本質是社會認同的音樂語言。同樣,歌手各有其獨特的功能。雖然他們是個人語音功能,但他們會根據共同的音樂語言歌唱。當你回到語言層面時,每個人都可以聽到不同人的聲音功能。它們很復雜,但每個人都可以從這個復雜的聲音中判斷出語言的本質。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事實,可以通過社會成員之間的契約而存在。我們這里所指的社會是社會群體意識,而不是語言的社會和文化含義。當我們說這種語言時,我們總是提到個別語言,國家或部落語言。其實,存在特定的語言。首先,特定的語言是社會的,它是社會的產物。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語言。其次,特定的語言存在空間差異。隨著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發生變化,語言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大大增強對人類語言現象的理解。然后,特定的語言反映人類語言的差異。最后,特定的語言具有主要特征。人們對特定語言的理解總是先于對普遍語言的理解。
言語不僅是動態說話行為的總和,也是靜態說話行為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語言是被動的,那么言語就是活躍的。我們認為語言和言語具有三個特征。第一,語言是抽象的,而言語是具體的。可是我們可以在具體的言語活動中感覺到語言的存在。因此,語言的特殊性不遜于言語,有時它并不完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第二,作為一個抽象的系統,必須將語言從整體分解成部分并進行分析。第三,由于語言是抽象的,但作為社會活動的契約,語言又是具體的。例如,成年的社會個體在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訓練后才能掌握語言系統,以掌握其運用;而兒童對語言的掌握與成人不同,因為他們接觸到語言的各個方面,一點一滴地掌握語言的全部內容。
三、語言與言語的關系
岑運強認為,從對立統一的哲學觀點來看,有必要正確理解語言與言語的關系。一方面,語言和言語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區別,另一方面,語言和言語是密切相關的。語言和言語之間的關系似乎與工具和工具運用有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都是先有言語再有語言,并且語言存在于言語之中。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 又是言語的產物。
1.語言與言語的區別。首先,語言系統是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具有相對靜止的狀態,而言語是人們使用這種交流工具來進行交流的過程和結果,具有運動狀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例如,言語的說話和寫作是動態的,而說話和寫作的結果是相對的。語言處于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但由于它被連續使用,它具有絕對的動態性。總之,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其次,語言系統是一種社交溝通工具。人們使用這個工具來說話和寫作,并且可能受到語言系統的規則約束。而言語是人們使用這種交流工具說話和寫作的過程和結果。最后,雖然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是有限的,但無限的句子可以由每個結構元素來表示。
2.語言與言語的聯系。語言和言語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言語是主要的,而語言是次要的。有言語的地方,就有語言的地方,反之亦然。另一方面,語言來自言語,反之亦然。語言是次要的,但絕不是負面的。相反,它在言語中起著積極的義務,規范作用。說話者必須服從某些規則才能做其他事情,否則,社會不能理解或承認它。
四、語言和言語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首先,語言和言語是一對矛盾體。索緒爾認為,語言系統只能由人們在經歷眾多經驗之后,才能建立起來。這也適用于外語教學,因為掌握語言需要積累經驗。
其次,對于語言和言語的關系,必須正確處理。語言是一點一滴地掌握與積累。外語初學者不能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在讀寫過程中常犯一些錯誤,這是很正常的。所以,人們必須加以學習和接受。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老師才能夠發現他們已學到的和應該學到的之間的差距。這樣,老師才可以從學生所犯的錯誤中反饋學生教學效果的信息。
最后,語言和言語的統一要求教師不斷創新,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組織外語教學。一個優秀的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在課堂的言語活動中創造一個真實的言語環境。這樣學生能努力投入這樣的環境里,在多樣化的言語環境里學習,最終學成目的語的整個語言體系。
五、結論
關于語言與言語的關系,從對立統一的哲學觀點來看,有必要正確理解它們的關系。一方面,語言和言語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另一方面,語言和言語是緊密相關的。語言和言語的關系似乎與工具和工具運用有關。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 又是言語的產物。語言和言語區別的重大意義在于一方面闡明了語言研究的不同領域。索緒爾提出的語言語言學和言語語言學對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它為語言學習和研究提供了一個范式。任何學習外語的人都會開始用一些詞來模仿外國人的發音,但人們不能停止在這個階段。相反,人們應該盡力在語言階段掌握語言系統。但是,掌握語言系統不是最終目標。事實上,人們需要使用語言系統來創建單詞和句子,并將其返回到言語階段。因此,語言和言語對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岑運強.語言和言語、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J].漢語學習,1994(4):43-46.
[2]岑運強.言語的語言的界定、內容及其研究的方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4):71-77.
[3]岑運強.言語的語言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岑運強,石艷華.二十年來語言和言語問題研究述評[J].漢語學習,2008,(4).
[5]聶志平.再論語言、言語的區分[J].語言與翻譯,2004,(4).
[6]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7]王長春.語言、言語與外語教學之我見[J].現代外語,1986(1):43-46.
[8]謝滿蘭,劉紹忠.“語言”和“言語”的區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2(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