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團場高中英語教學面臨著學生英語水平較低,學習動力不足和教師教學模式固化,教學方法陳舊,教師過分依賴教材等問題。本文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視角出發,為團場初中英語教學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高中英語教學
【Abstract】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tudents English level is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is insufficient, teachers teaching mode is solidified, teaching methods are outdated, and teachers rely too much on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sociocultural theory;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作者簡介】高雪晨子(1995- ),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
引言
2017年發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其總目標是要求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但在較為偏遠的團場地區,很多學校的初中英語課堂由于生源質量較差,教學模式死板等原因,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團場初中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困難
1.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低,學習動力不足。團場中學的生源主要是中考升學。優秀學生會進入更好的學校,留下來的學生是成績較弱的。由生源上分析,團場高中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總體水平較低。
2.教師依賴教材,不能靈活使用教材。團場高中英語課堂流程就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來完成,比較死板,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3.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脫節。目前使用的2011版教科書,有些內容已經陳舊了,而學生可以從多種途徑 收獲新的信息,使用陳舊內容的教師,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
針對上述問題,專家學者都在不斷探索解決辦法。如社會文化理論及其對于英語教學的啟示(冉真秦,2015);從社會文化理論視角思考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趙磊,2017)等。筆者認為,語言作為社會活動的中介,如果沒有社會文化和社會環境,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本文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角度對團場高中英語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二、社會文化理論對團場高中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社會文化理論,強調人的認知發展是個體內在機制與社會文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在學習者認知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核心概念有以下三個。
1.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指學習者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伙伴合作中解決問題時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維果斯基認為在這一區域內,學習者需要指導性參與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由此可見,在教師的幫助下,教學應當使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再往前一步。
2.支架。針對最近發展區和語言學習的關系,Wood等人(1976)提出支架理論,即兒童或是不成熟的個體在其他較成熟的個體的指導或幫助下下完成任務或活動,在這里為不成熟個體提供指導或幫助的過程就是支架。教師和程度較好的學生都可以擔任支教。
3.活動理論。Vygotsky(1978)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Leontiev和Engestr·m補充完善了該體系,認為個體的認知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個體通過參與目標導向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借助多種形式的中介與社會文化環境交互過程中逐漸得到發展的。在教學中,師生互動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
三、社會文化理論對團場高中英語教學的啟示
1.最終目的不是學習語言,而是使用語言。語言的學習,最終目的是能夠自如的與外界交流,而現今的團場英語教學,教師的重點放在詞匯,語法等枯燥單調的內容上,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改善這樣的狀況,教師就要轉變思想,不再只關注語言本身,更要關注如何使用語言,鼓勵學生運用英語來交流和思考,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2.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團場學生相較于城市學生,更難接觸到真實的英語環境。而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學習資源應當服務于社會活動,才會產生有意義學習。為了彌補缺失的真實情境,教師在教學材料選擇中,應當關注時事,了解學生興趣,努力為學生營造新鮮有趣的學習情境。
3.語言學習應該是學生與老師共同學習。Vygotsky(1986)和Wertsch(1994)認為學習者習得語言與技能需要在更多有能力的成員的幫助下完全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借助這些有能力的成員的調節,學習者可以將能力提升到本人自己無法達到的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學習團體,學習者可以在參與活動中體驗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不在是教學活動的獨裁者,而是一個參與者,可以和學生一起實現語言學習上的進步。
四、結語
社會文化理論進入我國較晚。在我國外語教育,社會文化理論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領域,對于普通高中教育這一部分,涉及較少。本文只是就團場英語教學這一點,從社會文化理論角度給出一些思考和建議,而如何真正將這一理論應該用于教學當中,仍然需要廣大專家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In M.Cole,V.John-Seteiner,S.Scribner,&E.Souberman;(Ed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Vygotsky,L.S.1986.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Wertsch,J.V.From Social Interaction to Higher Psycho- logical Processes:a Cla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ygotskys Theory[J]. 1979(22):1-22.
[4]Wertsch,J.V.The Primacy of Mediated Action in Sociocultural Studies[J].Mind,Culture,and Activity,1(4):202-8.
[5]Wood,D.Bruner,J.&Ross;,G.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Solving[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76(17): 89-100.
[6]高艷.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角度論語言教師的中介作用[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3):93-96.
[7]冉真秦.社會文化理論及其對于英語教學的啟示[J].新絲路,2015 (11):61-63.
[8]趙磊.從社會文化理論視角思考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7(6):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