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泓銘
在十九大制定的經濟方針策略和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開會議,結合最新的國內國際經濟態勢,為下半年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國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自2015年以來,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提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同時還特別強調了一個“穩”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的主要矛盾進行了全新的闡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不均衡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明顯差異,發達省份與內地和邊遠省份的經濟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如此發展下去,化解我國面臨主要矛盾的難度也將進一步加大。如何解決一直以來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的差異性,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資金、人才投入等問題,對于補齊短板意義重大。另外,區域經濟發展還要特別重視因地制宜、以我為主,不能將貧困、邊遠地區經濟建設僵化地比照沿海和工業發達地區來發展,并要以全國一盤棋的戰略定位,發揮好各省不同的優勢實施區域分工化發展,以促進國家和各省經濟真正健康發展。
金融往往是一國經濟的脆弱點,此點一旦塌陷,可能造成經濟整體出現動蕩,然而,我國過去的粗放發展,給金融留下了太多欠賬,隨時可能因此而引發重大風險。更為危險的是,與金融長期捆綁的虛擬經濟和房地產兩大領域吹漲的泡沫極容易破碎。同時被泡沫經濟套牢后的金融資本也很難對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撐。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頂在了最前面,并做出著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的重要部署,可以說把準了脈搏,抓對了要害,為我國經濟穩健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定海神針。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在較快速發展軌道運行。其中有不低于三十年的時間,國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視發展速度,然而發展的質量,如產業結構、產品質量、科技含量、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存在較多短板。今年上半年爆發的中美貿易戰,美國公然叫囂對我國高科技產業下手,打壓敲詐中興公司,甚至還狂妄地“叫停中國制造2025”,這些問題充分顯示了在我國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欣欣向榮的網絡新經濟背后,隱藏著致命的技術短板,這一短板幾乎將中興推向倒閉的邊緣,也給我國在應對貿易戰時造成了很大被動。
但從客觀角度看,中美貿易戰也為我們提供了把壞事轉化成好事的機會,其間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風險,正好為我們提供了反面教材,也給我們創造了逐一補齊短板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