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茅臺”不僅僅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民族精品,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的古地名,蘊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和歷史信息,反映了我們民族對喀斯特地理環境的認知智慧,體現了先輩對生態環境的敬畏和保護。茅臺區域地名的生成,既受一定地域自然條件的影響,又有一定地域歷史文化的作用。它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歷史與地理的結合,人文與自然的融匯。本文從“茅臺”地名沿革、茅臺語詞文化內涵解析、茅臺區域地名的命名理據等三個方面,闡述茅臺地名語詞的豐富內涵。
關鍵詞:茅臺 地名 語詞文化 研究
地名是活化石,它忠實的記錄了中華民族發展演變的歷史,保存了幾千年來祖先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出來的中華優秀文明。“茅臺”不僅僅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民族精品,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的古地名,蘊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和歷史信息,反映了我們民族對喀斯特地理環境的認知智慧,體現了先輩對生態環境的敬畏和保護。“茅臺”這一地名的生成,既受一定地域自然條件的影響,又有一定地域歷史文化的作用。它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歷史與地理的結合,人文與自然的融匯。
地名文化包括了地名語詞文化和地名實體文化兩個層面。地名語詞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地名的語源文化內涵,地名實體文化則體現了其所指代實體的地理、歷史和鄉土等以及圍繞這些實體所形成的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性的多元文化體系。地名語詞文化和地名實體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構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茅臺”地名包含豐富的語詞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和價值。以下將從“茅臺”地名沿革、茅臺語詞文化內涵解析、茅臺區域地名的命名理據等三個方面,闡述茅臺地名語詞的豐富內涵。
一、“茅臺”地名沿革
關于茅臺鎮名稱,歷史上有不同的稱謂,最終沿用下來的唯有茅臺一名。隨著以地命名的茅臺酒名揚海內外,茅臺這一地名也開始聞名天下,一百多年來再未作過更改。
據考證,古代濮獠部落居于茅臺古地。他們將長滿了馬桑樹的赤水河東岸今茅臺區域一帶,稱為“馬桑灣”。據目前考證,馬桑灣是茅臺區域最早期使用的名字。后因世居于茅臺古地的濮人部落在赤水河的東岸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為來往行人飲用提供方便,所以深得人心,人們便又將此地稱為“四方井”。[1]
據考證,到了宋代才叫茅臺。至宋代時期,歷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臺,立燈桿祭祀祖先和神靈。因用以祭祀的土臺上面長滿了茅草,人們又將此地稱為茅草臺,簡稱“茅臺”。有文字可考的“茅臺”這一地名最早出現于元末明初時期懷德司安氏族譜中。追根溯源之后才發現,元朝的水西土司,安姓土司的先祖與元朝有過長達百年的交集。
據元史記載,1282年(至元十九年)忽必烈曾派其皇孫帖木兒不花駐營于今貴州“亦溪不薛”地區。《大定府志》中記載:“亦溪不薛,水西也”。水西地區的黔西縣境內分布著眾多湖泊,而且地勢比較平坦,正是養馬的絕佳場地,所以水西又是元朝全國十大養馬場之一,大量蒙古軍隊在此屯養生息,所以蒙古與彝人結成盟友關系。忽必烈賦予水西彝人高度自治的權利,并設立了水西土司。而茅臺區域恰好就在水西土司所管轄控制的“亦溪不薛”地區。
有一天,皇孫帖木兒不花帶領一支人馬路過赤水河東岸,忽然發現此處有多處井水,便下馬飲水,發現此地井水甘甜可口,頓時令人神清氣爽。這時,喝完水的馬忽然躁動不安,不料發現,井水周圍竟然有成群蛇出沒,于是蒙古軍人大喊:“茅戈臺、茅戈臺”,隨行的彝人不知道蒙古語說的什么?從此,蒙古軍人經常和彝族人來此飲水,每次蒙古軍人來就說“茅戈臺”,于是彝人也習慣性的叫此地為茅戈臺,并把它載入家譜當中,直至元朝末期。
元朝以后,對行政區劃進行了變更。在縣以下分設寨、村、坪、部等幾個行政統治級別,此時的茅臺區域才正式定名為“茅臺村”,后來被茅臺人們慣稱為“茅村”,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一些老茅臺人仍將今天繁華的茅臺鎮叫做“茅臺村”,從側面也反映出了茅臺行政區域級別的歷史演變。明朝時期,茅臺街上修建了一座萬壽宮,宮外有一座半邊橋,過往賓客、商賈經過半邊橋到萬壽宮里拜佛祈福,時間久了,人們便又將茅臺區域叫做“半邊橋”。據老茅臺人蔡海燕說,半邊橋就位于老茅臺鎮醫院內。但隨著茅臺經濟的發展和旅游開發,半邊橋遺存早已不知去向。
為方便川鹽入黔,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開鑿赤水河道。河道疏通后,川鹽便經赤水河道運入貴州境內。茅臺所處的一段航道被人們稱為“仁岸”。因茅臺處于川鹽入黔的水陸銜接地,交通便利,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茅臺區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鹽運業的發展促進了茅臺市場經濟的繁榮,從而成為黔北往來物資的主要集散地。 因茅臺經濟繁榮所以又被人們稱為“益商鎮”,簡稱“益鎮”。茅臺區域地名雖幾經變革,但終因人們習慣稱作茅臺,民國時期,再度被官方定名為“茅臺鎮”,一直沿用至今。
據《商業古鎮——茅臺》一書記載:“1932年,茅臺鎮正式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茅臺鎮。1953年仁懷縣治所由中樞鎮遷到茅臺鎮,1958年升為區級鎮,1967年仁懷縣治所又遷回中樞鎮,中樞區區公所遷茅臺鎮,茅臺鎮又為鄉級鎮”[2]。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時,保留三鄉一鎮歸茅臺鎮,其余分別劃歸中樞鎮、魯班鎮、二合鎮管轄。2015年12月8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294號批準對茅臺鎮進行新的行政規劃,設置新的茅臺鎮。新設置的茅臺鎮轄6個社區22個行政村至今。
二、茅臺語詞文化內涵解析
茅臺各類地名語詞具有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的特征,且各類地名詞有其一定的結構組成方式。
茅臺地名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比如從語言學角度來講,“茅臺”一詞屬于漢語政區地名,由語詞構成;從地理學角度來看,“茅臺”地名是茅臺區域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茅臺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從歷史學角度看,“茅臺”地名又是時代的產物,儲存了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茅臺區域其他各類地名都可以從以上三個角度做具體詳細的分析與解釋。
研究茅臺的語詞文化內涵,就要從語言學角度著手。“茅臺”兩字的語音讀作máo tái。“茅”字共八畫,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臺”指高平的建筑物。茅臺兩字組合在一起,從字面意思理解,指長滿茅草的土臺。黃萍在《清代建制變更與赤水河開鑿改寫茅臺區位歷史》一文當中對“茅”字從“語義”上作了闡述:“茅臺的‘茅字與‘茅草有關,因為茅草功能頗多,自然成為了古代先民生存的重要依賴……在中國,‘茅的神性象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縮酒神物。二是,作為驅邪避害和占卜靈物。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先民們,普遍將‘茅與敬神聯系在一起,作為宗教崇拜的對象。”[3]
地名語詞有語音長短以及語音旋律的變化。以下我們從語音長短來分析茅臺地名,就“茅臺”一名來講它是雙音節地名。茅臺區域雙音節地名較多,如南坳、德莊、驛站、巖灘等,多為專名;茅臺區域地名中三音節名稱最多,如萬壽宮、觀音寺、楊柳灣、丁字口、鹽巷街、河濱街、朱砂堡、豬旺沱、野貓溝、鐵聯社、椿樹村、中華村、上坪村、桂花村等,主要由專名和通名共同組成;茅臺區域地名中還有一些多音節構成的地名,如元木巖村為四音節地名,國酒文化城為五音節地名,1915慶典廣場為加入數字的特殊音節地名,四渡赤水紀念園為七音節地名。這些雙音節、多音節地名共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茅臺地名世界。
地名是人們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專有名詞,一般有專名加通名構成,專名在前通名在后,如“茅臺鎮”。這里的“茅臺”是專名,“鎮”是通名。專名的形成體現著命名者對這個地理實體的最初認識和理解。專名各式各樣,取名時力求個性化,以不和別地重復為佳。通名是各地通用的名稱,力求穩定、一致、規范。
和一般詞語一樣,地名詞語的意義也由詞語基本意義和詞語附加意義共同構成。地名語詞的基本含義主要指地理實體的具體位置、范圍和類型等。地名詞語附加意義包括地名來源和演變、區域特殊的自然景觀、當地經濟文化生活、歷史人物或事件等。地名語詞附加意義反映的是人們對這個地理實體的認識、看法、意愿等。“茅臺”,用于指稱茅臺鎮這塊地域時,就是基本義。指它“古稱馬桑灣、四方井、半邊橋、茅臺村”、“現為仁懷市下轄白酒工業強鎮、天下第一酒鎮”這些內容時,就是從歷史沿革、社會事件角度論述它的附加意義。
三、茅臺地名的命名理據
地名是一種特定的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和理據性。任意性是指語言符號的形式和所指意義之間沒有本質的必然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取決于社會的約定俗成。語言又具有理據性,一個詞在創造出來的時候總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據的,地域語詞亦不例外。地名詞語出現的道理和依據就是地名命名理據,它說明地名詞義與所指代區域范圍內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密切關系。
茅臺區域地名命名方式多樣、命名理據豐富多彩。茅臺區域各類名稱命名方式與茅臺區域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均有密切的關聯。茅臺區域絕大多數地名命名來源于民間,而由官方命名地名的情況較少。茅臺鎮各類產生于民間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理據主要是著眼于茅臺區域卡斯特地貌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而茅臺地域官方命名地名的理據往往是其政治理想和政治愿的一種特殊體現。
體現出統治者的茅臺鎮源于地理命名的較多,多是對地形地貌描述的指稱。如南坳、梅子坳、野貓溝、代家坪、銀灘、芭蕉灣、蘭家灣、黃葛溝、大山堡等。源于歷史因素的命名,有紅軍橋、黃家大院、1915廣場等;源于政治因素的地名,有鐵聯社、合馬鄉、河濱社區、觀音寺社區、巖灘村村委等,多是地名專名加我國目前使用的行政通用名;源于宗教因素的命名,有觀音寺、騎龍寺、臺圣寺、文昌閣、上玉皇閣、下玉皇閣等眾多宗教廟宇名稱;源于人們的理想愿望的命名,有德莊、太平村、懷莊等。茅臺地名不僅很好的反映了茅臺的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而且反映了茅臺人的宗族觀念和宗教文化信仰,同時體現了人們希望能夠安居樂業、長治久安的美好愿望以及對人們美好品德的向往與追求。
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茅臺區域各類地名是當地自然的、人文的景觀在茅臺群眾觀念中的一種特殊體現。它既是一部特殊地理環境素描本,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見證物,更是一個地區人們社會心態、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的記錄冊。探究茅臺地名由來,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了解茅臺歷史文化的源流。
參考文獻:
[1]貴州省仁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仁懷市志(1978-2005)[M].方志出版社,2013.
[2]周山榮,龍先緒.貴州商業古鎮茅臺[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3]黃萍.清代建制變更與赤水河開鑿改寫茅臺區位歷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5):238.
(基金項目:2017年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GZLLLH2017081項目資助;作者簡介:桑付魚,茅臺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區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