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討發現,大學新進同學大多面臨著有關適應、人際方面的關系、學習以及自我意識等相關的心理問題。而團體輔導對學生的心理可以起到積極的撫慰作用,團體輔導后,大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客觀地認識自己,無條件地面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把這些不積極的因素轉化成上升的、正能量的因素,這樣的話我們才可以不斷的前進和成長,也才能夠熱愛和擁有大學生活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團體輔導 大學新生 心理健康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狀況比較普遍。在教育成就的環境下,學業上的壓力逐漸遮掩住了中學生們內心方面的一些問題,這也是大學生在心理上面的問題和因為這個問題帶來的相關影響的一個伏筆。所以,我們需要重視中學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心理問題帶來的影響。團體活動可以幫助和啟發學生的正常學習,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促進他們對自身的認識,改善人際關系,學習大學生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并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本文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大學新生主要面臨的問題以及團體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一、大學新生主要面臨的問題
(一)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
大多數的大學新同學在剛入校園的時候,因為遠離自己的家鄉,需要面臨在語言使用、飲食口味、住宿習慣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感受新的地域上面的文化,他們將有一個重新社會化的過程。這也使南北兩地學生之間的不同越發明顯,差異顯著,而其中一些不能獨立生活或沒有居住經驗的學生很難適應這些方面的問題。并且軍訓活動也會影響一些身體素質不佳的學生,造成身體上的吃力。在正式開始大學生活后,有一部分新生因為沒有人管控,缺乏壓力,逐漸養成懶惰、飲食、不規律的工作習慣等不良習慣[1]。這些環境所帶來的失調失調和不良習慣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二)人際關系問題
大學新生面臨著新的社交關系,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大學里的社會關系比中學更為復雜,有些大學新生的心態是復雜的。在沒有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前,這些學生可能懷念中學的朋友和想回憶過去的人。對于新生來說,他們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有著很大的異質性,新的師生關系、異性與宿舍的關系更為復雜。但在心理上,他們有矛盾心理,他們想交往,拒絕逃避。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依賴他人的心理特征。在人際交往技巧方面,一些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學生在離開父母上大學后變得越來越難以溝通。這些學生在克制心理活躍交流、挑選話題、細聽別人和自我的表達以及移情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而在人與人的交往方面,一些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學生進入大學,他們的溝通障礙日益突出,人際交往方面困難,因此,容易產生孤獨和自卑心理問題。
(三)學習心理問題
軍事訓練結束后,大學新生正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隨之出現了相應的問題。一些學生缺乏壓力和動力,失去學習主動性。在沒有中學壓力的情況下,大學群體有一個單一的客觀環境,一個空白和沒有努力的學習方向,大學和高中也是不同的。大學老師主要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并且不會嚴厲地督促學生必須學習,靠的是學生的自覺性。如果不能及時改變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則會在今后學習中出現逃學、學習成績差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如果發現大學生活不是理想的生活以及不喜歡自己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上會有更多的心理問題。
(四)自我意識問題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身心狀況、自身和他人以及與周圍世界的關系的理解。剛去大學的同學正在一個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些學生的自我意識也在慢慢覺醒。根據一些調查顯示,大學新生的自我知識得分最低,對自己的理解還不夠完善。同時,新生的需求不斷提高,他們希望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希望有獨立的發展,享受動力、自我滿足和歸屬感。并且,許多的同學在入學之后喜歡進行橫向的比較,這讓“理想我”感到很沮喪,“真正的我”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是令人失望的、不愉快的、不可言說的消極經驗。此外,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而價值觀的多樣性,往往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新生中出現的對自我以及對別人,對周圍事物不準確的認知與選擇,都會引起自身品性的養成,多元選擇引起的心理沖突將會影響到剛入大學校園的同學心理健康的發展[2-3]。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學新生人際交往能力
群交互的通信網絡一般被認為是鏈式、輪式、圓周式、Y型和全通道五種形式。顯然,全頻道的通信網絡、信息傳輸速度相對較快,群體成員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模擬相關訓練來訓練成員。新的大學入學階段是熟悉和適應環境以及交往新朋友的關鍵時期,建立良好的友情也能幫助大學新生適應生活。為了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大學新生有著相似的心理需求或目標,因此團體輔導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一些活動也在校園里進行。活動的分享與溝通可以讓剛入大學校園的學生說出自己的心里面的真實想法,這也為活潑型的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通過自我表露來緩解新環境的壓力;內向型學生通過傾聽他人的相似感受,緩解心理壓力,獲得“他人”的體驗。
(二)增強新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高凝聚力大學班的形成。
群體所有權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但并非每個群體都能感受到歸屬感。目前,大學生班級中普遍存在著凝聚力和歸屬感不足的問題,削弱了班集體為學生提供社會心理支持的能力。現在新生獨生子女人數多,普遍缺乏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在團體指導的理念和技術下,我們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自尊、接受和社會心理。具體而言,在團隊活動中,團隊成員共享共同的團隊目標,為目標分擔責任,實現組織承諾和感受在生活體驗中的歸屬。同時,也有助于克服男性和女性在活動中的敏感心理。打破可能的疏離現象,營造和諧的氛圍。這些團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同學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模式,促進了學生個性和集體的和諧發展。
(三)加強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培養主動、自主的行為習慣
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培養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積極主動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但在現實中,許多學生得到了知識,但是他們沒有情感體驗,出現“意思我懂,就是做不到”的感受,即出現知行脫節的現象。在學生中開展的團體活動能夠有效地關注其"情感"和"行為",通過這些團體活動,可以促進知識、情感的融合,避免知識的剝離、理解的分離,進而增強新生的感恩意識、責任感、主動性和自覺性。學校可以在軍事訓練結束后對新生進行一些團體輔導活動,如虛擬有限的生活時間和豐富的故事情節。讓新同學可以在虛擬的團體活動中提早去接觸和感受人生的短暫,以及世界上各種情感和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這可以順應父母的心理,感恩父母的心理,回憶過去的父母和孩子的磨擦,體驗悔恨的心態。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團隊責任和領導素質的活動,采取球員的形式犯錯誤,隊長的處罰形式直接顯示領導責任的內涵,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強烈的沖擊。這些都會對責任感有很深的感受。這些活動可以使導師具有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知情兩重的作用下實現知、行的統一,增強感恩和責任感,使學生選擇滿意、自愿模仿這些行為。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類似的團體活動,這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的習慣。
(四)激發自我潛能,促進全面發展
在群體中,在自我分享和自我暴露的過程中,成員會意識到他人的問題與自身的問題相似,會淡化自身的自卑和焦慮,從而改變對自我的不適當評價,重建正確、健康和客觀的觀念。同時,增加自己面對問題的信心,并正確激發自身潛力[4]。團體輔導是為了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自我體驗,反映自我鏡像,通過互動和交流發現自我認知中的問題,認識到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識問題,最終實現自我意識和實現自我調節的目標。
群體安全、可信、和諧的積極氛圍,也將促使成員從多方面重新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并且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這種氛圍也滿足了成員的心理需求,消除了心理上的過度防衛,并有效釋放了壓力。可以讓成員們在互動中進步,促進成員們自我全面發展。
三、結語
總之,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積極作用。在我國,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的應用比較晚,但是近年來我們國家對團體心理輔導的研究有所增加。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團體輔導終有一天將成為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陳璐瑋.團體輔導在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13):105.
[2]錢利清,田牧,黃振華.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才智,2011,(25):123.
[3]鄢呈玥,蔣宇.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初探[J].社會心理科學,2007,(Z1):236-239.
[4]姜巧玲.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D].中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劉爽娜,碩士研究生,作者單位:韶關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