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 陳小薔
江蘇連續多年在全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專利數、高校院所總數、研發人員總量都位居全國前列。雖然江蘇高校多、人才多、資源多,但是“近水樓臺”并沒有充分“先得月”“多得月”。我省還未能培植出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規模與品牌蜚聲世界、引領產業跨越發展的創新型企業。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總體產業體系還嵌套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
江蘇產學研合作之所以郁結難解,其問題主要不在企業。企業出于市場競爭的需要,尋求產學研合作的動力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有些政府部門在產學研合作中將精力過于集中在更有顯效性的“最后一公里”,而不是默默無聞的“第一公里”;高校為了應付科研考核,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始終不高;科研人員缺乏科研自主權,科研是為了“應景”,而不是市場需求。針對江蘇產學研合作中存在著資源錯配與浪費現象,提出以下三點想法。
前移政府對于產學研合作的關注重點。在產業創新鏈中有兩個重要環節,一個是從科學(基礎研究成果)到技術的轉化(即“第一公里”),另一個是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化(即“最后一公里”)。2004年在全國率先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聚焦成果轉化環節以來,江蘇花了相當大的精力推動技術向產品的轉化。從科學到技術轉化這個產學研合作的“第一公里”,政府有關部門卻鮮有問及。事實上,這個“第一公里”,“荊棘叢生、前途迷離”。高校院所不愿做,廣大中小微企業做不來,恰恰是最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地方。要加大對從科學到技術轉化階段的財政補貼與支持,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產學研各類創新資源的統籌協調,加快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更大力度和更深層次地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產業技術創新。
提高高校績效評價體系的市場導向性。受現有資助模式、評估體制影響,高校院所存在科研取向與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致使科技成果數量雖多,但適合生產應用的成果少。盡管政府出臺很多政策推動改變這一現狀,但效果不夠理想。其關鍵在于,高校總體的考核導向并沒有相應改變,高校的評價仍然圍繞著論文數、縱向課題數等科研指標。要想真正調動高校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就要解放思想,從頂層設計著手改變對高校的考核評價體系。對省屬高校的評價指標中,應考慮增加市場化導向的權重,將橫向課題、專利創造、標準制定及成果轉化,納入高校考核及高校教師崗位考核、評獎推優、職稱晉升的參考依據,引導高校轉變觀念,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賦予科研人員充分的自主權。目前,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要松綁科研項目的管理,給予廣大科研人員必要的自主空間和自主權,讓他們獨立自主決策,科學有效管理,盡量少干預或不干預。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對研發方向和技術路線決定權下放不夠。這就導致政府資助的新興產業常常變成了“過剩產業”、新興技術變成了“壓箱底”技術,應時應景,就是不應市場。成立于2007年的歐洲科學研究委員會(ERC)的做法可以作為參考。他們在資助基礎科學研究時,任何領域的任何研究都可以申請資助,“創新”是獲得資助的唯一標準。只要是優秀的、沒人做過的研究都可以申請。近十年來,ERC共投入120億歐元,資助了全球7000個前沿基礎研究項目。截至2017年3月,ERC資助的項目中,產生了6個諾貝爾獎、5個沃爾夫獎和4個菲爾茲獎。江蘇要著力構建開放的科研體系,多一些服務,少一些約束,賦予科研人員充分的自主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釋放創新活力,產出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和成果。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