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
摘 要: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和領會現代漢語語音的中國文化意蘊,讓學生體會漢語言文化之美,樂于傳播漢語言文化,在漢語交際和傳播中更加精準、自如和生動。
關鍵詞:對外漢語;現代漢語語音;中國文化;雙聲;疊韻;疊音;押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7-0008-02
現代漢語語音的中國文化意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變化中求和諧。現代漢語語音在聲調的抑揚頓挫中傳遞出和諧的旋律感;在吐字的彈與收、開與合之中呈現字音的圓潤之美;雙聲、疊韻、疊音和押韻,營造出現代漢語語音的多變和諧之美。二是含蓄中顯幽默。中國人有內斂含蓄又不乏幽默的民族性格,體現在語言活動中,即常常采取迂回委婉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表情達意。三是偏愛和避諱中求美好。漢民族具有趨吉避兇的民族心理,體現在語音中就是對有些音的偏愛,對另一些音的避諱。
一、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中國文化傳播
1.“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教學對象具有特殊性
這種特殊性體現在學習者有迥異的母語特征、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他們在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上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體現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都是第二語言、甚至是第三語言的學習者。每一種民族語言都有約定俗成的語言系統,有社會既定的語言規范。例如,人們長期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中,會運用熟知的語言符號并按照一定的思維方式和結構方式加以編碼,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習慣。同時,人們也會不可避免地把某些已知的語言規則用于漢語學習之中。“對外漢語教學”不是教學習者習得語言,而是教授某種新的語言表現形式,培養新的語言習慣。因而,對外漢語教學必須讓學生了解漢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心理等,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學生對文化理解得越透徹,語言學習就越準確。
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種語言會隨著特定的文化產生
王希杰曾這樣論述:“語言的本質就在它與文化的相互聯系和制約之中,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本身就是信息,這信息就是民族的文化積淀。”現代漢語是一種文化,它的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符號都承載著獨特的中國文化意蘊。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從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等語言要素和語言材料出發,結合相關的語用知識和文化知識,培養學習者聽、說、讀、寫等漢語能力。對外漢語教學既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時刻離不開文化闡釋。
“語音是人類發音器官發出來的、具有一定意義、能起社會交際作用的聲音。”作為語言的物理基礎和生理基礎,語音自然不可能從文化中游離出來而獨立存在。“一個民族的語音特點與這個民族的文化氣質,存在一種深層的同構關系,語音的變化與文化的流變和遷徙也存在一種或先或后的同步關系。”這揭示了語音和文化不可分離的緊密關系。同樣,現代漢語語音必然或隱或顯地承載著中國文化意蘊。它最基本的單位是音節,每個音節由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21個輔音聲母,39個韻母,陰陽上去四個聲調組成了1300多個音節。輔音聲母中清音占優勢,韻母中元音占主導地位,元音樂音成分多,發音響亮悅耳。而且現代漢語的雙音節、三音節、四音節詞有約定俗成的輕重格式,節奏明朗,富有韻律,兒化音也給語音帶來柔美、細膩的感覺。再加上雙聲、疊韻、疊音的一些詞,更顯出現代漢語語音的音樂性。
二、現代漢語語音的中國文化意蘊主要體現
1.變化中求和諧
現代漢語語音富有變化,但又呈現出和諧的韻律,這契合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
首先,現代漢語有陰陽上去四個聲調,陽平調35上揚,而去聲調51下降,恰成反比;陰平調55平直,而上聲調214曲折,也互相對立。這除了利于辨義之外,也使漢語音節構成抑揚頓挫的音樂色彩。四個聲調區分明顯,但在一定音域內起伏變化,聽起來很和諧。例如,“光明磊落”“山河美麗”“滿園春色”“一心一意”等成語,在高低起落中傳遞出優美和諧的旋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歌曲《中國話》里唱道:“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中國人遣詞造句比較注意平仄的搭配,一連串的平聲字或者一連串的仄聲字都不好聽,缺乏樂感,只有平聲與仄聲有節奏地間隔出現,才會有抑揚頓挫的變化,才會有多變中的和諧美感。例如,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平仄相間,高低錯落,回旋往復,構成了流暢優美的節奏感和音樂性,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讀者身心愉悅。
當然,聲調使漢語有了抑揚頓挫的美感,同時也給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帶來障礙。世界上的很多語言沒有聲調,即便有聲調,也和漢語的聲調模式有著很大差別,因而外國學生能否準確掌握聲調,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語音面貌。“洋腔洋調”和“怪腔怪調”,主要是因為聲調偏誤所致,所以幫助外國學生克服這些困難是每個漢語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和難題。同時,教師只有使外國學生真正認識到漢語語音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讓他們學會欣賞和享受漢語起起落落的和諧之美,才能使他們對枯燥的語音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漢語講究“吐字歸音”,吐字歸音是使字音準確、清楚、完整,送音有力的傳統發聲手段。它要求每個音節既展示字音的全部結構,并且在彈與收、開與合之中呈現字音的圓潤之美,也包含著“變化中求和諧”的文化意蘊。語音學家把漢語音節分為字頭、字腹、字尾,在吐字過程中,對字頭、字腹、字尾的處理,分別叫作出字、立字、歸音。出字要求字頭叼住彈出,蓄氣有力,除阻干凈利落,短暫敏捷,富有彈性,這樣才能帶動其后的發音。立字要求字腹拉開立起,氣息均勻,音長聲響,圓潤飽滿。歸音要求到位弱收,送氣到家,干凈利索,尾音輕短,完整自如。通過對三個部分的科學控制,漢語音節呈現出“棗核形”,整個字音具有準確清晰、集中流暢的和諧美感。
第三,雙聲、疊韻、疊音和押韻,營造出現代漢語語音的多變和諧之美。在漢語語音體系中,聲母、韻母、聲調、音節是基本元素和構件,智慧的漢民族經過巧妙整合,建構了雙聲詞、疊韻詞、雙聲疊韻詞、疊音詞,這些詞的運用可以協調音韻、增強節奏,產生回環蕩漾、悅耳動聽的音樂效果。例如,秦牧的《長街燈語》:“這么一想,我就覺得遠遠近近的燈,都像在呢呢喃喃,絮絮叨叨地講著各種各樣的語言了。”作者用了“遠遠近近”“呢呢喃喃”“絮絮叨叨”三對AABB式疊音詞,就把長街燈語描摹得活靈活現,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誦讀起來和諧悅耳。
押韻是把韻母相同或相近的韻字放置在文章中某些句子末尾,使聲音和諧悅耳,誦讀朗朗上口,產生連綿回環的音樂美。例如,戴望舒的《雨巷》,全詩押ang韻,柔和婉轉,回環復沓,形成了優美的旋律、和諧的節奏,顯示出濃郁的詩味,傳達了作品的悠悠情韻,仿佛一首輕柔而舒緩的小夜曲。押韻不僅是詩詞等韻文的一大語言特點,而且在散文和劇本等作品中也常常運用押韻,上下照應,使音韻和諧,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和戲劇效果。
2.含蓄中顯幽默
“作為與內在精神力量密切相關的人類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語音形式自然也同民族的全部精神稟賦相關聯。”中國人有內斂含蓄又不乏幽默的民族性格,體現在言語活動中,即常常采取迂回委婉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表情達意。
諧音現象正是語言含蓄美的一大體現。諧音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段。普通話聲母和韻母相拼構成的基本音節(包括零聲母音節)有400多個,加上聲調的區別有大約1300個音節。漢語中的諧音現象極為豐富,使用頻率也很高。究其原因,漢語的音節結構形式有限,讓有限的音節去表現紛繁復雜的各種意義必然會出現大量同音或近音的字詞。
歇后語是漢語中所特有的語言現象,而諧音歇后語又是其中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如“空中布袋——裝瘋(裝風)”“宋江的軍師——無用(吳用)”“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無發無天)”等,巧妙地運用諧音將深刻的事理融于簡單通俗的語言中,間接表達真實意圖,耐人尋味,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和趣味性,有著詼諧幽默的表達效果。
現代社會有很多廣告語運用諧音,別出心裁,頗有意味。例如,鞋子的廣告語:步步為贏(步步為營),酒的廣告語:酒負勝名(久負盛名)、天嘗地酒(天長地久)、九酒歸一(九九歸一),蚊香的廣告語:默默無蚊(默默無聞),鎖的廣告語:別無鎖求(別無所求),洗發水廣告:給你無屑可擊(無懈可擊)的黑秀發。諧音雙關體現了民族的價值取向,體現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漢語中的諧音現象極為豐富,使用頻率也很高。潘文國教授曾指出:“如果考慮到漢字形音義一體的本質,我們馬上會發現同音字多的問題不僅不是漢語的一個弊病,而且是漢語的一項重要特色。整個漢語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諧音文化:整部漢語使用的歷史,可以說離不開對同音字現象的妙用、巧用。可以說不懂得漢語的諧音之妙,就不曾真正懂得漢語。”諧音是一種文化,諧音彰顯了漢民族的智慧。但切不可濫用諧音,如果濫用會出現低俗、媚俗等現象,破壞和影響漢語的規范性和品位。
3.偏愛和避諱中求美好
漢民族是一個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民族,具有趨吉避兇的民族心理。體現在語音中就是對有些音的偏愛,對另一些音的避諱。例如,過年的時候家里要準備魚,“魚”和“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家里有人結婚時,長輩會在新人床上放上棗子、桂圓、核桃等,諧音“早生貴子”“生活圓滿”“百年好合”。漢民族偏愛數字六、八、九,因為“六”跟“祿”音近,寓意順利;“八”跟“發”音近,寓意“發財”;“九”跟“久”同音,寓意“長久”。有的賓館電話的四個尾數是“八一六八”,諧音是“發了又發”。某鞋店多標以“吉利”價格,最暢銷的鞋是一種標價為“一六八”,象征“一路發”的皮鞋。生意人住飯店,也喜歡住在房號“五一八”“六八八”“八一六”的房間。有的酒店索性提高帶有吉祥數字房間的租金;有些商家或商人對尾數是“8888”的車牌和手機號碼情有獨鐘,甚至愿意出高價買入。
漢民族還有一些跟語音有關的禁忌,如給別人送禮物忌諱送“鐘”、送“傘”,原因是“鐘”和“終”同音、“傘”和“散”同音,認為不吉利。由于“四”的發音與“死”相近,在有些醫院、旅館通常沒有“四”樓,電梯里的按鈕號碼直接由三樓跳到五樓。房地產公司在銷售時,四樓的房價也稍為便宜點兒。盡管這種語言行為常被人們認為跟迷信相關,但無可否認,在避諱中也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寄托,如果不是太過分,也是無可指責的。
三、結語
不同的語言反映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歷史文化內涵,準確理解和領會現代漢語語音的中國文化意蘊,能夠讓學生在漢語交際和傳播中深入體味它的文化氣質和魅力,從而更加熱愛和享受現代漢語,把漢語運用得更加精準、自如和生動。
參考文獻:
[1]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潘文國.字本位與漢語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