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今,人工智能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也慢慢地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人工智能越來越智能的時代,人工智能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機器這么簡單了。也就是說,在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擁有同人類一樣的一些權利。因此,在科技逐漸發展的情況下,人工智能在民法中的一些問題已經不容我們忽視。我們不能在人工智能的問題出現后才考慮其在民法中的問題,這樣才不至于出現法律的滯后性。本文將主要對人工智能可能涉及的一些人類領域而擁有的權利以及可能產生的民法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 人工智能 民法 權利 特殊性
作者簡介:郭冰榮,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222
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受到科學技術水平和人類的道德倫理觀念的影響,但是卻難以受到法律問題的制約。因此,建立一定的理論基礎,為今后的民法發展鋪墊是很值得的。而人工智能成為民法上的主體是由于人類科技的發展需要,與一般的人類并不相同,人工智能并不能作為獨立的民法上的主體。它只能是為了人類服務,是屬于人類的財產。因此,人工智能中產生的法律問題作為民法上所調整的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本文將主要從人工智能的代理、婚姻、對人類的隱私影響以及人工智能的侵權問題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和分析人工智能在民法中的問題。
一、人工智能中的代理問題
在民法中的代理行為中一般包含三方當事人, 即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人。而人工智能是人類所屬的財產,是不存在其是被代理人的情形的,當然也不存在其是第三人的情形。即人工智能只能是按照人們的意志去實施行為,而不能和人類處于同等地位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去獨自處理問題。因而在“人工智能代理”中, 最需要討論的是有關代理人的問題。人工智能并不是民法上的獨立的主體, 而是屬于自然人或法人所有的財產,因此需要討論的就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為獨立的代理人或者只是代理人進行代理的工具。
一種情況是人工智能人屬于被代理人的財產,幫助被代理人與第三人實施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時的被代理人并不是一個被代理的情形。即這里不存在被代理,只是說人工智能所有者借助人工智能人實施行為罷了。舉一個類似的簡單的例子,去銀行的自動取款機取錢就是銀行借助取款機向我們提供服務的行為,并不屬于代理。
另外一種情況是,被代理人借助代理人的人工智能人與第三人實施行為,這樣實際就表現為第三人與人工智能人簽訂合同。而面對這種情況就產生了分歧,即到底是人工智能人實施了代理行為,成為了代理人,還是人工智能人的所有者借助人工智能實施了代理行為。人工智能是代理人還是人工智能人的所有者是代理人成為了人們爭議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既然人工智能人屬于人類的財產,自然就歸人類所有,雖然與普通的工具相比具有特殊性,但是人工智能是屬于其所有人的。因此,同第一種清況一樣,可以看作是其所有人借助人工智能實施了代理行為。
二、人工智能中的婚姻問題
在社會逐漸發展的情況下,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對于婚姻問題。在我國,從傳統的一夫多妻制度在到一妻多妾制,在到如今的一夫一妻制。這是對于女權的尊重,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對于婚姻問題的嚴謹。不過隨著思想的變化,如今的情侶分手、離婚、同性戀甚至是同性婚姻等等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同性戀婚姻是當下比較熱門的話題,如今同性戀在世界上已經不少見了,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開始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并公開介紹自己的伴侶。雖然剛開始有遭到大多數的異性者的歧視和嘲笑,但是同性戀者們開始逐漸為自己的權益進行抗爭和爭取。前段時間就有一個蛋糕師拒絕為同性戀者做婚禮蛋糕而被訴至法院,其理由是任何人都不得歧視他人的性別、種族等特點。這個案件就表明了同性戀者為自己的權利進行抗爭的事實。而在2015 年 6 月 26 日美國最高法院的 9 名大法官 5 比 4,以一票之差的微弱優勢準許了同性戀的婚姻合法。這意味著在美國的大約五十多個州中,同性戀者都可以注冊結婚。
而人工智能人也是有可能具有情感的,在科技的前沿,已經有科學家研制出可以表現自己情感的人工智能人。甚至于在某些國家,出現了專門的性愛機器人,制作的產家可以根據需求者的個人喜好,制作出符合需求者的性愛機器人,這種機器人 不僅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情感而且可以與需求者發生“性關系”。在日本以及其他國家,有很多人是不愿意生育和撫養孩子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人很可能就會符合他們的需求。如果未來真的出現了智能機器人與人類想要結為夫妻的事情或者是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機器人之間想要結為夫妻,那其婚姻關系是否合法?是否應該受到法律的調整,人工智能人能否成為婚姻的主體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目前的民法無法解決的。未來的人工智能人,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像同性戀者一樣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呢?
三、人工智能對人類隱私的影響
在人工智能還未發展的時代,人類的隱私是以直接的方式最先被侵犯的。而在智能發展起來后,黑客以及一些不良的人員通過網絡手段侵犯他人的隱私,利用他人的隱私做一些違法的事情。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人類保護個人信息等有了很大的幫助,比如在很多時候我們的需要用到密碼,以防止他人竊取自己的信息及秘密。但是有利必有弊,人工智能帶來嚴格的保護隱私機制的同時也暴露了其自身的缺點,因為畢竟是機器,其本身的算法和機能都是科研人員研發出來的。因此,自然就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所特有的性質侵犯人類的隱私。
在人工智能越來越智能的情況下,人類的隱私保護技術也越來越先進,譬如有些商人利用自己的手膜或者是眼膜進行鎖定商業秘密或者是自己的一些隱私,從而不讓他人侵犯,這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但是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了不法分子侵犯他人隱私的機會。例如有變態的房東將十分小型的攝像機安裝在租客的家中,以窺視租客的生活,從而侵犯了租客的隱私權。又例如有人利用無人機以及一些小型的蒼蠅機器人等用于監視他人的生活,其中也不乏有些人利用此技術將他人的隱私出賣等侵權的行為出現。但是我國的民法對于人工智能侵權的行為還尚未做明確的規定,在未來有這類的人工智能侵權的行為出現。因此,未來的民法十分有必要設置相關的法律規定用于防止人工智能應用過程中非法收集、泄露和販賣他人隱私等問題。
總之,在利用人工智能保護我們個人隱私的同時不要利用人工智能去竊取他人的個人隱私。而在法律層面,有必要設置相關的法律,以保護人類的隱私不被人工智能收集或者泄露,不能存留法律漏洞而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四、人工智能中的侵權問題
在日本廣島一間工廠里, 機器人正切割鋼板, 但突然轉身將其背后正在休息的工人抓住并當做鋼板進行切割, 這是世界上第一起機器人侵權事件。人工智能的侵權問題,可以分為人工智能機器和人工智能人侵權兩個方面。對于人工智能機器,我國現在已經在使用無人機,那么如果無人機墜毀,將人砸傷,侵犯了人類的權利。那么,人類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無人機的主人怎么尋找?如何確定?是使用者還是生產者亦或者是研發者的責任?又例如一個人駕駛自動駕駛的汽車發生了車禍,將人撞死,這樣的侵權責任很明顯駕駛人有責任。但是如果全都讓駕駛人來承擔責任是否也過于苛責,且其本身沒有達到安全駕駛的要求,不應該由駕駛者承擔全部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駕駛者去找商家理論,商家又去找誰理論?組裝生產的人?還是生產零件的人?設計算法的人還是研發它的人?無論是哪一類人,他們都是復雜而且人數眾多的,根本就難以確定最終的責任者而導致侵權問題難以解決。
人工智能人的侵權問題,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人類侵犯人工智能人的權利,二是人工智能人侵犯人工智能人的權利,三是人工智能人侵犯人類的權利。人工智能人是屬于人類的財產,因此,他一定是屬于某個自然人或者是法人的財產。所以當人工智能人的權利受到侵犯時,這里不討論是什么權利受到侵害,因為對于那些尚未確定的權利是很難說明的。因此在這里筆者主要是討論當人工智能人作為人類的財產遭受損害時,是根據人類的財產去權遭受侵害進行處理,而這一方面就很簡單,即由人工智能人的所有者向侵權的人類進行要求賠償損失即可。而對于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就比較的復雜,因為如果是簡單的,人工智能在所有者使用的過程中,造成第三人的人工智能的損害或者是第三人的損害,則根據其所有者進行要求賠償損失即可。但是如果是人工智能人侵犯了其所有者的權利呢?根據法律的規定,這時就應該找產品的研發者或者是生產者進行追究責任。但是一個人工智能人運用到的技術和程序算法等如此之多,其研發的人員更是難以算清,生產者也不知如何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來維護人類的權利呢?消費者去找經營者,那么經營者又去找誰承擔責任呢?這是一個有待于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時代,我們不能把他看做一個獨立的主體,而必須是依附于人類的財產。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同時,既要保護好自己的權利不被侵犯,也要合理的使用人工智能。但是社會中總是不乏一些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損害他人權益的不法分子,因此,在民法上對于人工智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理論的分析是必要的。人工智能的代理行為歸屬于其所有人還是人工智能本身?人工智能的婚姻問題是否可以得到合法化?人工智能的出現給人類隱私造成的侵犯應該由誰負責?人工智能在使用的過程中侵犯人類的權利找誰追究責任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應該在未來的民法中得到解決的。雖然本文只探究了以上的四個問題,但是人工智能是復雜的,它還有可能會涉及到知識產權、人格權和數據財產等等問題。因此,對于人工智能在民法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值得學者們去探討和尋找解決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齊恩平、曹一夔.人工智能視角下的民法問題分析.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8,38(1).
[2]鞏柯君.人工智能視角下的民法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18(12).
[3]王利明.人工智能時代對民法學的新挑戰.東方法學.2018(3).
[4]王利明.人工智能對民法的挑戰.中國城市報.2017-09-11.
[5]劉雪婷.人工智能技術對民法的影響.法制博覽.2016(14).
[6]劉云生.人工智能的民法定位.深圳特區報.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