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生是指年齡處14至18周歲接受中等教育的學生,其正處心理及生理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也就是青春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身心極不穩定而易發生突發性犯罪。近些年來,中學生的犯罪率逐步上升,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本文簡單闡述了中學生犯罪的現狀與特征,分析了中學生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中學生犯罪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 中學生 犯罪 預防
作者簡介:陳冠存,雙鴨山市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241
中學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希望,其成長關乎整個社會的利益與發展。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學生的視野不斷拓寬,思維越來越活躍,然而同時,受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學生也不乏出現一些不良思想,致中學生發生犯罪行為。據執法部門相關資料顯示,近些年來,我國在校中學生的犯罪率正不斷上升,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學生犯罪預防問題亟待解決。
一、中學生犯罪現狀與特征
(一)中學生犯罪現狀簡述
中學生群體主要集中在14-18周歲之間,這恰好是我國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范圍,也是我國法律規定負相對刑事責任與從輕或減輕處罰的年齡階段,也就是人們通常所指的“未成年人犯罪”年齡階段。現我國犯罪總量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相當一部分比重,且刑事犯罪率不斷上升。據相關統計表明,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當中所占比例已由2003年的7.93%上升至現在的12.42%;犯罪類型更是呈擴張式發展,犯罪所涉及罪種較多,其中以圖財型犯罪與性犯罪成為突出;犯罪形式多為暴力型,且在校中學生所占比例較大。總體來說,我國中學生犯罪現狀較為嚴峻。
(二)中學生犯罪的特征
中學生犯罪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犯罪成員低齡化。以往中學生犯罪的高峰年齡多處16-18周歲,但伴隨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中學生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并了解社會,這也使得中學生生理發展遠快于過去,犯罪年齡較以往明顯提前,從原來的13-15周歲下降至10,部分案件還可見10歲以內學生犯案,犯罪成員的年齡越來越低。第二,犯罪類型多樣化。據相關統計顯示,近三年來,中學生犯罪的類型有很多,包括搶劫、殺人、強奸、傷害、敲詐勒索等,犯罪類型多元化,且尤其以搶劫、盜竊與敲詐勒索為主。第三,犯罪形式團伙化。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犯罪有60%以上為團伙作案,由在校中學生自發組成“小團體”,“團體”中一人顯現出犯罪意識,其他成員便會隨聲附和并積極參與,有些甚至跨班級、跨學校級成“小團體”作案,形成共同犯罪。第四,犯罪手段兇殘化。中學生犯罪雖多為偶發性、突發性犯罪,但其作案手段呈現出成人化特征,部分犯罪作案前甚至還有詳細的策劃與分工,且不考慮犯罪后果,作案手段相對兇殘。
二、中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原因
中學生犯罪由于學生個人原因所導致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第一,自身法律意識淡薄,不懂法,視法律為兒戲,也不考慮犯罪后所要負責的法律責任與后果,致中學生發生犯罪行為。第二,中學生生理及心理發育不平衡所致。伴隨經濟的發展,中學生的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生理發育也明顯加快,但其心理發育卻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無法正確明辨時非,極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犯罪。第三,中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扭曲。部分中學生存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將自身的幸福目標定位于吃喝玩樂、有錢有勢,從而不擇手段、鋌而走險。第四,講究“哥們”義氣。講究“哥們”義氣是多數中學生的犯罪源頭,因為“哥們”義氣,很多中學生不顧后果地為哥們“兩肋插刀”。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們以婚姻及血緣關系為橋梁而形成的生活共同體,是社會組成的基本細胞,每個人都是某個家庭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學生的成長。不良家庭環境會影響個人的生理成長與心理變化。第一,家庭結構不完整,如父母離異、父母被判刑等,會導致學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受到同學、朋友的疏遠,使得個人形成不良性格。第二,家庭教育不當,如僅給予孩子物質關懷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精神教育,可能會導致孩子走向歧途;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需求,甚至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與過錯也不多加指責,采取縱容態度,當其需求未被滿足時,就極可能發生犯罪行為。第三,父母自身的不良秉性,如自私自利、不思進取、好逸惡勞等,都會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榜樣”,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最終走向犯罪道路。
(三)學校原因
我國中學生發展的主潮流是積極向上的,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拓寬,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但學校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以及人格培養的重要陣地,學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中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若學校教育不當,也會導致中學生發生犯罪行為。第一,受應試教育及升學考試的影響,很多中學紛紛呈現出重智輕德的教育現象,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格與品德的培養,對于后進生更是缺乏必要的耐心,有些甚至歧視、放棄后進生,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第二,缺乏法制教育。部分學校的法制教育僅流于形式,卻并未采取具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對于學生的法制教育也只是口頭上的讓學生知法、懂法,致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第三,學校治安管理不足。為方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現中學周圍基本都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包括住房、交通、超市等,這些配套設施的完善雖給學生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加大了對學生不良思想的影響風險。而出于面子問題,很多學校都不會去嚴格治理,再加上疏于對學生管制,致學生與周邊不良社會分子來往,促成了中學生的犯罪行為。
(四)社會原因
社會是一座大融爐,其中包含了各種思想、文化、現象等,不管是好的不是壞的,其都存在于社會當中,而中學生的年齡尚小,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接受到一些不良現象或思想時,其就很可能會產生犯罪行為。第一,社會價值標準混亂,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滋生,就會導致中學生出現思想混亂,產生不良價值觀。未成年犯罪案件當中不乏有因拜金而出賣自身的例子,也有因想享樂而去搶劫的現象,這些多數是因社會錯誤價值觀的影響而產生的。第二,對社會娛樂場所的管理不嚴。雖然多數社會娛樂場所均有明顯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的標志,但多數商家為了“錢”而喪失良知,隨意中學生進入,致其受社會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加大。第三,缺乏必要的課外教育基地。因課外教育基地或是活動場所不足,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進入成人娛樂場所,加大了學生受社會不良思想與風氣影響的風險,使其在不知不覺當中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中學生犯罪的預防措施
(一)個人預防措施
個人原因是中學生發生犯罪的重要內部原因,為有效預防中學生犯罪,首先中學生應從自身做起,做好個人犯罪預防。第一,中學生應加強對法律常識的學習,尤其是一些與自身日常生活相關的基本法律知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第二,中學生應學會并善于用法,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中學生應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不是將其訴諸于“暴力”或“報復”。第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加強自我道德修養,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避免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第四,提高自身自控能力,以因沖動而發生突發性犯罪。第五,交友要謹慎。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學生應多交益友,遠離損友,以免受不良思想的影響。
(二)家庭預防措施
家庭是中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父母則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就這點來看,在家庭方面,為預防中學生犯罪,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保持家庭和諧、和睦,并嚴格履行對子女的撫養與監護義務,使孩子能在一個健康、完整的家庭當中成長。第二,加強家庭教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避免溺愛孩子,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家長應注意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避免一味遷就孩子。若遇孩子出現不良或錯誤行為,應平心靜氣地對待,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并幫助其分析當前事態,以及時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第三,提高家長素質。所謂“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教育不僅僅要重視言語方面,而且更要重視“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以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來影響孩子。為此,家長應加強學習,一方面提高自身修養,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在給予孩子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促進孩子的全面成長。
(三)學校預防措施
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多數是在學校學習期間形成的,因此,學校教育對于中學生而言至關重要。為有效預防中學生犯罪,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第一,要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學生法制觀念,以使學生能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可與專業法律企業合作,定期邀請專業法律顧問來校教學,讓學生掌握相關法律知識,了解犯罪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或是與政府教育部門進行合作,制訂中學生法制教育規劃,做好中學生的普法教育工作。第二,改變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德育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同時,要加強對后進生的重視,給予后進生更多關心與支持,引導其正確面對學習與生活。第三,加強對周邊環境的整頓與優化,嚴禁在中學周圍設置成年人娛樂場所和網吧,同時加強對在校生的管理,開展各種積極健康的課外活動,以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調整心態。
(四)社會預防措施
社會對于中學生犯罪的影響程度雖較小,但其影響范圍卻非常大,稍不注意,就可能會導致中學生走向歧途。為此,在預防中學生犯罪的過程當中,還應加強社會教育。第一,應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對社會環境進行凈化,嚴格管理社會成年人娛樂場所,堅持關閉學校周圍營業性娛樂場所與網絡服務場所。第二,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強與社區、村委會的聯系,及時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狀況,并給予適當幫助,以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第三,加大法制教育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媒體,包括電視、廣播、雜志、互聯網等,加強對法制觀念的宣傳,以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鼓勵中學生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避免因沖動而發生犯罪行為。第四,加強中學生教育基地與課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如少年宮、科技館、圖書館等,以為中學生的課外娛樂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改善當前中學生娛樂活動場所少、課外生活枯燥的情況。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學生犯罪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而引起的,其范圍廣、危害性大,嚴重的還會影響中學生的成長與未來發展。為保證中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就必須及時采取行而有效的預防措施。這其中不僅包括學生個人以及學校,而且還包括學生家庭乃至全社會,因此,應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作用,加強對中學生的法制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中學生看到犯罪的嚴重后果,以盡量減少中學生犯罪。
參考文獻:
[1]劉效強.當前中學生犯罪之我見.中國校外教育.2016(1).
[2]李培枝.淺析中學生犯罪成因及綜合治理.內蒙古統計.2015(3).
[3]汪凈舸.新時期中學生校園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法制與社會.2017(2).
[4]劉明菲.對中學生犯罪問題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