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監獄的安全穩定是監獄一切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證。在監獄工作實踐中圍繞監獄安全穩定出臺的規章制度不可謂不多,各項紀律要求不可謂不嚴,各種舉措力度不可謂不大,但一些本可避免的監管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本文認為究其原因,除警察責任心不強、履職不到位、落實制度不嚴,監管設施存在缺陷等共性因素外,還與少數警察工作方法單一、觀察問題膚淺、思考問題不周、忽視細節枝末、看不到“小問題”中暗藏的“大隱患”等因素緊密相聯。
關鍵詞 監獄 監管 警察
作者簡介:楊貴新,云南省第三女子監獄。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086
一、在制度落實上粗而不細
在制度落實上,重視“大規定”忽視“細”要求。紀律制度只有得到全面嚴格地落實,才能切實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謂全面嚴格就是要把紀律制度的每一項要求、每一條規定、每一個細節、不留空隙或死角地落到實處。但現實中少數警察在落實紀律制度上往往比較重視一些大的原則性規定,如在落實罪犯“五一三”制度,清監檢身制度,巡查點名制度,外來人員車輛管理等重要監管制度時,往往只重視“三人互監”的編排,但對“三人互監”小組是否嚴格做到“五定位、集體行動”等要求卻常常被忽視,因而常常發生名冊上的三人互監成員在日常管理中的“三人集體”相互分離,定位隨意,互監虛設,從而導致罪犯中脫離失控、擅離崗位等違規違紀行為要么未能及時發現,要么發生問題時得不到及時處置。
在日常清監檢身工作中,在重要節日、重點時段統一組織開展時,監區警察都較為重視,也較為認真和全面。但在落實日常清監檢身的制度中卻存在應對了事的現象,對監舍、罪犯物品柜、就餐場所、生產崗位等重要場所往往以巡視代替清查,以觀察代替檢查,致使一些具有危險性的生產材料、勞動工具被個別罪犯所利用,給監管安全造成不應有的威脅。在檢身過程中往往重視對違禁品的清查,但卻忽視對違禁物品來源的調查處理。對清查出的違禁物品常常是以沒收或給予罪犯一定的處罰就了結完事,而很少細致地調查了解罪犯私藏違禁品的目的,獲取違禁品的方法手段等重要情況,這不僅會導致違禁品屢禁不止,而且還可能為個別罪犯利用違禁品破壞改造秩序提供可乘之機。
在對罪犯的監管中定時巡查和點名是管理罪犯的一項有效制度。但有的警察在巡查點名過程常常只重視罪犯人數的清點,而往往忽視在巡查點名中發現監管中的異常動態,如勞動工具的固化,鏈化是否牢固,罪犯情緒是否異常,與外協人員接觸是否違規,生產原材料是否按規定放置和使用,勞動工具是否超范圍使用,這些看似與監管安全關系不大的“小事”,若發生異?,F象往往是一些監管事故的前兆和苗頭。因此,在落實定時巡查和定時點名制度時,既要注意查清罪犯的“人頭”數,掌握巡查范圍內罪犯改造秩序,還要善于觀察罪犯的精神面貌、情緒變化及勞動工具、生產材料的發放使用管理情況。對察覺到的異?,F象要及時作出分析判斷,視情況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真正做到看好“責任人”、管好“責任區”。
二、在罪犯改造表現的評判上,注重“面”的表現,忽視“實”的思想
及時全面準確掌握罪犯的改造表現,既是對罪犯實施針對性教育的基礎,也是有效防范罪犯中違規違紀行為的前提和防范監管事故發生的基礎。但實踐中在分析罪犯思想動態,評判罪犯改造表現時往往以罪犯“聽話”、“服管”等面上表現作為主要依據,而往往忽視從罪犯的犯罪經歷、犯罪惡習、認罪悔罪深度,接受改造的實度等深層次因素對罪犯的改造表現作為客觀的評價。如對罪犯真實改造表現掌握不準就可能導致對少數所謂改造表現好的罪犯管控不嚴,忽視他們顯露的違規違紀苗頭,導致他們的違規違紀行為不僅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有效地查處,而且往往造成不該發生的嚴重后果。現實中已被警察列為重點管控對象的罪犯,由于受到較為嚴格的監控而很難實施反改造行為,即使發生大多都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理。
反之,對少數被認為“改造表現好”的罪犯由于他們偽裝的表象掩飾,不僅警察對他們的日常管控缺乏應有的警惕,而且這些罪犯也往往得不到其他罪犯的有效監督。因此在對罪犯的日常管控上,首先應當準確全面地對罪犯的改造表現進行認真地分析評判,既要分析掌握罪犯“面”的改造表現,又要從罪犯的惡習深度、改造實效、對罪犯的真實思想作出正確的評判,進而有效地掌握罪犯思想動態,評估出罪犯可能存在危險因素并采取有效地防范對策。
三、在防控措施上注重顯性隱患,忽視隱形問題
日常工作中在監管安全的防范措施上,大多數基層警察對顯性的監管隱患大多能及時發現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對一些沒有顯現現實危險的監管安全問題卻很少引起重視,甚至沒有把問題視作隱患。如對防范明禁的違禁品、危險品時不僅措施有力,而且落實也較為嚴格。但對一些勞動工具,生產原材料,特別是一些因產生所需的危險物品的保管使用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隱患的防范卻重視不足,導致一些合規的生產材料勞動工具成為了罪犯破壞改造秩序的“幫兇”。在對外來人員、車輛的管理上往往注重出入監獄大門管理這一重要環節,而對外來人員、車輛在監內活動的管理制度往往落實不嚴,導致外來人員與罪犯不正常接觸,外來車輛隨意停放等問題時有發生。同時在防范監管事故上較為注重罪犯顯現的危險因素。如罪犯明顯情緒變化、舉止反?;蚬_的抗拒行為或不滿言論;罪犯之間、罪犯與警察之間公開的矛盾、摩擦等,但對罪犯情緒變化、舉止異常的誘發因素、抗改行為對他犯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帶來不穩定效應;對罪犯之間、罪犯與警察之間矛盾平息后,矛盾根源在罪犯內心中是否得到徹底化解,以及如何防范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卻很少進行認真地分析研判,也很少制定出治本性的防范措施。
四、查找漏洞隱患上存在重視“人”而忽視“物”
監管中的漏洞和隱患不僅是監管安全事故的苗頭和征兆,而且是誘發監管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但在查找監管漏洞或隱患的過程中,一些警察往往只注重對“人”的分析排查,而忽視對“物”的分析排查,片面的認為只要“人”沒有問題就不會發生事故。因而查找監管漏洞或隱患大都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對“人”的分析排查上而忽視對諸如警戒防護設施、勞動生產設施、生活學習場所、監控報警設施、外來人員攜帶進監獄勞動工具、生產材料、監獄內外環境等“物”上存在的漏洞或隱患的排查。以致這些“物”上所存在的缺陷或漏洞往往會給罪犯的反改造行為提供可乘之機。如警戒報警設施的漏洞致使罪犯的脫逃、自殺等反改造行為得不到及時發現和處置,外來人員攜帶進監獄的勞動工具、生產材料管理不善被罪犯竊取利用,做為抗改破壞工具、勞動、學習、生活場所不當的設施、裝置或監控缺陷等往往成為罪犯脫離警察監控管理,進行違規違紀活動掩護體。同時,監內外一些茂盛樹木、草叢、溝洞、電纜等自然物若位置不當、防護不嚴都可能成為監管安全的潛在隱患。因此,在分析查找監管漏洞和隱患時,我們既要重視對“人”的分析排查,從“人”的思想行為表現中查找出現實或潛在的危險因素,以此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和對策,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將漏洞消除在事故發生之前。同時,也不能忽視對“物”的分析排查,要通過對“物”的分析排查,找出“物”中可供“人”利用的漏洞或缺陷,從“物”上的漏洞倒查“人”的危險,及時消除危害監管安全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壓縮可資罪犯利用一切條件,做到防無漏洞,控無盲區,打牢維護監獄安全穩定的牢固基礎。
五、在處置突發監管安全事件上重視預案設置,忽視實訓演練
在突發監管安全事件處置上,從省局到各監獄、監獄各業務部門都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預案,但現實中對處突預案的實訓和經常性演練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特別是監區層面的演練較為薄弱。突發監管事件的第一現場大都在監區一線,因此監區對突發監管事件的處置在整個突發事件的處置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但由于監區警察對處突預案缺乏經常性的實訓演練,導致在處置突發監管事件時常出現程序不清、方法混亂、手慌腳亂的現象,致使有的監管安全突發事件不僅貽誤處突的有利時機,而且往往造成不良后果的擴大或加重。
因此,在應對突發監管安全事件的過程中要把監區一線作為處突的主戰場,把監區一線警察作為處突的先鋒隊。針對監管安全突發事件的原因、特點、形式等因素,以提高監區一線警察處突能力為重點,以及時有效處置突發監管安全事件為目標,切實加強警察處突能力的培訓,不僅要使監區警察熟練地掌握處置預案的每一道程序步驟,而且要使警察全面地掌握處突過程中各自的職責任務,并能熟練地實施處突預案的各種方法手段,真正做到既有預防的本領又有應急的能力。
常言說得好“監管無小事”,監管工作實踐中“小事”誘發“大禍”的事例許多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因此,每名監獄人民警察一定要枕戈待旦,消除麻痹思想,決不能把“小事”不當回事。要從“小事”中看清“大隱患”,從“小問題”中查找出“大漏洞”。監管安全事故的發生,既然有發生的原因條件,就必然有防范的措施和對策。因此,監獄警察一定要牢固樹立監管安全無小事的觀念,轉變狹隘思維,開闊觀察視野,不斷增強監管安全的首位意識,以發生的監管安全事故為鏡子認真地對照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并結合自己的崗位和職責補短板,強弱項,提高敏銳性,增強洞察力,善于由“點”到“面”、由表及里、從淺入深、從近至遠觀察問題,思考對策。既要落實好“大要求”也不能忽視“小細節”,既要守住“人”,也要看住“物”;既要觀“動態”,也要察“靜態”,確保制度落實上、防范措施上“無空檔、無死角”。通過認真履職、扎實工作、未雨綢繆、超前防范,為監獄的安全穩定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