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樹(本刊記者)
“教師不能是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是要教書育人,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師。”
9月2日19時,西安交通大學憲梓堂。一堂“表達與交流”課,吸引700多名學生聆聽。
講授人是電信學院院長管曉宏院士。作為“創始人”,他對這一基礎通識類核心課程作了精心打造,開課七年以來,超過3500余名學生修課。
純理工科專業學院開通貌似“不著邊際”的“表達與交流”課程,在西交大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舉辦“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音樂會、實施“信息新蕾”計劃、為入黨積極分子講黨課……近年來,管曉宏院士在創新教學方式上不懈探索和實踐著。
“如果沒有原始的學術創新就難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原始創新的根本和前提。”這是管曉宏對教育的理解和認知。
特殊的經歷,使他多年來堅持在人才培養第一線的教師崗位上,探索和思考如何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如何“為學生的人生鋪路”。
西安交大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有5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設有電子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等五個一級學科,擔負著建設“電子科學與量子技術”“信息科學與技術”兩個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任務。2008年至今,管曉宏擔任院長整整十年。
為讓學生盡快擺脫“應試學習”模式,管曉宏在學院推出“信息新蕾”計劃。
他選拔優秀本科生進入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為每名學生制定適當的培養計劃,鍛煉學生提出、解決科技問題的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培養創新思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參加這項計劃的一批優秀本科生,在圖像檢索、智能天線、網絡安全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項重要科研成果。
他提出設立的學院優秀博士論文培養基金和“信源通”研究生優秀論文獎,激發了碩士博士生的創新研究積極性。
管曉宏帶的博士生翟橋柱的論文被評為2008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博士生徐占伯的論文,被評為2017年中國自動化學會優秀博士論文。他課題組的博士王慧明的論文被評為2014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沈超是電信學院培養的博士生,有著較強的科研能力。學院選送他到國際排名領先的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進行聯合培養兩年,回國后,留在電信學院任教,今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
在管曉宏院士的團隊里,有不少和沈超一樣的“好苗子”,經過國際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博士后鍛煉,成為青年中堅力量。
管曉宏認為,學科建設的根本是發展和創新,要以人為本,考慮本國、本校的實際,協調推進,不照搬教條,不搞“一刀切”。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管曉宏為學生授課
“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在管曉宏的學習筆記本里,十九大報告中和自己教學科研相關的“重要內容”記得密密麻麻。他說,這不僅僅是用來學習,更多是用來落實,是學院和學科的發展建設的方向。
學科交叉融合將是學科創新的重要途徑,是科技創新的源泉。這是管曉宏對未來新的學科增長點的重要判斷。
他帶領著教研團隊謀劃電子信息學科與能源、環境、生物、機械、電力、交通、物理等學科的交叉,由此產生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網絡化制造、能源互聯網和智能電網、智能交通、量子技術、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等新學科和分支。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管曉宏說。
承擔973計劃、863計劃、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軍工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00余項。
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2500余篇、EI收錄學術論文3400余篇,出版專著和專業教材113部。
獲得國家級科技獎8項,省部級科技獎5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700余項。
這是近五年時間里,管曉宏領導的電信學院交出的“成績單”。
“表達與交流是現代社會人必備的基本能力,它對人的性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上許多一流高校都把掌握一定的寫作技能作為完成學位學習的必要條件。”管曉宏說,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交流與表達能力不足,成了國內理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系統缺陷。
為彌補這一缺陷,管曉宏設計并著力推動了表達與交流課程和相關培養環節。
2012年新學年,表達與交流課程正式開課。他不僅擔任課程組負責人,而且聯合十多位表達與交流能力強的青年教師上講臺,以讀寫入手,從邏輯和形式兩方面為學生授課。
目前,這門48學時的課程已成為電信學院的必修課,并作為通識課程向全校學子開放。
2014年5月8日凌晨,管曉宏在自己QQ空間里發了一篇題為《培養交流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性——由奧巴馬道歉想到的》文章,引來不少人的跟帖。
網名“叮叮和檸檬”留言,能夠有機會上管老師這門課程的學生真的非常幸運。走上工作崗位更能體會到溝通與表達的重要性。我們公司的內部培訓課程里溝通類課程占了很大的比重,可見溝通是剛需,表達是藝術。
在網帖中,管曉宏的一通“牢騷”讓人忍俊不禁。
“專業學院做這件事雖然有些越俎代庖,但也可以利用年輕教師提職需要教學工作量的‘需求’。說服職能部門也不容易。為了爭取讓任課的年輕教師有‘名分’和工作量,職能部門要我們參加開設通識‘選修課’的答辯,看到同時答辯的課程還包括了‘舞龍舞獅’,就給領導發了些牢騷。領導說院長有積極性組織給本科生開課應該保護,職能部門后來算成了院內課,就不要答辯了。”
錢學森曾說:“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
2012年9月,當一場名為“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音樂會在西安交大上演時,引起巨大轟動。
“這個系列音樂會是對錢學森先生倡導用藝術人文精神關懷學生、啟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旨在從藝術形象思維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出發,探討音樂中的科學規律,開拓理工科學生的創新思維。”管曉宏說。
他親自擔任解說和講座人,并與音樂家們共同演奏,啟發學生認真思考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
目前,這一系列音樂會已在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演出,廣受好評。
“竹安弟:
……假若不幸的話,云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
孩子們決不要驕(嬌)養,粗服淡飯足矣。么(幺)姐是否仍在重慶?若在,云兒可以不必送托兒所,可節省一筆費用。
……”
這是2017年12月19日,管曉宏為電信學院入黨積極分子講授“追尋追尋者的足跡”黨課時,PPT中展示“江姐”原型江竹筠寫給弟弟的“絕筆信”。
“你知道嗎,不少同學看到這封信眼含熱淚。現在有的老師只會報怨學生冷漠,而自己不肯用心、不愿用力去點亮孩子們的‘信仰之燈’。”管曉宏說,理想信念可是青年學生人生的“總開關”。
他結合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個人追尋的經歷,在黨課中講述新中國前夕江姐、劉國 和《紅巖》的作者羅廣斌等人在被捕入獄后,面對敵人的酷刑和百般折磨仍堅貞不屈的感人事跡,以及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國際友人——海倫·斯諾不畏艱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投身到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英雄事跡。
他從共產主義事業發展的全球視角和中國革命發展的歷程,解答中國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共產黨領導、馬克思主義旗幟為什么是我們始終高舉的旗幟等問題。
他提出“如何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現實”“理論家與實踐者的關系”等問題和學生交流討論。希望青年學生在搞好自己專業知識內容的同時,也要關心書本之外的事情,關心社會和民族未來。
管曉宏組織“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生活會,告誡所在支部的黨員,面對困難要有像紅軍“四渡赤水”、攻克“婁山關”一樣的大無畏精神,只有依靠精神信仰的支撐才能夠戰勝困難,挑戰生命極限。
交流中,年輕同學認為,作為大學生要以時代為己任,把實現自身的人生追求同黨的事業、國家的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
“西遷精神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跟黨走、報效祖國的具體體現,也是西安交通大學永遠的精神財富。”管曉宏說。
西交大開辦“火炬講師計劃”論壇,管曉宏是首講人。從自己科學報國的實踐出發,講述如何在新時代下繼承和發揚西遷精神。
十九大召開后,管曉宏撰寫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體會文章,結尾處形容自己工作狀態時,用了“沖天干勁”一詞。
一位院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僅躍然紙上,更見諸行動中。

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