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內容,請關注“新農業服務平臺”
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中,我們的祖先從狩獵和采集社會步入到農業社會,馴化選育動植物、生產食物以維持生計和繁衍后代。無論是在廣袤肥沃的平原地帶,抑或是在荒涼貧瘠的河谷山溝,先民在感恩大自然慷慨饋贈的同時,也依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著山川大地的面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對農耕時代的中國人立于天地之間開拓進取、生生不息的氣質品格最精練準確的概括。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取向和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內核。
農耕文化絕不是“土得掉渣”,而是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陶淵明“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的詩句,曾國藩家族“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的楹聯,都是在追求一種物質上的自食其力與精神上的充實完滿,田園與都市、守耕與漫思相得益彰。
2018年9月23日,中國農民翹首以盼的自己的節日—農民豐收節的到來,為農耕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成為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時代標記,宣傳展示了我國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進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勵我們去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感召我們全面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汲取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厚重遺產和磅礴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建功立業,正是我們慶祝農民豐收節的當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