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勇 孫正輝 鄭康 袁宇恒 宋嘯天
1.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2.鎮江市審計局
現在學術界和產業界大量討論5G中毫米波技術和超密組網等技術趨勢和解決方案,而在前5G時代,當前熱點區域4G網絡容量已趨于飽和,如演唱會、體育賽事、大型活動等人群密集場景,用戶在小范圍密集出現,且終端使用頻繁,容量壓力巨大,提升4G網絡下高用戶密度時的網絡容量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增加容量的幾個可選方案如下:
一是增加頻譜利用率。通過更高階調制方式使無線電波的幅度和相位發生更多變化,產生載波更多不同狀態傳遞更多信息量。但在無線環境下,復雜調制方式容易導致數據傳輸誤碼率更高,解決方式復雜。
二是增加頻譜帶寬。相對于提高頻譜利用率,增加帶寬的方法更加簡單。但是目前4G頻段都在3GHz以下,能用帶寬有限,并且頻段由國家分配,無法不限量增加,擴容前景不足。
三是實現超密組網。通過在同一片區域內增加4G小區數量,將用戶劃分在不同小區上承載,提高單位面積容量密度,從而實現容量增加。這是目前最快速便捷可行的容量提升方案。
超密組網的主要問題是站址選擇和干擾協調。目前普遍的思路是通過增加站址、更多小站、減小站間距的方式實現超密組網,但超密組網需要站址更接近用戶,天面高度適中,而公眾往往過度擔憂輻射問題,使得合適站址的選擇越來越困難,對小型化隱蔽化的要求越來越高。
同時,站點密集化帶來的小區間干擾協調問題增加。密集小區會導致重疊覆蓋增加,小區邊緣覆蓋質量劣化,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小區間干擾問題,超密組網帶來的容量增益就會下降。
為解決超密組網存在的站址協調和小區間干擾的問題,考慮到多波束天線在同天線點位增加覆蓋扇區的能力以及CRAN技術中小區協同的特性,本文建議從多波束天線的使用和CRAN技術使用上研究解決方案。
1.1.1 多波束天線
傳統的單扇區容量提升方案是在同一扇區上疊加更多載波,擴容能力有限,而多波束天線(又稱劈裂天線)則是將一片區域劃分為不同扇區,利用多波束天線覆蓋精確化控制,波束之間良好的隔離度,切換邊界減小,有利于提升用戶感知和增加容量。
圖1 不同扇區容量提升方案
多波束天線主要分為三類:
無源多波束天線:反射面、透鏡類(準光類)、矩陣類(傳輸線電路類);
多波束相控陣天線:射頻相控、中頻相控、本振相控;
數字域多波束天線:數字多波束。
其中,民用通信領域主要是無源多波束天線,其中透鏡類實現難度大但效果好波束更多,如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使用透鏡結構的多波束天線,可在原先一個扇區內形成18個小區,可大幅提升覆蓋面積上的吞吐量。該天線產品體積約為普通8天線的100倍,重量約為普通8天線的10倍。
圖2 透鏡天線實物圖和與原理圖
而采用矩陣類多波束天線,相對來說波束間隔較小重疊較大,但工藝實現簡單,造價更低,更適合在民用通信領域規模使用。以下主要介紹此類多波束天線。
1.1.2 多波束天線原理
矩陣類(傳輸線電路類)多波束天線,主要是通過巴特勒矩陣實現。
基站天線陣列是由若干個輻射單元以各種組合形式(直線、圓環、三角和平面陣列)在空間上排列組成的天線系統,在基站天線中,決定天線陣列輻射方向圖的主要因素有:陣列單元數目、陣列單元排陣方式、陣列單元間距,以及每個陣列單元饋電的幅度和相位。多波束天線的Butler矩陣賦形原理與常規電調天線賦形原理相同,只不過給了每個陣列單元水平面幅相加權。多波束陣列的每個陣列單元幅度和相位是二維結構,既有垂直面的一列的單元之間幅度和相位加權,實現常規的電調下傾角;還有水平面的列與列單元之間水平面幅度與相位差,實現水平面波束的合成與指向偏轉。換句話說,在這時,Butler矩陣充當了水平面的一個具有賦形功能的移相器作用。
以五波束天線為例說明其實現原理。
圖3 五波束天線饋電網絡巴特勒矩陣
五波束天線饋電網絡的巴特勒矩陣分為兩級,第一級巴特勒由兩個3dB電橋和一分二功分器組成,第二級巴特勒由兩塊3×3巴特勒矩陣組成。五波束天線饋電網絡巴特勒矩陣不同波束輸入端口互相隔離,具有極高的隔離度,從5個不同的巴特勒輸入端口輸入射頻信號,6個輸出端口會產生不水平列不同相位差的信號,然后接入到天線陣列中,從而在水平面形成五個不同指向方向的波束。
1.1.3 多波束天線超密組網方案及技術優勢
在站址選擇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利用現有站址資源,快速增加容量,可以選擇多波束天線進行超密組網。
多波束天線在應對超密組網方面具備以下優勢:
窄波束更深覆蓋:一個扇區從一般65度水平波瓣變成更窄波瓣,功率譜密度增加,邊緣信號增強,從而實現更好深度覆蓋。
新技術更大隔離:通過巴特勒矩陣,實現了多個波束間的信號的幅度和相位調制,隔離度夠好,波束間重疊覆蓋小,從而保證了波束間的干擾可控。
多扇區更多小區:由于波束間具備了更好的隔離度,可以同頻組網,同時在每個波束上可以開啟多個載波小區(例如TDD-D1/D1/D3),可以實現更大容量,理論上單D頻段五波束天線可以支持單天線15個載波小區開啟。
施工快更低成本:在不新增站點情況下,利舊現有站址資源,更換多波束天線,可以實現快速、低成本擴容。
1.2.1 CRAN技術
隨著站點密度逐步增加,新站型帶來的立體組網越來越難,傳統大區域分層的無線網絡建設方式弊端明顯:基站數量快速增加,標準站址的獲取越來越困難;大量小站、拉遠站需要靈活接入網絡,對管道、光纜纖芯資源消耗大,接入效率低;核心地帶站間距縮小,重疊覆蓋度急劇上升;底層網與宏站覆蓋帶來的干擾逐漸增加,容易導致覆蓋好速率差;基站基帶資源獨立劃分且分散使用,不能統籌調度,設備能耗大、基帶資源利用率低、擴容投入大、頻率資源無法協同,CAPEX/OPEX逐年增加。
CRAN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CRAN組網方案在不同基站的小區之間建立業務協同關系,將基站內部小區間的業務協同,擴展到基站之間,從而擴大了協同的范圍,提升網絡性能,改善用戶體驗。
圖4 CRAN組網方案在不同基站的小區之間建立的業務協同關系
(1)“0”切換
高鐵場景或密集城區內快速移動引起小區間頻繁切換,通過CRAN方案實現小區合并有效控制切換,降低掉話率。
(2)“0”干擾
密集城區站點過密引起嚴重的小區間干擾,小區邊緣用戶體驗差,CRAN方案實現跨站小區間信號聯合接收和信號聯合功控調度,降低小區間干擾,提升小區邊緣用戶體驗。
(3)CA Everywhere
站內CA由于高低頻覆蓋半徑不同, 存在CA覆蓋盲區,CRAN方案實現站間聯合CA,補齊站內載波聚合盲區,實現CA無處不在的用戶體驗。
1.2.2 CRAN超密組網方案及技術優勢
圖5 CRAN網絡架構:集中(Centralization)+協同(Coordination)
通過BBU集中放置,并在其間配置高速交換單元,開啟CRAN特性功能,支持小區間協同。
(1)基于BBU協作的站間SFN/ASFN
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主要應用于室外覆蓋場景、室內覆蓋場景、室內和室外聯合覆蓋場景,也可以應用于高速鐵路覆蓋場景?;驹硎菍⒍鄠€RRU合并為一個SFN小區, 與合并前的非SFN小區相比,在SFN小區內,各RRU之間的下行控制信道和PDSCH都沒有了干擾,反而可以通過下行聯合發送獲得一定的增益,同時提升了物理小區邊緣用戶的SINR。
(2)基于BBU協作的上行聯合接收(UL CoMP)
UL CoMP采用了多點聯合接收(JR:Joint Reception)方案,其基本原理為:利用相鄰小區的天線對某一個用戶的發送信號進行聯合接收,獲得多天線的信號合并增益或干擾抑制增益。UL CoMP可以提升小區邊緣用戶上行吞吐率,也可以提升小區上行的平均吞吐率。對數據業務用戶而言,UL CoMP使上行MCS升高,縮短數據業務傳輸時長;對語音業務用戶而言,UL CoMP使上行MCS升高,在極遠點降低誤碼率,減小VoIP丟包率和時延,提升語音質量,VoIP用戶滿意率提升。
(3)基于協調調度的功率控制(CSPC)
CSPC是一種在時域和頻域上對小區的發射功率進行協調的特性,結合調度和功率控制技術用于降低小區間干擾。適用的場景是網絡業務量上升后,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利用率較高且站間距較小的LTE網絡。CSPC特性開通后,基站根據接收到的小區功率配置結果對下行發射功率進行調整,每個小區將獲得本小區和鄰區在相同時頻資源上的發射功率配置,及時更新邊緣UE調度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從而提升用戶的頻譜效率。
(4)基于BBU互聯的載波聚合(inter-site CA)
為了能夠在基站間實現載波聚合,需要運用跨站載波聚合技術,以實現資源利用率最大化;運營商的離散頻譜資源(尤其是Refarming之后)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實現載波聚合無縫覆蓋,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超密組網帶來的小區間干擾問題,利用CRAN技術的集中布放、干擾協調等特點可以解決,所以CARN技術是超密組網的一個應用方案。
作者在江蘇省內已經開展相關研究與應用,驗證了相關技術方案落地后的效果。
為驗證多波束天線的大容量場景的使用效果,在江蘇省蘇州市、徐州市和鎮江市對體育活動、高校等場景進行了驗證,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1.1 蘇州張家港馬拉松保障
(1)基本情況介紹
2017年張家港國際馬拉松賽起終點設在張家港世紀廣場,為保障起點處的用戶網絡感知,我們在游泳館基站(120.537,31.8801)試點了五波束天線。
(2)覆蓋性能測試結果
站點開通后,通過對道路、廣場測試,根據切換帶驗證5波束天線覆蓋各波瓣方位角,增益效果。
圖6 增益效果
小結:
覆蓋:測試人民路及世紀廣場覆蓋較好,整體RSRP在-70至-98dbm。
SINR:整體SINR值在15至28,切換時降至10左右。
下載速率:整體下載速率在50-80Mbps,峰值可達100Mbps。
(3)旁瓣抑制效果驗證
統計篩選條件:鄰區個數≥3,RSRP差值<6db;
如圖7所示,標紅的為重疊覆蓋區域,綠色區域為其它波瓣干擾抑制效果較好。
(4)高話務場景保障效果驗證
據官方統計,本次張家港國際馬拉松賽涉及人員3-4萬人(其中1.2萬參賽),賽事期間FDD波束天線(分小區)對比TDD(TOP5)按時段流量、用戶數統計,從流量來看:FDD上行流量明顯高于TDD;下行承載相同用戶,FDD吸收流量也高于TDD,當承載用戶數為100 左右時,FDD∶TDD(流量)=2∶1;當承載用戶數≥200時,FDD∶TDD(流量)=3∶1左右。
賽事期間FDD(5波束)吸收流量205.52GB,占比30.59%,通信車吸收流量138.59GB,占比20.63%,現網TDD吸收流量327.78GB,占比48.79%??梢奆DD五波束天線和通信車吸收了超過一半的業務量,同時5個FDD小區吸收的業務超過通信車的10個小區吸收的業務,整體吸收效果優于通信車。
圖7 重疊覆蓋區域以及其它波瓣干擾抑制效果較好的區域
2.1.2 小結
上述案例說明,在大業務量場景下的超密組網,可以通過多波束天線的使用來實現,能夠保持小區間良好的隔離度,各個波束覆蓋和吸收業務情況良好。
2.2.1 南京高校應用
前期對南京進行了CRAN整體規劃,目前主要完成部分高校區域的調整。第一批已完成20個區域,平均聚合8個物理站,MR重疊覆蓋度17%,干擾小區占比11%,經過測試和統計驗證,該方案(見圖8)實現了容量提升。
圖8 某站點實施改造方案
(1)CRAN能實現站間載波聚合,提高客戶體驗
在4G覆蓋較好的地點,站間載波聚合的下載速率平均增益能夠達到95%左右。
在4G覆蓋較差的地點,站間載波聚合的下載速率平均增益為83%左右。
圖9 站間下行載波聚合測試
開啟站間載波聚合后,比僅開啟站內載波聚合時,用戶進入載波聚合狀態的比例增加了20個百分點以上。
開啟站間載波聚合后,比僅開啟站內載波聚合時,用戶的平均下載速率提升了2Mbps。
圖10 道路拉網測試對比
基于C-RAN的站間載波聚合的性能已接近于站內載波聚合,支持D頻段內及F+D頻段間的聚合。
站間載波聚合能力使用戶進入載波聚合狀態的比例顯著增加,用戶速率提升。
(2)CRAN能實現站間干擾抑制,降低干擾
小區邊緣用戶平均下行速率由8.5Mbps提高到11.2Mbps,平均增益32%,最大增益達到207%。
用戶下行速率在5Mbps以上的采樣點明顯增多。
平均編碼調制等級(MCS)由9.7提高至11.5。
圖11 站間下行CoMP效果
圖12 關閉后邊緣用戶速率下降
小區上行邊緣用戶平均上行速率由254Kbps提高到402Kbps,平均增益59%,最大增益107%。用戶上行速率在1~5Mbps的采樣點明顯增多。小區上行吞吐率平均增益4.1%。
圖13 站間上行CoMP效果
圖14 開啟后邊緣用戶速率提升
2.2.2 小結
CRAN技術的部署,可以實現小區間載波聚合,提高用戶體驗,可以實現小區間干擾協同,降低干擾,提高整體容量,有效應對超密組網情況下小區間重疊覆蓋和同頻干擾。
前5G時代,隨著4G網絡的不斷完善,各種新興業務的發展,對網絡容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超密組網是運營商必須采取的措施之一;而應對由此帶來的站址難選、成本高企以及重疊覆蓋、站間干擾,應用多波束天線和CRAN技術可以有效解決上述難題。這兩種方案可以用于應對高校、高端CBD、演唱會、體育賽事、廣場等超高話務和大型活動場景。江蘇移動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應用,希望能夠對行業發展提供一定的探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