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昕
裝修一直是消費者投訴比較多的行業之一,目前政府對工業裝修有第三方監理,有驗收報告,家庭裝修則主要靠市場自律。而家裝是輕資產的行業,且家裝程序簡單、門檻很低,大小家裝公司林林總總,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在消費前期可能對價格更為敏感,但進入家裝過程后,因工序很多,涉及建筑設計、建材選購、施工驗收等多個環節,因缺乏裝修專業知識,加之行業價格也不透明,行業管理比較混亂,導致裝修糾紛頻發。為了防范裝修風險,消費者們在簽訂裝修合同前,一定要謹記這些避坑指南。
在選擇裝修公司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是通過熟人介紹裝修隊或者包工頭進行家庭裝修,認為這種裝修“知根知底”,省心省錢。而實踐中往往事與愿違,裝修中出現了各種小問題礙于面子不好較真,出現施工問題沒有任何合同遭遇維權困難,看似便捷背后帶來更大麻煩。
案例:小王對門的鄰居在進行室內改建裝修,小王幾次串門看過覺得效果還不錯,正好自己家里也正打算對客廳露臺窗戶和主臥浴室進行改造,就也打算找與鄰居家簽約的某知名裝修公司,但考慮到裝修公司的報價很高,而包工頭兒看起來也很可靠,于是跟包工頭兒商量,包干價格21 000元完成客廳改建。在支付了10 000元定金后,包工頭兒派了兩個工人拆除了房屋客廳的玻璃幕墻,此后小王就不斷接到包工頭兒電話,以現場有增項需要增派人手為由要求先支付工程款,否則就讓工人停工撤場。小王不同意預先支付,包工頭兒和工人就再也沒有出現。面對家里成堆的垃圾和玻璃幕墻拆除的安全隱患,小王只好另外找人清運了垃圾、完成了改建工程。
在上面的案例中,小王就是抱有僥幸心理輕信了包工頭兒的承諾,不僅裝修被“放鴿子”,還遭遇了維權困難。跨過裝修公司直接找工人看似“省錢”,但裝修質量不能保證,出現問題得不到解決,權益基本很難得到保障。很多消費者認為,無論“馬路游擊隊”還是正規裝修公司,到家里干活的都是一樣的普通工人,殊不知背后不一樣的是管理體制和后續保障,而這些正是我們選擇正規公司的關鍵。因此一定要選擇正規的裝修公司,同時注意:一是不要將報價作為考量裝修公司的關鍵因素,一些小公司會以低報價拉攏客戶,大多數消費者不是專業的,如果貪圖便宜而選擇一些小公司,很多隱藏的“貓膩”根本無法防范。二是要看裝修公司的名稱,帶有“裝飾工程公司”字樣的公司大多是在建設部門注冊,較為規范,而帶有“設計公司”“裝潢公司”字樣的公司一般注冊資金都很少,多偏重于廣告宣傳,應當謹慎選擇。三是要看經營狀況,看營業執照所載的經營范圍中,是不是帶有裝修工程和家庭裝修等類似的字眼,是否通過了歷年的工商局年檢,同時,也要看該公司都做過哪些項目,最有效的辦法是看看是否在你家附近小區有施工項目,項目越多說明公司在這個市場有一定的信譽。

選定裝修公司后,就要簽訂裝修合同。“全包”“半包”“包清工”,很多消費者面對各種裝修套餐無所適從。要明確的是,無論是多么天花亂墜的裝修套餐,最終落到合同書面上都是詳細的“裝修預算”。那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裝修套餐,避免裝修預算的“陷阱”,就是消費者應當關注的事情。
案例:郭某將自己家的裝修交給了北京某建筑裝修公司,簽訂合同價款為67 500元,承包方式為包工包料。合同簽訂后,郭某給付了50 000元工程款。裝修完成后郭某順利入住房屋。然而該裝修公司卻把郭某訴上了法庭,稱在裝修過程中雙方口頭協商增加部分裝修項目,包括酒柜、鞋柜、抽屜、地磚美縫、電箱移位等增項15 000余元,總計尚欠32 970元工程款未給付。郭某認為,雙方約定的承包方式為包工包料,工程款已付清而且也不存在增項的問題。在訴訟過程中,建筑裝修公司就增項價值進行評估,增項價值為12 300元。法院經過審理認為,合同雖約定裝修工程采取包工包料的承包方式,但在合同附件預算明細中已列明施工項目,在施工中,雙方經過協商確實存在新增項目,應當給付相應工程款。

案例中郭某選擇“包工包料”的裝修方式并沒有問題,但并不能將“包工包料”簡單理解為“拎包入住”,“包工包料”是裝修行業慣用說法,但是包什么工、包什么料一定要看具體的合同約定。要在簽訂合同的時候心里有數,列明關鍵信息:一是要明確裝修方式。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全包或者半包,一般而言,全包就是家里的主材(如地板、涂料、地磚、石材等)都由裝修公司采購;半包就是裝修公司不負責采購主材,只負責人工費和所有施工用的水泥黃沙這些輔材的錢。從法律角度來講,選擇全包就是只和裝修公司一家建立合同關系,無論施工質量還是建材質量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直接找裝修公司維權,而選擇半包自己購買材料,裝修公司只對施工負責,出現主要材料質量問題消費者需要自己聯系廠家。二是要看清楚預算下的所有品類。要在合同中(而不是宣傳廣告)看明白裝修預算下包括的所有內容,具體而言,大的方面要清楚裝修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藝、需要材料以及服務項目,小的方面要檢查報價單所列項目的名稱、材料、數量、單價、總價等。此外,消費者要盡量多問問施工工藝,做好前期知識儲備,弄清設計師的效果圖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實,以便在實際施工中出現問題及時溝通。三是要做限制增項的約定。預算做出后,很多合同都會補一句“實際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增項,結算以實際工程量為準”類似字樣,實際上不寫這一句實際增項也難以避免,消費者往往苦于不懂裝修出現增項也都是聽信工人安排,而這些完全可以在合同中提前防范的,比如消費者可以要求在合同中寫明“非業主意愿增加項目所需款項的比例不得超過10%”,有了這些約定,施工方對施工產生增項也會謹慎很多。
當互聯網家裝模式剛剛推出時,就被視為行業創新的下一個“風口”,因為它針對的是消費痛點,解決的是裝修價格不透明、環節不可控的難題。特別是對于年輕消費群體,通過一部手機,就能每天監控裝修流程,還能自主選擇心儀的設計師和工人,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何樂而不為?然而,實際情況似乎并不樂觀。
案例:張某為了裝修自己的新房,通過網絡了解到一家名叫“泥巴公社”的互聯網裝修平臺,撥打客服電話后,公司免費安排了設計師上門量房,低廉的價格和到位的服務讓張某非常滿意。“主要是考慮到省時省心,因為我基本每天都要上班,也沒時間去管裝修上的一些事,這家平臺是包工包料的,不需要自己去跑建材市場。關鍵價格比較便宜,而且會提供優質工長和客戶直接對接,保證能做好工程。”按照平臺規定,動工之前張某要先支付65%的預付款,平臺稱這是家裝行業的慣例。然而,裝修隊伍在只是做了水電改造和鋪了部分地磚后,傳來“泥巴公社”負責人跑路的消息,裝修公司也人去樓空。
案例中的張某本想享受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便捷和實惠,無奈卻成了維權者。張某遇到的事情也并非個案,依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互聯網裝修公司“跑路”致使消費者損失巨大成為新的投訴熱點。消費者在選擇互聯網裝修公司的時候應當謹慎對待:一是看清互聯網家裝的本質屬性。實際上,市面上很多打著互聯網家裝招牌的依然是傳統家裝公司,只不過是通過網站吸引客戶,這些“偽互聯網家裝公司”并沒有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和實惠,依然是傳統裝修業務模式,從法律角度來看,這種選擇“互聯網裝修公司”簽訂合同的方式更具有迷惑性,當裝修中出現糾紛,這些所謂“互聯網公司”便直接將責任推給施工方,對所做的承諾不付任何責任。二是要辨別合同主體。無論是傳統家裝還是互聯網家裝,消費者都簽訂書面的《裝飾裝修合同》,因此消費者要注意辨別合同簽訂的主體,往往線上聯絡的互聯網裝修公司只是前期和你“聊一聊”而已,并不和你簽訂合同,而委托另外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簽合同,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也只能找簽合同的公司,這家公司還可能是外地注冊的“皮包公司”,根本難以找到維權對象。三是要警惕互聯網消費陷阱。互聯網裝修公司借助新型技術手段,往往給消費者更便捷、更先進、更優惠的假象,很多是利用互聯網虛假宣傳,推出“699元全包家裝”等套餐,實際上只是套取用戶信息的一種手段。實時在線的咨詢、漂亮樣板間圖片、看似優惠的報價,像網絡購物一樣方便,但實際上線下一談具體裝修合同和傳統家裝遇到的問題別無二致,且一旦互聯網公司“跑路”,消費者也面臨很大的維權困難,因此應當引起足夠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