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佳
2017年4月,張先生與某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簽訂了家庭裝飾施工合同,委托公司裝修其購買的房屋,裝修采取“包工包料”的方式,裝修材料由裝飾公司提供。裝修工程完成后,張先生和妻子于5月中旬搬入新房居住,可房子里卻不時傳來張先生的咳嗽聲,剛開始張先生并沒有在意,在藥房里買了點止咳藥。可是,不僅咳嗽越來越嚴重,張先生還出現眼睛充血、頭痛等癥狀,整日難以入睡。
張先生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對其房屋室內空氣(甲醛、笨、TVOC、氮、氡等含量)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為室內空氣質量不合格,空氣中甲醛超出國家標準2倍多,張先生一紙訴狀將某裝飾設計有限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賠償。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居民消費能力提高,換房和裝修的頻率也大大增加。隨之帶來的因裝修、建材和家具造成室內環境污染也呈現出普遍化的態勢。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夏青教授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說:“在對北京、上海、天津的居室抽檢調查中顯示,甲醛超標的比例分別為79%、81%、82%。”
在裝修旺季,很多裝修公司、建材商家都會在促銷廣告上打出“環保”“綠色”“健康”牌,甚至把產品的質量報告置于店面最顯著的位置。商家關于環保、質量的宣傳五花八門,消費者眼花繚亂,難辨真假。不少消費者花了大價錢買“環保”產品,卻仍飽受裝修污染之苦。

因家裝污染引起人身傷害的事件頻頻發生,被媒體報道。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發布相關數據:有70%以上的病癥都和室內污染相關,90%的幼兒白血病都是由室內空氣污染氣體所導致。北京兒童醫院的數據顯示,90%的白血病患兒家中曾在半年內做過裝修。據中國室內環境監測中心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每年由于室內空氣污染引起的急診數為430萬人次;每年由室內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達11.1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04人。
室內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隱形殺手”。也有媒體稱,室內空氣污染正在書寫一份臥室的“辛德勒名單”。然而,據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70%以上的家庭存在污染現象,但92.3%的家庭對裝修污染缺乏正確的認識。
關于家裝污染的相關投訴數量呈現上升趨勢。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裝修建材類投訴12770件,投訴問題主要涉及包括室內空氣難達標等五個方面。
裝修后,室內有害物質濃度超標,而裝修公司和家具廠家各執一詞,責任劃分難,部分經營者拒絕為消費者解決問題,不少消費者不得不通過訴訟途徑維權。但空氣質量不合格涉及到室內裝修、裝修材料、家具等多方面因素,裝修材料和家具之間很可能存在交叉污染,在通過專業檢測也無法確定污染源和責任方的情況下,消費者有一定的敗訴風險。

第一步:約定環保條款
在琳瑯滿目的裝修公司中,不少裝修公司在宣傳中使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使用環保材料,使得消費者挑花了眼,但實際工程中并不使用環保材料或使用很少的環保材料,更有甚者,使用的是假冒偽劣的環保材料。在具體的概念上采取暗示、文字游戲、故事甚至是展示等方式,使人誤解以為是環保裝修,實際工程中沒有使用環保材料,更談不上環保裝修。
對于家裝環保,國家對其有明確的技術標準要求,所謂的“環保家裝”是指裝飾裝修后的室內空氣指標甲醛、苯以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等含量,符合或優于國家規定的各項環保檢測標準。其標準有建設部頒布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01)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
可以看出,在法律法規方面,對于環保裝修是有相應的規制和技術標準,所以消費者在簽訂裝修合同時,必須要在合同中約定,裝修公司裝修所用的材料全部符合國家環保標準要求,且約定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違約責任,否則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賠償。
第二步:家裝材料的選擇
如果消費者屬于自己選擇家裝材料,同樣要選擇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的建筑材料。室內環境污染主要是因為人造板、油漆、粘合劑、墻紙、地毯等裝修材料釋放出的甲醛、苯及苯系物、氨、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等有毒氣體超標,花崗石、建筑陶瓷、石膏制品的放射性物質散發及所含的重金屬污染所致。這些污染物一旦存在,揮發期將持續長達15年,甚至更長久。在選購過程中,要留意相關污染物質的指標。
很多家裝材料廠商會在宣傳中注明自己的產品是達標產品,這時消費者要注意索要相應的檢測報告,根據國家標準規定,產品必須在包裝上標明有害物質名稱及其含量,對于含有重金屬及放射性的家裝材料,消費者在選購時應仔細查看產品包裝,索要相應檢測報告,查看等級,選擇合格產品。

第三步:環保驗收
房屋裝修竣工完畢后,應立即對房屋環境進行環保驗收。雙方在訂立合同時,應約定第三方檢測機構,在選定檢測機構的時候,要注意查看該機構是不是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的檢測單位,是否有自己專門獨立的實驗室,出具的檢測報告是否規范,是否有CMA標志,檢測人員是否有國家頒發的室內環境檢測職業資格證書。
在檢測過程中,消費者和施工方及檢測機構應同時在場,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對檢測過程全程錄像,必要時可以采取公證的手段固定證據,作為日后處理爭議的依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檢測機構往往只針對現有環境做出評估報告,但具體是由于哪項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并不能確定,從而容易產生糾紛。筆者建議的做法是,如果屬于包工包料的裝修,可以統一進行檢測,如果消費者自行購買的家具,可單獨進行檢測。
第四步:爭議的處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裝飾裝修合同糾紛屬于不動產糾紛,在不動產所在地專屬管轄。故消費者和施工方如因裝飾裝修合同產生糾紛,可以向不動產所在地法院提起訴訟。
在消費者因環保問題起訴施工方的案件中,建議消費者在訴前固定好證據,提供雙方簽訂的裝飾裝修合同、補充協議或增項協議、購買裝修材料、家具的發票或收據,環保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