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見子打子的禁令帶來的更多是新一波的焦慮,就當下而言,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成色分量,學校管多一些,才可讓家長少負擔一點
《西虹市首富》的結尾彩蛋中,本來環球游之后準備裸捐的王多魚兩口子,臨門一“剎”,為肚子里的孩子拉出了一張天昏地暗、目暈神眩的“養兒”成本清單。最后一個“二胎”將成本瞬間兩倍,更是會心一擊。好的喜劇,就是在荒誕中解構現實的鈍痛。
2015年國家全面二胎政策出來后,不少60后70后的一聲嘆息,余生太早,想生已晚。但正當其時的80后90后,很多卻不想生。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2016年下降了0.52‰。多少年來,中國一直是人口多的煩惱,誰能想到,今天還要為低生育率而憂心?
國家鼓勵生,年輕父母卻不買賬,還是因為賬單太沉重。近期人民日報發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鼓勵政策不能畫餅充饑”,文章指出,“很多年輕人不敢生孩子,是因為生不起,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有點超過年輕人所能承受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等方面。”
今天的小孩真累,年輕的父母也真累。中國有句老話說,子女就是來討債的。但過去的債更多是指“淘神費力”,而今更血拼真金白銀。養大一個娃要多少錢?有篇文章說北京最低48萬,成都至少32萬,雖然不見得準確,但“貴”是普遍認知。新浪教育發表的《2017年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顯示,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
這種成本壓力在當下的中產階層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低收入階層,相對在經濟和精力上,都有心無力放養為主,比如農村的學生就基本不會去讀什么培訓班;高收入階層,銜著銀湯匙出生,有更廣闊的選擇,不必去擠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中產階層出身不高,憑個人奮斗一路到現在,不論是當初的高考還是現在的地位,都是在激烈競爭中打拼出來的。他們的下一代,依然將處在劇烈的競爭中。而中產階層自身無資本,其財富依賴平臺職業和市場經濟,掉下去的風險要高于向上的概率。未來增值的除了資本,就是教育,不拼怎么行?!
無論東西,優質資源總是稀缺,都要競爭;地分南北,強烈的望子成龍傳統心理和現今所處的轉型時代,是中國父母獨有的巨大焦慮。因此,把別人的一些方法拿來套用(比如小學生的早放學),結果就是橘生于北則為枳。有人吐槽,素質教育讓家長和孩子更累。分數的指揮棒未變,還要多加技能,公共部分供應又不足,就只能大把大把地自掏腰包補差價。
如果不能真正對癥下藥,你就無法讓家長和孩子減負。見子打子的禁令帶來的更多是新一波的焦慮。就當下而言,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成色分量,學校管多一些,才可讓家長少負擔一點。這就是當下最簡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