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剛
選人用人關鍵在識人察人。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往往會出現選人不當、用人失誤。“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可見識人察人很重要,必須善于抓住政治素養、道德品質這個根本。
政治和道德是靈魂深處的東西,有很強的隱蔽性,識別起來比較難,但也不是不能發現。《管子·權修》講“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則民能可得而官也。”管仲學派認為人的共同本性是趨利避害,從心理角度揭示人的行為本性,對識人用人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也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以德為先、公忠體國,古今選賢任能,概莫如是。《六韜·選將》講“八征”,觀其辭、變、誠、德、廉、貞、勇、態。《呂氏春秋》講外考“八觀六驗”、內審“六戚四隱”。曹操赤足迎許攸,劉備三顧得孔明,后來諸葛亮識人有“七略”。《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察人心得,“獨行之士,不隨流俗;正直之節,必異庸常”。曾國藩力挽狂瀾于晚清大廈將傾之際,與其“以忠誠為天下倡”的用人理念密不可分。周恩來青年時代撰有一幅很有名的自勉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由此可見,從商周到秦漢,到明清,再到現代,無不把“忠誠”“品德”放在識人用人的重要位置。
在古代,“忠”指盡忠于上司、君王和國家,泛指盡心辦事。如《論語·學而》講“為人謀而不忠乎?”《孟子·滕文公上》講“教人以善謂之忠。”新時代的“忠”,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對黨絕對忠誠。看一個干部政治素質高不高,是不是忠誠可靠,主要看是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堅決維護”,是否嚴格執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認真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是否忠誠干凈擔當。
在實踐中,就是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建立日常考核、分類考核、近距離考核的知事識人體系”。認真執行好干部標準,改進完善干部考察的理念思路、程序步驟、方式方法,注重經常性、近距離、有原則地接觸干部,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地考察干部。堅持政治首位考察,走進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既聽其言又觀其行。實行專項測評,將政治忠誠、定力、擔當、能力、自律等納入測評指標,多請“六戚四隱”參與評價。加強綜合分析研判,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抓住重要行為特征專題研究。關鍵時刻跟蹤考察,在“三大攻堅戰”、反分維穩等特殊時期,觀察干部對重大問題的思考判斷、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實施常態考核述職,利用綜合調研、考核、述職等,評判業績、考察素養。探索開展大數據分析,加強干部監督信息運用,收集分析巡視、政法、審計等各方面情況,補充印證。注重了解群眾口碑,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輿論評價,從鄉語中分析德才表現。
改進辨才方法、提高識人能力、嚴把人選質量,必須把功夫下在平時,經常走出機關、深入基層、融入群眾。這個事做好了,才算盡責。(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