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應該說這個戰略事關當前,更關乎未來,是中國農業關于農民問題的總抓手,也是具有跨時代里程碑歷史性的戰略部署,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未來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歷史契機。
鄉村振興是革命性的制度變革
為什么說鄉村振興是革命性的制度變革?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革命性的制度變革,這個制度變革使中國由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邊緣的國度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大國。那么鄉村振興的革命性將繼續使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如果說第一次變革我們更多的是“做大蛋糕”,鄉村振興將是繼續“做大蛋糕”,但是更重要的是怎樣分好這個“蛋糕”。所以,它是一個管長遠、管根本、管全局的制度安排。
鄉村振興的革命性體現在黨對“三農”工作的迫切要求。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確確實實上了很大的臺階。從國民經濟外部環境來看,去年中國GDP總量超過了82.71萬億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5%,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820美元。從農業農村內部來看,中國是世界第一農業產出大國、糧食產出大國、肉類產出大國、水產品產出大國。這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同時要看到,四化同步農業是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是短腿。中國是世界糧食第一產出大國,但按照中國關于糧食的概念,2017年我們進口了包括大豆、谷物在內的1.21億噸糧食,占中國糧食總量6.18億噸的19%,其中大豆9553萬噸,谷物2559萬噸。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貿易進出口國,但是農產品出口金額只有755億美元,農產品進口金額卻有1259億美元,逆差達到504億美元。從農業收入的角度來講,去年全國農民可支配收入13432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6396元,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比達到1:2.71。城鄉之間收入不平衡、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都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因此,實施鄉村振興要致力于解決農業大而不強、農民收入偏低、農村公共服務滯后的問題。
鄉村振興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有一以貫之的要求,從2013年提出的“三個必須”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鄉村振興主張,并將其寫入了黨章。再到“七條道路”“五個振興”“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明確要求和主張,都體現了鄉村振興的革命性。
鄉村振興契合了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鄉村振興戰略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路線圖、中國強國夢的時間節點高度一致。到2020年,鄉村振興要取得重大進展,城鄉融合這一機制和政策體系要基本建立。到2035年,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實現。到2050年,鄉村振興要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到鄉村振興目標實現之日,一定是中國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矛盾化解之時。
鄉村振興有明確的目標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二十個字,全面覆蓋農業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實現的路徑是“七條道路”——城鄉融合、共同富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和中國特色減貧。此外,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可謂指向明確、內容豐富、舉措務實。此后,各個省份紛紛制定了省級鄉村振興規劃。所以,鄉村振興的革命性不僅表現在認識層面,且延伸到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鄉村振興開局前所未有
我們絕不能把鄉村振興理解為是一般性的工作安排或工作布局。鄉村振興從一開始就表現出的組織動員、組織保障和實施投入,可謂前所未有。最近一個時期,各地方各部門對鄉村振興看得很重,也在踐行著中央的要求。
我理解的前所未有:第一,有明確的行動綱領。即“七條道路”“五個振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第二,強化了組織保障,農業農村部在農業部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中央農辦設在農業農村部,所以農業農村部既是國務院的組織部門,也是中央農村工作部門,這就是組織保障的一個標識。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4月26日,廣東省在全省范圍召開鄉村振興動員大會,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同志親自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上提出廣東省鄉村振興要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親自抓。從這個角度來看,各個地方對鄉村振興的部署動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開展了廣泛地組織動員。今年4月、5月,我應四川省委組織部的邀請,分別為全省范圍的縣委書記、市委書記、區委書記和縣長、區長、市長作鄉村振興的專題培訓報告。黨的十九大以來,我還先后應邀到浙江、江蘇、內蒙古及湖州、溫州、蘇州等地作鄉村振興的相關報告。我深刻地感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層面前所未有、動員層面前所未有、組織保障前所未有。廣東省準備投入2000億元到鄉村振興中,廣東省1.9萬個行政村,平均每個行政村能拿到1000萬元的資金投入。廣東省下決心通過10年的時間來徹底解決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和粵北粵西粵東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鄉村振興有終極目標
要深刻認識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鄉村振興的革命性是因為它不是簡單的一般問題,它一定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以,鄉村振興要在總結各地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實踐基礎上,致力于調整優化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致力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致力于建設強勢農業、提高中國農業全球競爭力,體現鄉村振興的革命性要求。
第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大的問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因此,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能以讓進城的農民退出承包地、退出宅基地、退出集體經濟分配的收益權為置換代價,要繞出城鄉交換的過程,要在教育、就業、醫療保障,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上,實現城鄉平等發展。
第二,實現共同富裕。世界城鄉居民收入比大約是1:1.5。去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是1:2.71,城市居民收入為36396元,農村居民收入為13432元,絕對收入差距達22964元,這種差距不能再持續下去,希望通過10年、20年的努力,使城鄉居民收入比差距縮小到1:2或1:1.5。
第三,打造強勢農業。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農業要加快轉型步伐,走多元化發展之路。7月31日,中央對形勢的判斷有了變化,之前歷來是穩中向好,現在叫穩中有變,“有變”和“向好”還是有區別的。所以中央提出六個“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同時提出要把鄉村振興作為努力方向。所以怎樣結合鄉村振興打造中國特色的強勢農業需要我們思考。其實中國農業最大的特征是多元化,這個多元化表現在資源稟賦多元化,東北的糧食生產有優勢,新疆的棉花生產有優勢,陜北的蘋果生產有優勢……綿竹市的產業優勢是什么,跟我們資源稟賦高度相關,比如玫瑰、桃花、梨花、杏花年年開,所以現在綿竹市將桃花節、梨花節、杏花節、油菜花節作為產業。因此資源稟賦的多元化決定了產業發展的多元化,二者的作用下,才有了經營主體的多元化,最后才能解決中國農業的多元化,這決定了我們在政策選擇的時候應該有的放矢,扶持不同區域的優勢產業發展壯大。(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