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陽
摘要: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較低的生育率,以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壽命的大大延長,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養老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社會主流問題之一。如今,中國已成為老年型社會,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給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帶來了嚴峻挑戰。近幾年,政府表示要采取延遲退休政策,這一做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從“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問題出發,分析延遲退休政策的利弊,并通過國際比較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延遲退休政策;養老保險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8-0060-02
一、引言
近幾年來,“延遲退休”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實自2008年11月,人保部社會保障研究所負責人就稱,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延長退休年齡措施;2015年12月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提出了養老保險制度延遲退休的實施建議。2017年11月2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發布《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報告中顯示參保職工人數與領取養老保險金人數的比值正進一步下降,有九個省的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跌破了2,與此同時,養老金收支壓力凸顯,有七個省(黑龍江、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當期已經收不抵支,其中黑龍江省結余基金已穿底,欠債232億元。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再一次引發了社會各方的關注與討論,推行延遲退休政策是否已經迫在眉睫?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聯合國常用65歲作為老年起點,而發展中國家更多用60歲為老年起點。目前,普遍認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10%以上,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時期。中國從2000年就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階段,并且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數為2.4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17.3%,其中65歲及以上人數為1.58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4%。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指標值得重視,即人口的預期壽命。國家統計局公布,在2010年中國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其中男性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而到了2015年,平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其中男性為73.64歲,女性為79.43歲。我國的平均預期壽命不僅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還呈快速增長趨勢,人口壽命延長與新生兒出生率低的矛盾導致了中國人口老齡化愈發嚴重的現狀,雖然我國已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但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老齡化格局。
(二)老齡化給養老保險制度帶來的壓力
人口老齡化,老年撫養比的激增給養老保險制度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所謂老年撫養比,是指某一個人口數量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中國的65歲老年撫養比在1990年為8.3,而到了2015年已經上漲到了14.3,增長了72.3%。這表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更多的老年人口,而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現收現付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老年撫養比越高,那么養老金現收現付的壓力愈大。事實上也是如此,2017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參保職工人數與領取養老保險金人數的比值正進一步下降,同時有9個省的養老金已經入不敷出,甚至出現負債狀況。顯然,人口老齡化已經導致養老金的給付陷入了窘境。
三、延遲退休年齡的利弊分析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我國政府花費了很長時間醞釀延遲退休政策,但是這一改革還遲遲難以落地,從此我們可知改革難度較大,時機還不夠成熟。究竟為何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延退的利弊分析得出答案。
(一)延遲退休的優點
1.緩解養老金給付壓力
延遲退休政策被認為是有效解決養老金給付壓力的辦法之一:通過延長繳納社保期限,縮短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從而降低養老保險存在的巨額隱性債務,促進養老基金的收支均衡,提高其可持續性。
2.提高經濟效率
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也大不相同,因此對于延遲退休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對于作為從事智力勞動的群體,如教師、科學家、科研人員等群體來說,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取得收入的水平隨著工作時限以及經驗的積累而增加,繼續工作能更大程度發揮人力資本的價值。如果用年輕人取代他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會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
(二)延遲退休的弊端
1.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增大。許多學者認為,就業壓力大是政策難以推行的主要原因。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過一系列經濟改革,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從而加大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但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對勞動力的需求開始降溫,就業崗位數量增長緩慢,而每年畢業人數卻逐年迅猛增加,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如果延遲退休,大量老人占著就業崗位,對年輕人的就業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2.對體力勞動者的危害。上面提到延遲退休對不同職業的人有不同的影響,事實上,社會中還有一批體力勞動者,由于工作強度大,對體能要求高,推行延遲退休政策對于企業和這部分人群都很不利。一方面,高齡員工的體力難以與年輕人同日而語,繼續雇傭體力不支的老年人會使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企業都是追求經濟利潤的,最終可能會做出解除勞動合同的做法,高齡工作人員失業后也難以再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高齡員工因身體原因,繼續從事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四、延遲退休的國際改革與經驗借鑒
總體而言,延退退休是有利有弊的,不過縱觀世界各國,已經有很多國家做出了延遲退休的改革,我們可以學習這些國家的延遲退休政策方案,總結歸納,制定出一個最符合我國國情的延退方案。
(一)國際上延遲退休的改革方案
1.引入法定退休年齡概念,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為滿足不同人群關于退休年齡的實際需要,絕大多數國家規定了三類不同的退休年齡:法定退休年齡、最低退休年齡和最晚退休年齡。在最低退休年齡退休的人可以領取部分養老金,在法定退休年齡退休的可以領取全額養老金,而最晚年齡可以領取超額養老金。這種做法可以起到對自愿延遲退休的鼓勵作用,例如:荷蘭,在法定退休年齡66歲以后退休的,每延遲一年養老金收益可以增加6.5%。世界各國退休年齡改革方案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2.漸進式改革方案。為達到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目標,絕大多數國家都設定了幾年到十幾年不等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不延遲退休年齡,過渡期結束后,逐步慢慢提高退休年齡,每年延遲幾個月,直至完成延遲退休的目標,整個過程大概持續幾年到幾十年。
3.男女退休年齡趨同。各國的改革主要特點之一就是男女退休年齡趨同,在一定年限內達到男女退休年齡一致。當前,例如日本、法國、德國等很多國家都已經規定了男女退休年齡一致的政策,并逐漸延遲到65歲以上。
(二)我國延退的國際經驗借鑒
1.循序漸進逐步推行改革。改革不宜激烈進行,應在改革措施實施之前設立一段時間的過渡期,使勞動者從心理上更易接受延遲退休的改革方案。采用小步慢推的方式提高退休年齡,每年逐步提高1到2個月,緩慢地推進改革,以減少改革阻力。根據社會有關報道,我國也是遵循這一做法。
2.制定彈性退休制度。可以設立三種退休年齡,將退休年齡彈性和養老金領取彈性合二為一,退休越遲,養老金收益越高,通過這種方式鼓勵人們自愿延遲退休,以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彈性退休年齡也兼顧了不同職業人群的退休意愿,體力勞動者可以選擇正常或最低退休年齡退休,腦力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狀況延長工作年限,這一做法對不同職業的人群來說都是有利的。
3.男女退休年齡一致。在我國,城鎮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還一直延續20世紀50年代的規定,男職工為60歲,女職工為50歲,女干部為55歲。這種規定起初是體現對女性的照顧,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50歲退休對于女性來說是剝奪了她們的工作權利,也使得她們面臨過于清閑的晚年生活,實質上仍是不平等的,因此可以參照國際做法,逐漸讓男女退休年齡趨同。
五、結語
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齡化日益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老齡化對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辯證的,我國可以依據世界各國延遲退休的改革方案,并綜合考慮我國當前國情,把握好政策的利弊影響,制定彈性退休年齡方案,并循序漸進的推進,從而緩和社會矛盾,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